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阿尔贝·加缪是当代法国的重要作家,具有世界声誉。他的作品在我国拥有不少读者。可是,对加缪的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本刊组织的这一《加缪研究专辑》,目的在于进一步介绍和分析这个具有独特思想和风格的作家,以飨读者。专辑第一部分是四篇论文。《〈局外人〉》,荒诞的言语》细致地剖析了加缪的代表作的语言,从统计的方法的入手,指出这些手法的效果,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荒诞人生底蕴的深层探索》研究了加缪以“荒诞”为主题的三部曲,描画了《局外人》到理论著作《西绪福斯神话》,再到剧本《加里古拉》的发展脉络。《笑声中的忏悔》评价了中篇小说《堕落》,作者从主人公的笑挖掘下去,探索人物的灵魂,并指出加缪的意图。《加缪哲学思想简介》主要分析《西绪福斯神话》的哲学内容。四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加缪的创作和思想。专辑的第二部分是一组译文。《戏剧家——加缪》指出戏剧是加缪偏爱的领域,加缪通过各种题材力图创造当今时代的悲剧。《〈局外人〉》的心理学》的作者从自身的写作特点出发,欣赏加缪的内心分析。《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认为荒诞概念是悲剧性人道主义的一种形式。《一个模糊的世界》分析了加缪的短篇小说集,深得其中的奥秘。《〈鼠疫〉评注》指出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精神。《倨傲的忏悔》分析了《堕落》的主角与俄狄浦斯的相似。这几篇译文对加缪的小说、戏剧和创作值倾向进行了颇有特点的分析,可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反讽是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的显著话语特征。大江健三郎在小说中通过不可靠叙述者的设置、元小说技法来形成叙述间距,从而达到强烈的反讽叙事效果。反讽是他使文本充满张力,深化小说主题的策略之一。大江小说的反讽叙事不仅仅停留在小说中悖论要素的设置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对“事实与虚构”这一小说本体内容的认识上。在这个意义上,反讽叙事体现了大江小说的批判精神,展现了他对小说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比较罗伯-格里耶《在迷宫》和加缪《局外人》两部小说,说明罗氏和加缪在表现荒诞和反抗荒诞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和超越。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形式揭示并反抗荒诞是两者小说最为重要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倾向也始终贯穿在法国现代和后现代作家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4.
向航 《法国研究》2012,(1):26-31
“无限”的写作理念源于博尔赫斯。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为依据,可解读出威尔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独具特色的“无限性叙事”模式。首先,作品中多线索、无时性的倒叙以及多层元小说现象,是其叙事中“无限倒退”特征的体现;其次,故事层的“过程化”和话语层的叙事无进展,又表明了该作叙事的“无限推进”。作者运用“无限性叙事”模式,实现了小说的自我解构和无穷反观,主题却在文本的自省中凸显和复现。  相似文献   

5.
阿尔贝·加缪是全世界早已公认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是多彩的:有极富抒情色彩的散文、深含哲理意味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的戏剧、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短篇小说。加缪由小说《局外人》一鸣惊人,初露头角,《鼠疫》一书又轰动文坛。四十四岁就获得了世界性的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史上,他的地位与萨特不相上下。而作为哲学家的加缪却颇受非议,毁誉不一。萨特曾在有关  相似文献   

6.
小说如何面对荒诞的世界──谈加缪的《局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小说家而言,他之所以愿意选择一个故事来创作一篇小说,经常是为了通过叙述这个故事来传达一种待定的人生体验;体验作为一种。动理现象,是主体在感觉基础上对切身经历的一种反应,它具有客观性。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文学同现实的根本关系,这条规律是不变的,只是各时期作家所采用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并不一样。加缪同样也是通过作品来反映他所看到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他所感受到的世界。我们在这里仅着眼于分析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分析加缨如何通过小说来反映世界,即分析小说反映世界的方式。我们首先看看加缪创作《局外人》…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1 885-1 970 )的名作《苔蕾丝·德斯盖鲁》据一桩真实的案件写就。作家本人生前曾对小说涉及到的案件作过整理 ,以《萨布兰谋杀案》为题发表。将小说和原案件对照一下 ,不难发现 :这个作者“在 1 8岁时见到的一个法庭场面和一个谋害别人的女人———被两个宪兵押解着的一个疲惫不堪的妇女形象” ,确实给了他一幅很好的“人物的素描” ,一个“有可能发生的戏剧的雏形” ,以及“在另一种情况下有可能饶有兴趣地发展的平凡的冲突”。有些分析家说 ,作品“几乎是原案件的实录 ,作者在小说中保留了案件的全…  相似文献   

8.
陈蕊 《法国研究》2012,(2):7-12
作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代表作家,阿尔贝.力口缪在其戏剧作品《误会》(Le Malentendu,1944)中注入了对生存意义和死亡本质的思考。加缪的死亡观之形成,不仅与作家的个体经验和感悟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以及西方文明“直面死亡”的传统。本文试对《误会》中的死亡主题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揭示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荒诞”与“反抗”。  相似文献   

9.
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59)1913年11月7日出生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出版过戏剧作品与两部著名的小说:《异乡人》和《瘟疫》,以及两册沉思集,《薜西弗斯的神话》和《反叛者》。195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根据加缪的主要作品以及他早期的一些日记、随笔,并联系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荒谬哲学”作深  相似文献   

10.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1.
人之自我的寻找——加缪与贝娄对读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法国研究》2009,(1):16-22
20世纪西方的两位文学家加缪和贝娄关于人之自我的寻找这一现代著名命题都进行了精深的描述和思考。加缪以形而上的体验确认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荒诞的墙”,故强调坚持自我,承认并坚守人生自我的限度,可以说悲剧性地触及了人生存在的真实底线;贝娄则在社会文化层面注意到人之自我总会不期而遇他者的介入,寻找自我这一行动在精神上常常会演变成对他者的寻求,从而树立起某种超越自我的终极性追求。二者相参照,呈现出人生存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2.
鲍里斯·维昂的代表作《流年的飞沫》以其敏锐、深邃的思想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被公认为法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并被冠以“当代最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美誉。目前法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小说语言技巧的分析,我们认为小说叙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童话性特征同样是其艺术价值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试从叙事角度的童话性、语言角度的童话性和童话性空间的展现三个角度来对《流年的飞沫》的童话性特征进行探讨,并从小说中童话性和现实性的对立角度,揭示出小说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5.
乔治·桑在《风笛大师》的序言中对儿子欧仁·郎贝尔说:“我把小说作为我们风笛的遥远的乐音寄送给你,以唤起你的回忆;绿叶长出来了,夜莺飞回来了,大自然的春季盛会即将在田野鸣锣开场。”她经历了1848年巴黎六月起义的失败,梦想破灭,极其失望,但却并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她发扬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把大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赞美歌颂的对象,以田野为舞台,开拓了田园小说创作的新阶段。乔治·桑先后发表了《魔沼》、《弃儿弗朗索瓦》、《小法岱特》和《风笛大师》四部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和浓郁人情味的传世佳作。她在小说中…  相似文献   

16.
赵雨舟 《法国研究》2002,(2):181-191
关于《鼠疫》 ,我不宜妄言它是加缪最好的作品 ,但我认为它是加缪作品中最令我震撼的 ,甚至可以说是少数能令我心脉随之共同搏动的作品之一。它奏出了生命中抗争的主旋律 ,它系人类的共同命运于个人 ,它表现了人在“自由选择”之后的伟大 ,更有摧枯拉朽的力量。诺贝尔文学奖对他褒奖的原因便是“阐明了我们的时代对人的良心提出的问题”。不过在这部作品中 ,我更关注雷蒙·朗贝尔 ,而不是故事的“同叙述者”、作品中最具奉献精神的里厄医生。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 40年代的某一年 ,地点在奥兰城 ,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但是就…  相似文献   

17.
《皇越春秋》是一部越南古代汉文长篇历史小说,记述1400—1428年间的越南史事,侧重描写越南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矛盾纠葛。在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语境中,《皇越春秋》以不同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的话语,对中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他者的文学虚构和文化阐述,传达了越南古代汉文历史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局外人》简论邓有堤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缨的成名作,出版于一九四二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主人公莫尔索即作品中的“我”,直面读者,以极其冷漠的口吻,好象叙说他人的故事似的,讲述了他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分为两部,按时间先后顺...  相似文献   

19.
莫尔旺,勒贝斯克于1964年写道:“加缪去世了,我们只能进行假设:我冒昧地说,死神戕害的与其说是一位文学家,一位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位戏剧家”。加缪的文论、小说和戏剧无一不以荒诞、孤独、自由、死亡、正义、放纵与节制等为主题,其始终如一是罕见的。应该承认,自从加缪创作生涯伊始,对戏剧的兴趣便占居最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一直  相似文献   

20.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