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春元 《新湘评论》2013,(23):42-43
这是毛泽东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刚刚拉开序幕时,第一次公开谈起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从他一番自喻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性格是很有个性的,是多元的,多色调的,也是复杂的。“虎气”与“猴气”之说,虽然有调侃之味,但这个自我评价,对于毛泽东的个性来说,的确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2.
丁毅 《党的文献》2012,(2):109-110
"虎气"、"猴气"之说,源于毛泽东1966年7月8日的一封信:"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如何理解毛泽东自鉴的"猴气"?我们注意到,一些外国学者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隔膜,难免作出带有偏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滴水洞情思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武汉东湖所写致江青谈“虎气”、“猴气”的信广传中外,信中谈及住在“西方山洞”(因韶山在武汉之西,当时滴水洞是一级禁区,故隐其名)里,致使海内外人士都猜测不到这个神秘的山洞在何处?何名?后来,才逐渐得知洞在韶山,洞名“滴水”。在毛泽东90诞辰时,我应邀与湖南省军区党委扩大会的代表,一起参观了这个距毛泽东旧居上屋场4公里、尚未对外开放的“滴水洞”,始知不是山洞,而是地处三面环山海拔三四百米,群山环抱,J、盆地中,一栋坐北朝南青砖、白墙、绿瓦的平房“滴水洞一号楼”——毛泽东别墅。196…  相似文献   

4.
莫自才 《党课》2012,(8):75-76
花朵之所以鲜美,林木之所以茂盛,皆因得益于埋于地下的庞大根系。根系扎于地,不显摆、不张扬,默默吸取养分,方造就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花木生长之理如此,行政为官之理亦如此。广阔的基层蕴藏着富足的“地气”,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经常深入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聚“人气”,深入实际添“生气”,方能取得基层带有泥土芳香的“真经”,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  相似文献   

5.
张载将易学中的“神化”范畴置于“气”论哲学体系中,使其拥有“气”这一本体依托。他认为“神化”都并非指向现实具体物。而是“气”这个终极存在的本性。“神”是“气”变化的动力因,“化”是“气”的活动形式,而且“神”与“化”有着内在的体用关系。这个本体论的改造,规定了“神化”范畴的形上特质,深化了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村庄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涉及到两种类型的“气”,不同的“气”有不同的救济机制,一种是村民在交往过程中相互产生的“气”,它一般有时间上的置换和目标上的转移两种救济机制,另一种是因代际矛盾而产生的“气”,它通过村庄共同体的舆论等措施出气。而随着社会空前的巨变,村庄预期缩短、代际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救济机制难以应对越来越厚重的“气”,村庄中“气”的解决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具有破坏性。  相似文献   

7.
刘亚洲上将在3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欲强国,必先强军。好作风出战斗力,是一个铁律。晚清以来,八旗子弟遛狗架鸟,醉享太平,耗尽了当年的朝气、锐气、虎气,遇有战事,败如山倒。"扶大厦之将倾",靠的是湘军和淮军,"法宝"则是曾国藩强调的"军人以气为先",带兵人要  相似文献   

8.
梁衡 《新湘评论》2006,(10):60-60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9.
《党员干部之友》2014,(9):58-58
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这说的是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志大才疏,急功近利。领导干部如果产生浮躁之气,从浅层次看是一种情绪、一种心理状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官从政的一种不良作风。浮躁祸国殃民,贻害无穷,必须戒此顽疾。  相似文献   

10.
正领导科学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品质、气质和素质,这就是所谓领导特质。一般来说,具备领导特质的人更容易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追随。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具有两个鲜明的领导气质,一是"虎气",二是"猴气"。这两个气质充分体现在毛泽东一生的革命斗争和成功的领导艺术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地气”一词,《辞海》中有解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世上万事万物皆离不开“地气”。如今“接地气”也成为领导干部“知基层、解兵味”的形象比喻。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地气”,部队战斗力生成和全面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基层和广大官兵这个“地气”。在新形势下,习主席着眼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  相似文献   

12.
“廉政工作亮点多,党员干部树清廉。干群同唱和谐歌,风清气正艳阳天……”9月16日,苍溪县歧坪镇宋江社区小广场上,年逾花甲的蔺华富、马思兰正扭着秧歌,打着金钱板,唱着他们自编自导的快板《风清气正好歧坪》。“这些都是‘百里新村廉政文化示范带’建设带给我们的显著变化!”歧坪镇党委书记侯彬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镇上群众信访多、矛盾纠纷多、干群关系不和谐,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匡扶正气,现在我们干部的压力小多了!”  相似文献   

13.
浩然之气     
闫成军 《党课》2011,(22):69-70
皓月当空,万籁俱寂,挑灯读《孟子》。公孙丑问:“敢问何为浩然之气?”孟子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读到此处,心海激起经久不息的波澜。  相似文献   

14.
对于领导干部下基层,群众有褒有贬。有人质疑形式:干部“沾地气”非得去同劳动吗?只要视百姓为父母,有颗为民爱民的心,不种地,“地气”也会满身。有人质疑效果:会不会种了农民地,荒了工作田?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16):67-68
学习是一种高尚的修养,读书是世间最美的姿态。古人云:“一日不读诗,心臆无佳念;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知识带给人的不仅是耳目一新,甚至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腹有诗书气自华”都讲述了知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大凡是伟人,都有多侧面的性格结构。如果说毛泽东的性格表现为"虎气"和"猴气"的叠现,那么周恩来的性格则表现为"鸽性"与"鹰性"的统一。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和恰  相似文献   

17.
陈军 《求实》1998,(10)
近些年,不少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普遍反映: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员工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以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灵了,有的员工好像是“塑料管里塞满橡皮泥,灌不进水,导不通气”。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本人不敢苟同。关键在于部...  相似文献   

18.
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对董传的评价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读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9.
大文豪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对董传的评价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读书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廉政瞭望》2011,(3):3-3
“地气”不够,底气不够啊。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汤涛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天线”架得很好,上面的信息接收得很快,接“地气”却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