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和贫富分化对台湾政党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摆脱陈水扁执政的负面影响,民进党中生代尝试推动该党转型。在此背景下,从2008年5月到2012年2月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走上“中间偏左”的路线。本文综合分析台湾的社会分化结构、选举动员模式和政党选举策略,探析民进党“中间偏左”路线的形成与演变,透视当前的民进党转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3月,日本民主党与维新党合并成立"民进党",旨在联合在野力量打破自民党一党独大局面。新成立的民进党乃日本国会第二大党和最大在野党。以"自由、共生、对未来的责任"为建党口号,日本民进党提出一系列政策主张,以期获得更多选民支持。展望未来,日本民进党能否重塑形象、博得选民青睐,需要靠实践加以检验。  相似文献   

3.
在12月初结束的台湾地方选举中国民党狂胜,这是台湾选民对民进党执政5年首度提出的不信任投票。马英九说,国民党没有打败民进党, 是民进党打败了他们自己。此话说得很中肯,在选举期间,民进党不断在弊案漩涡中、在与媒体TVBS的纠缠当中, 并没有专心面对国民党、面对选民;而台湾经济长期低迷,每天都有家庭集体自杀的社会新闻,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用“统独”问题来麻痹老百姓。  相似文献   

4.
民进党自2008年在野以来,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不断高涨,特别是2012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尝败绩后,党内的务实派政治力量开始集结,这对于推进民进党内部政治生态变化以及政策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发展演变、基本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民进党大陆政策走向,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以及2016年台湾选情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星 《台湾研究》2012,(1):38-44
派系在民进党的发展过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迄今为止,党内派系关系仍然是民进党政党运作的重要内容。民进党自组党到现在,派系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党派系内部结构缓慢演化,并逐渐沉淀下来。经过长期变迁,“恩庇-侍从”(patron-client)结构成为影响民进党派系结构基本样态及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0年是台湾政局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一年。3月举行的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导致了国民党逃台五十年来首次政权更替,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陈水肩上台后,由于无视“朝小野大”及民进党“双重少数”的政治现实,不肯释放权力,并顽固坚持“台独”、“反核”等立场,导致朝野尖锐对立,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无法突破,经济恶化、股市下跌、社会信心危机严重,陈水扁当局深陷执政危机之中。 纵观全年的政局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18日“总统”选举以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运行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和“选举市场”中新竞争者的出现,西方政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政党在意识形态、选民基础、组织结构、选举策略、运作方式、政策取向等方面都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促进自身变革、推动自身发展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8.
潘雨 《台湾研究》2010,(6):30-34,55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获得执政权,两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平发展、共创双赢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流。“台独”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同时,失去政权的民进党尤其是其高层和精英层也逐渐显露出转型的迹象。鉴于此.本文试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民进党群体思维方式,以探讨未来民进党转型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9.
陈星 《台湾研究》2006,(6):8-12
民进党2000年取得执政权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上台后的民进党立即面临着庞大的政治资源分配问题,党内的利益共生结构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结构作为民进党整个权力运作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渐系统化。影响所及,民进党的运作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到目前为止还在进行当中。可以说,民进党的发展困境在相当程度上是党内利益共生结构发展和沉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陈星 《台湾研究》2007,(6):31-36
在台湾政坛上.民进党世代交替的快速令人印象深刻,不少人也多认为这是民进党能够保持政治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民进党的世代交替模式随着党内权力生态的演变而悄然变化。民进党“新世代”曾经赖以取得政治地位的特有世代性格现在却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2005年以来民进党整体道德形象的崩解,对“新世代”形成了沉重打击,也打乱了世代交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22日,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高票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民进党跌到了谷底,虽还保有四成的民意基础,但在“立法院”113席中仅占27席,于是“打马”,尤其是以制衡马英九两岸政策为突破口,便成为困境中的民进党寻求反弹的一项策略选择。为此,民进党锁定三个议题:  相似文献   

13.
潘飞 《台湾研究》2014,(3):62-69
2008年民进党下台以来,持续透过访美、恢复驻美代表处、在两岸政策和对美政策上积极迎合美国等做法,修补与美国的互信关系,为其重返执政创造条件。民进党对美示好的做好虽得到美方善意回应,但因民进党拒绝放弃“台独”立场,无法提出令美放心的两岸政策新主张,因此双方互信提升程度有限,美始终对民进党重新执政充满疑虑。因受美国对台战略考虑、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复杂性等因素制约,未来双方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14.
杨磊 《台湾研究》2008,(5):26-30
2008年3月“总统”选举惨败后,民进党陷入创党以来的最大危机。尽管党内传出追究败选责任、重新检讨路线的呼声,但因全面检讨可能重新导致派系内斗和路线争议,在以稳定、疗伤止痛为先的背景下。民进党选后检讨如昙花一现,随着党主席选举的进行迅速复于平静。蔡英文当选党主席以及中常委改选产生新的权力结构后,民进党暂时度过了动荡的危机,气势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15.
陈星 《台湾研究》2008,(6):29-34
民进党以制造冲突为主要手段进行动员的政治行为模式根深蒂固,在没有上台以前就表现得极为明显。2000年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对立——冲突”的政治行为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惨败之后,这种政治行为模式依然是该党政治行为的主流选择,这对民进党未来的路线检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16.
2022年台湾地区县市长和议员的选举结果,延续了国民党掌控大部分县市和民进党控制全台行政和立法机构的不对称局面。“九合一”的选举结果对国、民两党的内部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蔡英文的领导权威日益受到民进党内不同派系的挑战,朱立伦在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可望得到加强。在2024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国民党能否对民进党发挥有力的制衡作用,在稳定两岸关系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是值得继续观察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推动以淡化“台独”主张为核心内容的“政党转型”过程中,民进党对其“中国政策”①作了相应调整,使之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本文拟对民进党近期大陆政策调整及其原因、特点进行粗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发展趋势。民进党整个大陆政策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其一是理念与立场层次,主要涉及台湾前途与两岸关系定位;其二是政策与执行层面,主要涉及如何处理两岸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关系的具体政策措施。前者为政治理论基础,是决定性的;后者为政策实践,是从属性的。该党大陆政策的调整也是从上述两…  相似文献   

18.
民进党自2008年下台后一直在为重新执政寻找转型之路,然经蔡英文、苏贞昌两任党主席,并未解决阻碍其发展的诸多重大难题。基于领导者、结构及其互动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观察民进党。民进党的转型,一方面受到该党领导者的观念、能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两岸关系、岛内政党政治、民进党派系政治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希望能为研究民进党转型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2008年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大量选情分析集中于讨论国民党大赢与民进党大输格局的形成。本文结合选举分析和选后在台湾社会调研的材料,关注本届选举出现的新现象——国民党、民进党的政党得票率与“立委”当选席次比例之间同时存在大幅差距。本届选举的统计数据显示了这种比例上的差距:国民党当选席次比例(81席,占总席次71.69%)远高于其政党得票率(51.23%),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月9日,民进党历经半年多、9次“对中政策扩大会议”讨论形成了“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这是该党现阶段两岸政策调整的集中体现。民进党虽然主张开放面对大陆,但仍抱持“台独”立场,对两岸交流“阻挠多开放少、防范多善意少、对抗多合作少”。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民进党自身结构性问题、美国对台两手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下,民进党两岸政策仍会继续调整,较可能的方向是走一条既不同于陈水扁也不同于马英九的“务实台独”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