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式餐馆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开餐馆,有一个资料说仅在美国纽约一地就有近6000家之多。在西班牙的马德里,有70多家中国餐馆。笔者借当海员之便曾到过五十几个国家,几百个港口城市,所到之处无论是大小城市,到处都能见到中国餐馆。特别是去年又随旅游团去了一次西欧12国之游,用吃、观、问三种方式,多角度的对中餐馆在国外现状进得一番体会、观察、采访,可以说得到如下结论,要想打造中餐品牌,想在国外站稳脚跟,重在用质量赢得顾客。  相似文献   

2.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但忙里偷闲总要浏览一下中文网站。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在德国中餐馆收到的一张罚款单》,有些感触。文章说,中国一个访问团在德国访问,期间他们到一家中餐馆就餐。走进餐馆,见一对年轻的恋人正在含情脉脉地边吃边谈,摆在他们每人面前的只有一个盘子,一杯饮料。访问团中有人不禁慨叹:“这么小气的男人.女的也会喜欢?”再环顾四周,其他座位上的顾客每人面前同样也只有一个盘子、一杯饮料……  相似文献   

3.
粤东某军用机场附近有家小餐馆,招牌上写的是“君悦餐馆”。老板娘陈嫂是一名中校军官的妻子,餐馆的墙上就挂着她与丈夫的彩色合影放大照片。客人问陈嫂:“你家军官大哥在哪个部队?”陈嫂总是说:“只知道在大西北,究竟在哪儿对咱也保密。”她这个餐馆的饭菜味道可口,价格便宜量又足,老板娘陈嫂性格开朗,服务热情,那些来此地打工的民工都喜欢到这里就餐,并呼陈嫂为“军嫂”,把她的餐馆称作“军嫂餐馆”。 这天午饭时间,餐馆门前的凉棚下,陈嫂正忙着照应几位民工吃饭,有两位年轻军官向餐馆走来。陈嫂认识他们是机场的李处长和…  相似文献   

4.
以色、香、味、型为最终追求的中餐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法国人出奇的酷爱美食 ,自然也不拒绝中餐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 ,就如同在国内吃麦当劳、肯德基一样 ,在法国吃中餐并不难。由于自己不习惯西餐的甜食和高脂肪 ,对巴黎的中餐情有独钟。与奥弗莱旅游学院一街之隔的“蓉安酒家”是一个不大的中餐馆 ,店主姓区 ,是华人后裔。为了省钱 ,老板自己盯守前台 ,在厨房炒菜的是他的两个内弟。也算是缘分 ,学校把晚餐安排在这里 ,我们前后将近一个月在这个中餐馆就餐 ,吃他们做的米饭、牛肉、酸辣汤。由于军旅生涯的锤炼 ,在吃的问题上我历来不挑剔…  相似文献   

5.
2008:看奥运 品中国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工作的加拿大小伙子欧文很喜欢吃中国菜,但是到中国餐馆点菜时他常常会遇到尴尬的事情:中文菜单他基本上看不懂,而后面跟着的英文菜单经常让他瞠目结舌。比如“老虎做的菜”(老虎菜)“一队正在爬树的蚂蚁”(蚂蚁上树)“四个高兴的肉团”(四喜丸子)。  相似文献   

6.
沙沙 《小康》2008,(3):92-92
明星开饭馆已经不是新闻。从早几年的“不见不散”的张扬开业,到吴奇隆“柠檬叶子”的长盛不衰。人们已经分不清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吃“饭”还是看明星。能在自己热爱的明星开的饭馆里饕餮一番,是件一举两得的事。除了开小资风格的餐馆以外,明星更讲究开“吧”和咖啡厅。夜魅、奢华、靡费,那泛着粉红色调的空间,让所有的“粉丝”想入非非。  相似文献   

7.
"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国餐馆",此种说法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自从中国人踏上美国的土地起,就与餐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度将其发扬光大.尽管如此,华人餐馆业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起伏颠簸中,可谓喜忧参半.本文重点分析了近20年来美国华人餐馆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并针对其劣势及发展前景提出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笔者参加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时发现,在个别地方刮起了“吃”、“捧”新当选的人大代表之风。首先是“吃喝风”。新当选的人大代表亮相后,三五成群的人们来到人大代表家门口,敲锣打鼓,放起鞭炮,恭贺一番后,就坐在家里不走了。代表及其家属连忙捞鱼杀鸡、买肉打酒,忙得不亦乐乎。有的是直接拉代表进餐馆吃喝,一桌开支不少于百元。有的代表一天就接待两三批,花了不少本不该花的费用。报载,某市一人大代表家里杀有一头80多公斤重的过年猪,被前来“恭贺”的人吃了个精光。有一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后,村里有近百人到他家里…  相似文献   

9.
互动平台     
《观察与思考》2007,(11):4-4
<正>好吃的恶习再次让中国人蒙羞编辑同志:你好。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都会骑车经过一家全市最高档的专吃“燕翅鲍”的餐馆。起先并没有太在意,直到有一次参加了朋友的婚礼,吃了一次鱼翅才知道那玩意儿的美味与天价。后来每次经过那地方都不免多看几眼,这才发现我  相似文献   

10.
每当日暮西垂,华灯初上。在美丽海河西岸的人光明桥畔,有一处名不见经传的薛氏餐馆,这里人流如织,生意十分红火。走进厅堂,与众多餐馆不同的是,在柜台一侧比较屁眼的书架上,常常摆着几本《大津人大》杂志。这仿佛向就餐的客人传递出某种信息。如果你有兴趣上前攀谈几句,有人会告诉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走到哪里,中餐馆就开到哪里”。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中餐馆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依然在从事餐饮及相关行业,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这个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餐馆的兴衰.折射着海外华人族群的生存状态。而当葡萄牙的“东方行动”、美国的食品风波不约而同把矛头对准中餐馆后,他们目前的处境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覃蔚峰 《当代广西》2007,(18):48-49
在主干道旁,矗立着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廉政公益广告牌;在党政机关办公室,醒目地张挂着“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牌匾……今年以来,百色市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廉洁之花处处开。目前,全市廉政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猫儿盼立法     
“进补——我们食猫”。《羊城晚报》也许未曾料到,它那一则不起眼的广告,会触动成千上万人的“食神经”,引得羊城好多酒家“猫宴”火爆,带来“猫街”的生意走俏,每日有上万只猫死于血淋淋的屠刀下。笔者实地察“猫宴”,访“猫市”,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酒肆“猫宴”上,一桌桌食客发出了阵阵欢笑;门前铁笼中,一只只猫儿发出了声声哀号。他们似乎在求助  相似文献   

14.
赣县餐饮业萧条如冬 2010年8月以后,赣县的餐饮业逐渐变得萧条:很多人都主动减少了在外就餐,一些不得不在外应酬的人,竟自带食用油。许多酒店也由原来的“宾朋满座”变为“门前冷落车马稀”,有的酒店甚至被迫关门。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广西南宁某家酒楼一桌团圆宴标价近10万元,广州某酒楼一道菜上万元、一瓶酒3万元……如此“天价”年夜饭,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也许有人会问,如此超级昂贵的饭菜会有人去消费吗?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当中,出现几个现代石崇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说不定也会有那么几个手中有权的官儿,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用公款吃了那宴席也是有可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喜欢炫耀富贵的人。西楚王项羽就曾经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连身无分文的阿Q都到处对人吹嘘,说他的祖先阔着哩。咱们国家这…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到1999年,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邯山分局贸东派出所民警值班期间,经常在李美兰开的一家餐馆就餐,累计欠费1.5万元。六年来,所长换了几任,可拖欠李美兰的饭钱一直没有偿还。在这次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活动中,李美兰找到邯山分局局长,局长当场拍板,要求立即偿还。一个小时以后,李美兰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欠款。这是公安机关在“大接访”过程中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按照“大接访”活动“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得到依法处理”的要求,这件事情的处理本来是值得称道的,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也是出于对公安机关做法的肯定。但正所谓“…  相似文献   

17.
刘疆 《前沿》2002,33(7):108-114
西欧共产党在 2 0世纪最后 2 0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经过“欧洲共产主义”的短暂兴盛 ,到 80年代 ,西欧共产主义运动逐渐衰落 ,开始淡出西欧的政治舞台。 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苏东危机又使西欧各国的共产党陷入了严重困境 ,西欧共产主义运动一度跌入低谷。但经受住困难考验的西欧共产党 ,在 90年代逐渐摆脱了共产主义在东欧失败的影响 ,继续致力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走进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黄廉熙律师的办公室,陈列着各种奖杯奖牌和荣誉证书,其中有一块牌匾特别醒目,赫然印着“浙江省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在这个知联会中,黄廉熙担任副会长。  相似文献   

19.
笨拙的聪明     
据说英国搞了一个“搞笑商品说明书”评选会,有这么几个经典的“说明”入选:某药厂生产的安眠药,药瓶上写着“服用此药会产生困意”;美国航空公司随班机供应的花生米,包装袋上写着“请开袋食用”;一盒沙丁鱼罐头上写着“本品原料选自奥克尼湾湖潮汐渔场出产的上等沙丁鱼,肉质细嫩……注意事项:内装鱼肉”;一只吹风机的使用说明提醒消费者:“请不要在睡眠时使用”;几种品牌的圣诞彩灯上则都注明:“只能在户内或户外使用”……相信每个中国人看完以后都会会心一笑:这些外国商人真是太笨了。可是有个美国老太太在饭店里被咖啡烫了嘴,竟向餐馆主…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希冀     
父亲是农民,但不是那种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他少时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在同龄人中可以称得上是“秀才”。当我开始记事的,就记得小小的茅屋中每天部挤满了人,庄上的人都来听父亲神侃,我们知道的“唐僧九九八十一难”、“嫦娥输吃仙丹”以及“包公狄青换头颅”等神仙鬼怪故事,最早都见从父亲那里听到的。父亲是个能干的人。五十年代末期,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生活原车就愿艰难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家里的、田里的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不少人双臂抱膝,屈坐在门前,无神地望着枯野草,晒着无力的太阳,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也有三三两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