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荣华 《前沿》2010,(12):40-42
理论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有多角度的解读,但从人文主义层面的解读却很有限。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核心在于它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实践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存在,这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对人的本质的体现,这是哲学实践观的一大突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使其成为人类未来走向全面自由的思想指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始终追求人的生存合理性,始终把人的解放作为终极目标,并把社会化了的人类作为其立足点。因此,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是追求全人类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自由解放的哲学,这也是马克思的人本理性哲学理念的总体精神。同时,马克思的人本理性哲学理念在其理论研究的一生中是具有一贯性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的追溯、解剖,可以洞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异化劳动的批评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勾勒,尤其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赫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和社会异化思想,都与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都对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杜高明 《求索》2015,(1):35-38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启蒙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萌芽;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主体"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感性主体"的思想成果;最终在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是客体中的主体,即人既是受动的主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表现对客体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的实质是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科学的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不仅对哲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理论包罗万象,法治思想是其理论体系一个重要的侧面。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契约论成为西方法治思想基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继承与批判自古希腊以降的自然法学派法律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超越了康德的抽象理性与抽象的人的理论范畴,把现实的人作为法治的主体,提出了实践而非康德的纯粹理想抑或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运动是达致人类法治社会理想图景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6.
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进行了审视:马克思美学思想以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回答了美学的产生根源;以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定位了美学的价值取向;对基于人的美学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由时间的争取和伸张,确定了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马克思美学思想是实践美学、人本美学等中国气派美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公共性反思引起了马克思研究的重大转向;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实现的公共性理念启示马克思公共性是自由意志的理性结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逻辑演进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汪帮琼 《求索》2007,(10):121-124
批判现代性困境的“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尚未形成充分清醒的认识。“现代性哲学话语”对现代性的探讨最终陷入悖论,未能真正超越理性形而上学。与此相应,“现代哲学话语”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戏剧性的解读,以致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显得自我矛盾,难以理解。面对“现代性哲学话语”,必须澄清唯物史观视野内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明确唯物史观与理性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分。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更无法走出“现代性哲学话语”现代性探讨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梁春节 《传承》2014,(7):78-79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以往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克服了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积极扬弃,以真正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真正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理性观,即实践理性观。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马克思的新型理性观本质上就是实践理性观。  相似文献   

10.
谢安国 《前沿》2014,(21):7-8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近代哲学式的解读,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存在论的维度完全被遮蔽起来,掩盖了实践观的本真意义和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等。从生存论存在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进而实际地形成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实践哲学进行研究,有三个前提性的问题是绕不开的:一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问题,三是马克思对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问题。为不断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纵深化,我们需要明确,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哲学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精致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要为现实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哲学是介入现实的实践力量;实践并不是哲学的实践,而是感性的实践,是"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所依靠的并不是哲学的实践力量,而是感性的实践力量,是现实的主体("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本质上都是一门典型的人文科学.它的这一本性规定了它的基本主题是研究人与世界及其基本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在扬弃以往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人的问题,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人这一哲学的中心和主题作了极为深刻的说明.他把哲学的逻辑归结为人——实践——人.这一从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和自由的现实基础与中介,进而把人的世界归结为社会性、历史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现实世界.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通过人的社会实践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和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上超越了他以前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奠基于其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彻底扬弃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的革命实践,这意味着,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哲学观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前提。马克思实践观具有整体性视阈、历史性维度、辩证性意蕴、创新性特质和人文向度的五大原则,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硬核"。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李楠  高燕宁 《前沿》2010,(7):36-38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凸显马克思实践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确立出发,梳理了马克思扬弃传统实践观,建立科学实践范畴的理论发展过程,阐释了马克思实践哲学所具有的世俗性、批判性、历史性的理论特点。任何理论的价值都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能够更好地以理论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思想演进的轨迹——从自我意识哲学到实践唯物主义,向我们昭示了青年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的思想历程,又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研究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内在动力与逻辑,我们可以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本质特征作出某种符合哲学史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刘敬东 《岭南学刊》2001,1(3):79-81
任何一个认真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会获得这样的感受 :马克思以一种既具有深刻的哲学理性、同时又具有所向披靡的战斗激情 ,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史无前例的根本性批判 ;马克思始终祈望着那个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成长为、联合为一种根本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实践力量 ,在争取自身自由的实践中求得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这正是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 ,或者说从青年马克思到晚年马克思一以贯之的追求 ,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这应当是我们考察马克思哲学 ① 的基本精神与基本意义的根本视点所在。…  相似文献   

19.
雷勇 《前沿》2009,(7):37-41
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有的研究存在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根本地对立起来的不足。本文认为。研究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与确立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是不矛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宗教理论等都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但是,马克思从来不是一个盲目的费尔巴哈崇拜者。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说;将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启蒙思想家,康德为现象界和物自体划界,打破了知识和价值的关涉。将主体自由与普遍理性在先验意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同时明确了知性和理性的不同对象和适用条件,明确了理论的论域。划界本身不是目的,实质是将理性和现实并重,从而超越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这些方面对马克思的分工研究有一定启迪。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生产实践的考察及其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逐渐认识到启蒙理性和划界思维在面对真实的物质利益难题时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他以分工为思想节点,进而实现了对划界与启蒙思想的超越。关于分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对其创立唯物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自由旨向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