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敦义  白益民 《前进》2007,(8):34-36
建设和谐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和谐文化,必须进一步明确其结构、发展特征及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和谐包括党内和谐,党内和谐是前提;和谐文化建设包括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其中党内和谐文化是核心.要实现党内和谐,就必须发挥党内和谐文化的作用,致力在党内建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党内和谐文化,为党内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党内和谐文化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实现,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和谐大学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谐大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的大学必须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与社会保持良性互动;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谐的大学应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和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而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实现并保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和谐,就必须构建与中国政治结构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和谐.当前中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政治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外,还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政治文化这两种主要的政治亚文化.只要充分认识到政治文化本身变迁的规律,通过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互动,就能够实现政治文化系统内的积极与消极、理智与情感、共识与分歧的平衡,推进政治文化的内在和谐,进而为转型期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句话言简意赅,高度地概括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极端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领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丰富的资源储备、功…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忠 《学习与实践》2007,(1):141-145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而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断,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教育改革也呼唤和谐,因为学生要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全面发展。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着手,即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与班级氛围。在社会环境方面要求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做到公平、公正;在校园环境方面要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业场所,使之成为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在班级氛围方面,使班级成为学生自己在学校的家庭,从而使班级成为构建和谐教育的砖瓦。  相似文献   

11.
王国忠 《湖湘论坛》2008,21(1):46-47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执政党实现党内和谐,通过党内和谐来带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党内和谐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民主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制度建设等五种途径来逐步实现。在不断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上,我们党才能组织群众、教育群众、领导群众,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小康,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季明 《学习与实践》2007,(1):123-12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议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忍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申。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豹 《长江论坛》2011,(2):7-1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属性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目的性与工具性、一元性与多元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普世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把握其内涵和特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谋求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多维内容,即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分析,深入挖掘马克思和谐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从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分析马克思和谐思想的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最后指出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党的重要决定和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而对每个人来讲.不但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而且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如果没有单体个人的和谐健康.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9.
谢安国 《传承》2013,(9):55-57
文化内核是建立在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自身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20.
张丽璇 《理论月刊》2005,4(8):35-3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当代建构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经典论述中寻找思想资源,从人类先进政治文明的实践历程中得到历史启示,还要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宏观视野中寻找立足点。本文认为,适度张扬个体权利意识,坚持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推动制度创新,提升制度平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持政治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互动与平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现实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