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紫玲 《传承》2011,(11):57+59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是中国十八世纪市井的社会风俗画。作为世态人情小说,它虽不是以描写女性世界为主,但文中对女性定位所反映的"女教"观还是十分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上海支部生活》2007,(5):41-41
此片是王全安导演的女性三部曲故事片中的压轴戏,前两部是描写都市女性的《月蚀》和描写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女性的《惊蛰》;这部《图雅的婚事》以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草原上的蒙族妇女图雅为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陈倩 《传承》2011,(27):58-59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其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没有传统礼教的束缚,没有"贞顺""三从四德"等规范,打破了传统妇德论,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并且,这一独特也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意义,是值得当今社会探求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创造》2017,(9)
正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做"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而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去了,生活中有  相似文献   

5.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传统小说的灵魂之所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是人物塑造的三种主要方法。通过选取经典小说文本中相关人物塑造的片断及著名翻译家的译文,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观照这些译例,详实地分析译者在词、句、语调等层面对形与神的处理,以甄别译文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6.
李金荣 《青年论坛》2011,(5):112-114
新生代女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表现出愈陷愈深的“自恋”情结和渐行渐远的“恋父”情结,凸显了新生代女性小说明晰的情感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7.
女性哲学呈现了丰富的形态社会格局,女性形态社会与今天形态制度一脉相承,女性精神与今天的生态哲学完整叠合,女性生活与全民创业同构同型,在"一路一带"格局中,女性形态社会是基础,在和平崛起战略中,女性形态社会是支柱。在社会主义超越历史形态中,女性形态社会是超越资本与霸权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理论视野下,曾经作为合法和整一性力量的元叙事丧失了合法地位,曾经无限乐观的人类理性被放置在一个慎重的空问中考虑,曾经被压制的"他者"--非理性、女性等由边缘靠近中心.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系列和<第五个孩子>等作品中,作者利用虚幻想象和现实描写两种创作手法,着力凸显差异的地位从而解构"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实现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基于彼此差异的相互尊重.  相似文献   

9.
王东明 《理论月刊》2005,(8):127-128,132
"十七年"女性小说包涵"女性与战争"、"女性与家庭社会"女性与母性"、"女性与爱情"四个主题,在各主题范围内可以看到女性意识或潜或隐的存在,以及女性作家对自我的执着追寻.  相似文献   

10.
娄新艺 《前沿》2012,(22):181-182
简·坎皮恩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导演.虽然她并不是一个多产的导演,但是她的影片几乎都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塑造了多个不同的女性角色.既带有传统,又不乏激进的立场.本文从她的几部电影来看他对女性形象和女性思想的描写.  相似文献   

11.
张琪  马秀鹏 《求索》2014,(2):133-137
莱辛在《什卡斯塔》等太空小说中,描写了太空女性的生存状态。老人星宗主国妇女与什卡斯塔被殖民女性都是他者;但有差异。前者是“属下”,是帝国父权制的他者,是帝国优秀男性的对立面;无名无姓,缺席历史,哑言无声。后者是“属下的属下”,既是帝国殖民文化的他者,也是本族男权社会的他者,无影无声,被历史遗漏。莱辛在《什卡斯塔》等作品中展示了太空女性他者被压抑的话语权,揭示了20世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角度描写了个体量词"口"的产生与发展。考定了个体量词"口"最早产生于汉代,后代主要沿着"替代型"和"形状型"两条途径发展,中古时期较为活跃,到了近代汉语则有所萎缩,只有部分用法沿用至现代汉语。在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反对二元论,弘扬古代女性寓言与女性神话,彰显自然的女性化或女性的自然化,这是生态女权主义的"本体论证明",也是其"生态"与"女权"的耦合.即"生态女权"得以成立的合法性论证.然而,生态恢复、女权复归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融合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历史之中.生态女权主义撇开劳动及其历史而在寓言和神话里兜圈子,其所谓的"生态"与"女性"不过是黑格尔式的"静态的非历史的抽象",相应的,"生态女权"也不过是拉萨尔式的"非现实主义"的梦呓.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的女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尽管他对于女性的观念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和表述,但他的作品却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让妇女回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堂平 《长白学刊》2005,2002(4):79-81
在围绕"让妇女回家"的争论里,男女之间的差异和平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从表面看,"让妇女回家"是关于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劳动分工问题,但它隐含了女性与家庭权力,女性与私领域,以及女性与性别本质等多个层次的问题.从社会性别角度解析"让妇女回家",表明其本质还在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发现一些作品,似乎有一种比"恶"、比"烂"、比"俗"的感觉。把生活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看不到希望,活不下去,甚至骇人听闻、绝望无望。而这种描写又集中在对社会底层普通人的描写上。比如,一个卖水果的小贩与一个公共汽车售票员相爱未果,小说的结尾是小贩的父亲把自己的怨气发泄在公共汽车上,莫名其妙地去砸公共汽车。又如,一对卖煎饼的夫妻,本来很幸福,但是却被恶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6月26-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析。一本次会议总论坛的议题是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文学的经典化直接受制于政治权力的无形  相似文献   

19.
“集阳气而成”日,“集阴气而成”月。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月亮就是女性。中国阴柔的民族性格除了在汉语和汉字中得到体现之外,孔子和老子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阴柔”;女性有五种文化形象:万恶之源,富饶之神、大地之母,男性的变体,“幼化”,艺术天地的座上客;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是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是诗化的女性,是美的象征。特别表现在月亮与爱情的描写上。月亮文学的“阴柔”特征,表现在戏剧、小说、诗歌等各类文体中。  相似文献   

20.
吴雪伶 《理论月刊》2006,(4):127-129
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其文学作品中,乐府诗的数量最多,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借古题咏古事,呈现出向汉乐府民歌的回归,风格质朴;二是借古题叙时事,侧重女性生活的表现与个人情怀的抒发,体现了建安以来乐府诗发展的文人化倾向;三是自创新题,描写风流妩媚的爱情生活,风格清丽,蕴含女性气质,与其刚正人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