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李鹏 《台湾研究》2006,(6):13-17
长期以来,民进党在台湾一直以所谓的“清廉”形象自居。随着岛内涉及到民进党当局的各种弊案不断爆出,陈水扁的主要亲信、家人、亲戚和民进党高官涉及弊案的消息层出不穷,引发台湾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政坛动荡,陈水扁和民进党在台湾的形象也因此跌人谷底。民进党何以在上台后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滋生如此严重的贪腐现象,本文将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从政治文化中的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三个面向,剖析民进党当局产生贪腐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两蒋统治下的威权时代,“台独”作为一种非法的社会政治活动,在台湾岛内没有生存空间,一直受到国民党执政当局的严厉打压,“台独”人士大都亡命海外,或改头换面在岛内隐蔽活动。自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台湾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民进党的成立,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主政后,海外“台独”人士纷纷闯关返台,与岛内“台独”势力合流,活动重心也从海外转向岛内,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台湾岛内政局持续动荡与复杂多变的一年。各派政治势力主要围绕陈水扁周遭的弊案、北高市长选举展开激烈的攻防与较量。“反贪倒扁”成为全年朝野政争与社会矛盾的焦点,陈水扁当局数度陷入空前的执政危机。年底北高市长选后,民进党得以稳住阵脚,国民党上升势头则受到阻碍,亲民党与台联党边缘化加剧,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基本确立。一年来,虽然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急独”议题,但在深重的执政危机下,其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被打乱,岛内“台独”气焰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不仅攸关岛内各党地方执政版图的重划、政党声势的消长,更被视为是对陈水扁当局的“期中大考”和“信任投票”,具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岛内各政治势力莫不卯足全劲,尽力冲刺。在民进党饱受“高捷弊案”巨大冲击,国民党声势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受空前挫败,亲民党与台联党基本被边缘化,其他政治势力鲜有表现机会。这一结果,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也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5月20日,陈水扁面对岛内群众和在野势力的激烈抗争发表了“就职演说”。在这篇演说中,陈一改“大选”期间的挑衅口吻,将“公投制宪”变成了“宪政改造”,并声称“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目前在台湾社会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而建议将其排除在“宪改范围之外”。然而,这一“宪改”的烟幕难掩陈水扁及其所代表的民进党“公投制宪”的理念与立场。为更进一步认清陈水扁当局“宪改”的本质,本文试就前六次“修宪”中民进党对“修宪”与“制宪”的态度立场加以考察,乃至对民进党上台后的“制宪”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从客观上还原陈水扁当局“宪政改造”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决策是政治行为中的核心环节,研究民进党当局决策体系,对我们了解当前台当局的政治运作、政策走向等都有所裨益。本文运用现代政治学中相关的决策理论,对民进党当局的决策体系、决策过程、决策模式进行剖析,以厘清民进党人的决策特征与决策思维,把握民进党当局政治决策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8月“高捷弊案”爆发和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束为发端,台湾政局逐渐出现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最大变局,陈水扁执政开始进入“后扁时代”。引发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标榜“清廉、本土、改革”的民进党政府迅速沉沦,人民对执政者的为所欲为和无所不为深感困惑与震惊,并逐渐失去耐心与信心。岛内在2006年所兴起的反贪倒扁运动,目前仍未能引起人们对2000年政党轮替后所出现的岛内乱象的省思,民进党隐藏在“爱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旗号下的选举利益考虑和“台独”路线,显然无法产生推动其转型的内在力量。引发台湾政治变局的结构性因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主导岛内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8.
民进党“台独”转型“五阶段论”——回顾与前瞻徐博东*1997年底县市长选举获胜后,民进党在岛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政权的第一执政党。然而,客观而言,民进党欲夺取“中央政权”,取代国民党而走上“全面执政”,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进党近几年来着力...  相似文献   

9.
刘红 《台湾研究》2001,(2):22-29
民进党当局自去年5月执政已一年余,岛内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从人事组成看,“行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和“行政院秘书长”二易其人,“行政院副院长”已三易其人、“内阁”人事则改组过3次;从施政成绩看,基本  相似文献   

10.
信任危机一直是台湾政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的信任危机问题不断加剧,2004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更是将信任危机激化到空前严重的程度。这种信任危机的激化不仅表现为在野势力和相当部分民众对陈水扁执政当局的不信任,它还广泛存在于岛内各大族群之间、蓝绿不同阵营的支持者之间,以及民众与媒体、媒体与“政府”之间。尤其是这次3·20选举所引发的信任危机造成岛内族群对立分裂之严重,对民众心理伤害之深,对岛内政治生态发展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它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和民众政治参与的态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东阳 《南风窗》2011,(3):30-32
大陆与民进党的沟通对话,多年来持续进行,只要民进党调整自我封闭的观念,大陆与民进党沟通对话不存在障碍。"民进党人或者绿营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大多数关心两岸局势的大陆民众会冠之以"台独分子"的称号,这让曾经在台执政8年、如今又是岛内最大反对党的民进党在人们眼里显得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民进党自2008年下台后一直在为重新执政寻找转型之路,然经蔡英文、苏贞昌两任党主席,并未解决阻碍其发展的诸多重大难题。基于领导者、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观察民进党。民进党的转型,一方面受到该党领导者的观念、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两岸关系、岛内政党政治、民进党派系政治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希望能为研究民进党转型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始,陈水扁在岛内和国际领域摆开了与祖国大陆进行全面对抗的姿态。尤其是,随着陈水扁及其亲信家人涉嫌重大贪腐弊案的曝光,台湾社会“反扁”声浪四起,“倒扁”运动风起云涌,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持续下跌难有起色,大大加深了陈水扁当局的执政危机。为转移焦点、缓解压力、鼓励泛绿支持者士气,2006年陈水扁当局在国际社会的分裂活动变本加厉,在双边和多边领域挖空心思制造麻烦,谋求所谓“外交突破”以塑造利于“台独”的国际环境。但是,在一个中国框架日益稳固的大环境下,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台独”分裂活动迭遭挫败、举步维艰。总体来看,2006年国际环境继续朝有利于遏制“台独”冒险方向发展、“台独外交”的“国际活动空间”正大幅萎缩。  相似文献   

14.
彭维学 《台湾研究》2013,(1):24-28,50
近10多年来,民进党社会基础经历“过山车式”颠簸,由2000—2004年扩张高峰期跌至2008年的发展低谷。经由2012年“总统”选举,民进党小幅拉近了与国民党社会基础的差距,但未突破“蓝大绿小”选民结构。自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深入,岛内主流民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未来四年民进党能否突破路线转型、形象改造等结构性困境,能否有效争取多数中间选民支持,值得进一步观察。本文将就民进党社会基础的现状结构及其制约因素等问题展开探讨,以便准确地了解其社会基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民进党“公民自决”活动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朱卫东“公民自决”是民进党解决台湾前途问题的一种极端主张,其实质和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台湾独立。目前,“公民自决”已成为民进党乃至台当局对抗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一张“新王牌”。近年来,随着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及国际形势的...  相似文献   

16.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7.
记得加年代初,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结束他对中国为时一周的历史性访问后,评价他自己对中国的一周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而毛泽东的评价却是:尼克松说他改变了世界,我看是世界改变了他!看完新任民进党“中国事务部主任”陈忠信对有关情况的介绍后,不禁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大潮正在改变民进党。 首先,“台独党纲”在民进党内正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党内从老到少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这个历史形成的“台独纲领”已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障碍,也极大地束缚了民进党的施政空间和手脚。中年一代当权者正切实感受着它带给自己的施政压力,压力不仅来自岛内民众和在野党,甚至那些过去长期支持民进党的财团,也开始同台独保持距离,同陈水扁当局拉开了距离。一句话,压力开始来自自已的盟友了。而年轻一代的政治精英们也看出:这个“党纲”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台湾政局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郁 《台湾研究》2002,(1):20-25
2001年是台湾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依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岛内朝野之间争夺政局主控权的斗争十分尖锐,逐渐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各主要政党围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国民党丧失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形成了“二大一中一小”的政党新格局。在李登辉的支持下,陈水扁逐步走出“朝小野大”执政困境,对政局的主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展望2002年,民进党当局将正式开始全面执政。但是,在“立法院”内朝野间的斗争与较量仍将十分激烈,被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北高两市长选举,将成为今年各主要政党全力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进党的大陆政策以“台独”为根本目标 ,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美国的支持程度、大陆的军事压力、岛内公众的民意基础这三大因素都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 ,因此 ,民进党的“台独”政策不符合台湾岛内的现实利益需求 ,并不具有可行性 ,也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在因果上并非导致一个政党转变其政策,但它至少是构成政党政策的一部分。若不了解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便难掌握一个政党政策的全貌,亦难以了解到政党政策转变的动力与宿命。是此,意识形态在其政策体系中作用和影响值得关注。民进党依其意识形态不仅有别于岛内其他政党,并落实在其政策上,以寻求选民的认同支持。但其政策在现实中遭遇了矛盾,为了胜选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未来调整其政党意识形态主轴是必然的理性选择。从广义上讲,民进党政策的体系,它应包括所有的政策,是由民进党针对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所组成的体系。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要从这一角度研究民进党政策体系是相当困难的。但在这些众多的问题中,有一些关键性的或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其执政以来的与其意识形态密切关联的两岸政策,它们对民进党的发展与作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去研究民进党政策,或可称为狭义的民进党政策体系。所要探讨的就是民进党政策体系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因素、相互的逻辑衍生关系及民进党政策调整与意识形态论述转型的互动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