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少华 《中国发展》2011,11(5):57-61
中国社区主导型旅游村落的居民在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该文以北京郊区一个自然村落为例,针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过程中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村资源旅游经营、旅游监督、旅游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区居民社区参与旅游不足问题背后的三个体制性影响因素,即村干部委托代理制度、村干部公共管理角色与经营角色的混合制度,以及乡村干部内部利益的庇护网,并提出了可选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矫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通过有效提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效能,进而达到个体层面上的增权效果。通过对全国性大规模数据的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和增权理论,以定量方法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及其增权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住状况和教育年限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我效能影响显著。亲友借住者的自我效能显著小于自有房产和租房者,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因素促进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我效能的提升。第二,社会支持的增权机制较为复杂。工具性支持因素中,人际能力和教育学习因素具有促进作用,而心理辅导和工作机会因素具有抑制作用。情感性支持因素中,理解、接纳和尊重因素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支持利用度因素中,社会互动和活动参与都显著提升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区信息化已成为继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之后中国信息化建设的热点,对其运行效果如何需要有所了解;社区满意度体现了居民对生活小区的满意程度,常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探究社区信息化与社区满意度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在社区信息化影响下社区满意度的测量模型;通过实例调查,分析了社区信息化对社区满意度的具体影响;并对如何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中更好地提升社区满意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构筑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和社区满意度的维度,综合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中构成青少年社区文化认同的各个维度,即主流社会规范认同、社区风俗习惯认同、地域身份认同、社区传统文化认同均与社区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仅有主流社会规范认同和地域身份认同对社区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主流社会规范对社区满意度产生的影响高于地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对社区文化建设居民参与不足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宁 《岭南学刊》2004,(2):80-84
本文从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剖析了居民参与不足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对策:激发社区居民中的内生力,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客观公正的社区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政府资金投入机制和社区自身的资金筹措机制;协调好主流文化与社区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为居民的文化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以城市社区居民为被试,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研究被试社区自治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发现:居民对社区自治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居民对自治的态度积极;社区自治的外部环境良好;居民的自治意向不高;自治活动的参与率不高且分布不平衡。并从加强社区法律制度建设、理顺政府职能、完善居委会组织建设、培育社区民间组织、积极宣传社区自治知识、健全激励机制,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给予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社区矫正刑罚制度在中国内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社区矫正过程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各种权利及资源的丧失。在分析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失权”的具体表现的基础上,应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这一群体进行增权。  相似文献   

8.
因地制宜地重构或完善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机制是解决民族村寨扶贫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而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财产制度瓶颈是制约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机制重构或完善的重要因素,所以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开发的财产制度瓶颈之破解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王洁  杨桂华 《思想战线》2002,28(5):56-59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 ,社区居民心理承载力与当地原有的文化涵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当充分认识旅游是一种文化差异活动 ,这种差异活动既决定了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又决定了旅游者对目的地居民的影响力。旅游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 ,对社区居民造成的社会和心理冲击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社区成员参与公共事务,既释放了居民自我管理的意愿,也使居民养成有序参政的习惯。也只有当居民从观众成长为主角,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落到实处。据《人民日报》报道,自去年3月起,四川省成都市推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试点,成立居民小组(院落)议事会和居民议事会。议事会受居民(代表)会议委托,在闭会期间和授权范围内,行使社区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商议社区日常事务,组织召开临时会议,并接受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的监督,为还权于民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在试点的基础上,成都准备在全市范围将其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11.
社区居民幸福感作为国民总体幸福感的重要起始环,概念化为居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文化认同、社区凝聚力,被赋予了人民对社区建设的期望.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位,反映国计民生的基础部分,提升社区成员的幸福感,对于提升整体国民幸福感有重要意义.研究阐明我国进入新时代后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在维持国家社会稳定、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上的积极价值,并结合价值提出社区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相关路径.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社区治理、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凝聚力,提升社区参与度,保持居民身心健康.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需要改善社区环境、开展文体活动,也要重视社区居民心理状态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殷群 《人民论坛》2012,(8):154-155
社区参与旅游指当地居民以一种主人翁、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当地旅游的行为,这种参与可以保留当地风俗,实现社区居民利益,保障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云南腾冲和顺镇的社区参与模式对实现历史文化名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区自治是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整合社会力量,激活社区自治力量是社区治理的关键问题。运用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结合案例分析方法梳理我国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分析其潜在的逻辑。研究发现:深圳L区社区治理的实践案例为我国城市社区自治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依法治理,明晰治理主体权责边界,营造社区自治制度环境;结构整合,重塑社区居委会职能、整合社区自治力量;赋权增能,丰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提高居民参与议事能力。研究认为:以"制度-结构-能力"(System-Structure-Capacity)为三维治理框架,通过宏观层面的法治制度设计、中观层面的治理结构整合,以及微观层面的参与者能力建设,保障社区自治的长期存续。这种路径的潜在逻辑在于进行社区自治需要处理好权威治理和有效治理的关系,以及作为治理责任主体的"条块"之间的关系,并在"国家主导的社会治理"逻辑下重塑政社关系,整合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政协公报》2015,(2):23-24
在联系社区工作中,我们针对部分居民反映将大量的罪犯放于社区内服刑,为社区内的居住环境埋下了安全隐患,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等问题,组织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以下难点问题:一是社会认同不够广泛,部分领导认识和重视不足,一些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不了解,持有怀疑、忧虑、拒绝甚至排斥的态  相似文献   

15.
乡村社区精英群体在发挥积极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致社区利益分配失衡的困境问题。作为典型的民族旅游乡村社区,桂林平安壮寨中以旅游小企业主为代表的旅游精英群体,基于经济、制度和道德等三方面动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行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和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利益,验证了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旅游精英的社会责任履行主要源于利己动机,逐利的利己动机越强,社会责任实践的利他动机就越强,旅游小企业的社区依赖性,在这种"利己与利他"的转换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治理,是解决精英困境刚性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盟城社区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原油田下属的居民社区,现有居民14300余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占60%。社区从创新入手,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石油家园,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和“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一、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大政工格局(1)创新领导机制,搭建组织平台。建立了党委领导、行政兼管、工团参加、居民参与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的一岗双责制,干部年度考评实行“末位硬淘汰”制度,把对干部的民主评议权交给居民,把居民的信任票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尺度。(2)创新奖惩机制,搭建…  相似文献   

17.
居民自治需要改变目前权力和资源的配给方式,而当下城市社区"微治理"是实现这一需要的新探索。在城市社区微治理中,以项目为载体的制度赋权为社区公益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合法性环境,改变了社区无权状态;以社区公益组织为载体的社区赋权,培养了社区公共精神,提升了社区能力;增能技术是使社区赋权与制度赋权具有相应全面可操作性的催化剂,使居民的参与更加有效。在社区微治理道路上,它们共同致力通过微小结构生态的变化撬动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探索行政权力有限介入下的基层社会自主性意识萌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项对南宁市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问卷调查,对城市社区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南宁市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上较为积极,居民的人口特征、阶层特征对其社区意识的影响较小,而社区与互动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社区参与经历是社区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总体上看,城市化对居民的社区意识的消极影响并不明显,加强社区内居民间的互动、协作则有助于促进社区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社区自治视角下的居民参与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居民参与有效性不强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影响居民参与有效性的因素和我国居民参与现状的分析,尝试从培育社区意识、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社区管理满意度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社区办事机构及设施为对象,主要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检验了南京市区江南八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满意程度,及其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可能联系。社区办事机构及设施整体上起到了一定正面作用,但还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满意度与信息、行为、收入、学历和职业显著相关,其中居民对社区办事机构职能和服务项目的了解越完善、接触居委会更多,满意度越高。所以社区管理应该加大宣传,充分吸引居民参与社区生活,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低收入、相对低学历和相对高学历、本地无业人员和外来求职人员等的满意度都明显偏低,所以社区管理的改善工作可以重点针对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