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现代消费的发展,现阶段人们的消费心理倾向于从基本需要变为无休止的欲求,而且这种无限膨胀的欲望已经支配了消费,使消费偏离了原本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演变为欲望驱使的消费。消费的欲望有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要实现消费的合理性,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克制消费的欲望,拒绝欲望引发的消费以及浪费。  相似文献   

2.
“新消费空间”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发展起来的都市商业空间。从经济层面看,它显示消费文化的合理性完全被社会体制所吸纳;从文化层面看,它显示为消费文化对塑造青年人格的作用。青年个体社会化原来的伦理完整性已经发生改变,具有多样性的个体社会化随即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是物品生产从"匮乏"转为"丰盈"时代的产物,在"物"的包围与消费快感的裹挟之下,表现出符号性、享乐性、夸示性与全球化等特征。在消费社会中,满足消费欲望的快乐原则成为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消费行为与观念在非理性的自我膨胀中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生态环境与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破坏性的侵蚀。面对此困境,从消费文化视域提出利益与资源均衡分配、消费文化价值观重塑、平衡社会心理、和谐消费等新策略,不但是学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而且对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也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语境下的符号消费已成为现今中国消费文化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再是仅仅消费“物”的实用价值,也在消费附着于这些“物”之上的“符号和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国际市场,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无不渗透到当今我国消费市场,而同时由于大众传媒解构了传统消费文化和心理,鼓吹和强化新的消费模式等原因,符号消费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形态,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不断追求被众多企业、商业经营者和媒体故意制造出来、刺激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欲望的满足,即“虚假的需要”.中国的主流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极有可能被盲目崇拜和效仿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消费群体消解掉.消费主义的蔓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加剧地球资源的消耗,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消解节俭、进取和拼搏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导致人的异化.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的延伸,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消费理念.面对消费主义给资源、环境、生态上带来的破坏与不可持续,越须提倡、选择一种新的可持续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现代化步伐加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消费社会和:k众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大众媒体的泛滥更使人们无处遁形并被不自觉引入消费大军。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角色地位问题。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社会地位很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男性依然占主导地位,女性更多地被置于从属地位。在消费社会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众传媒对于女性“身体”、“苗条”等外在形象的塑造和渲染。可以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女性更多地被当做一种资本或物品,具有交换价值属性,而非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看待。  相似文献   

7.
扩大内需,仍是今年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文章从当今社会实际出发,分析了消费“瓶颈”的形成,并从预期心理、价格与收入变动、欲望与生产扩张、货币投向等几个方面,对消费“瓶颈”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促进消费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消费的生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人们极力地通过塑造个性消费形象来突出自我的身份,由此却映射出内心的空虚、意义的迷失以及心灵深处那种生存的孤独感,为此想通过自我消费形象的美化,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面对现实,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消费中把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符号编码,用价值符号填补着消费空间,并且在消费过程中又衍生了对奢侈品的欲望,可是人们在突出所谓自我生存优势的奢侈消费中却分解着自我和他者应有的依存关系,消解着自我生存所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公园内的刑事犯罪率鲜有关注。侦查实践中,公园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极少,公园这一特殊地域以其所包涵的“公园文化”在抑制犯罪欲望方面的功效值得关注和深思。人的心理异常及压抑程度同犯罪的关联性应当引起重视,而“公园文化”的减压与预防犯罪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消费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就目前青岛市文化消费的现状进行了整体调研并对青岛文化消费的优势、劣势,机遇与瓶颈进行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从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乃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为此,继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成为社科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领域,并呈现出问题研究向学科化发展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目前结婚消费的节节攀升,给青年婚恋造成很大的压力,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买钻戒、不拍婚纱照、不办婚礼、仅领结婚证的裸婚观念悄然而生。裸婚回归了婚姻的本质,是婚姻爱情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但由于一反传统和触及市场消费、女方利益,裸婚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重重阻碍,还不被广泛接纳,甚至饱受争议。通过对裸婚推广理由、意义的阐释,相信更多人们会逐渐改变观念,对裸婚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的内需不足,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农民的消费水平低。如果国内农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的GDP就会翻一倍以上。另一个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消费能力的人消费欲望欠缺,而有消费欲望的人却消费力不足。这些问题的根源多是制度性的,要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得从重大制度改变入手。  相似文献   

14.
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存在方式。形成绿色消费方式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托和有力抓手。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是社会消费风尚的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突出问题是非绿色消费,这一问题引发多方面的负面效应。究其原因,既有消费文明教育较为弱化的问题,也与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有直接关联,还与大学生以消费方式寻求群体归属的心理倾向相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协同治理要从社会层面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从高校层面加强绿色消费文明教育,从个体层面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消费所异化,公众舆论显示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消费性趋势:一是出现了一批新的话题人物,作为消费文化的符号代码来满足公众的娱乐需要和消费快感;二是媒介有意识地针对新闻事件设置乃至人为制造各种话题引发受众讨论,诱导受众发表意见,进行舆论消费;三是民意调查充斥媒体,社会越来越依赖民意调查,同时民意调查的结果在很多方面诱导着人们的选择和行动。  相似文献   

16.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精华之一,经过长期积淀,已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更深的层面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传统民本思想将作为“民族文化土壤”和“桥梁”,成为当代新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市消费以其低端价位的商品、消费便利的特点而成为现代社会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者通过超市推广新技术、发展新产品,超市本身又对生产有引导作用。超市通过营造一种自由的自主消费模式,通过商品陈列、价格标识、服务管理及各种服务设施的设置来引导消费者购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单纯的物质消费模式已经结束,人们在购物时开始更多的关注精神满足。  相似文献   

18.
网络消费是网络社会的重要消费形态,主要有网络信息消费、网络实物消费、网络劳务消费等三种类型,并在社交、经济、娱乐等三个领域形成了典型消费现象。网络消费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转型产生了双重影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经济的创新发展、网络文化的形成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网络信息消费的“虚实之间”、网络实物消费的“消费主义”和网络劳务消费的“泛娱乐化”又使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为有效应对网络消费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我国社会治理需要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网络消费情境,着重在树立互联网思维、遵从网络消费逻辑、及时把握动态变化等方面更新治理思路,充分发挥互联网正向功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的当代表征与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在当代主要表征为炫耀性消费和先行性消费,由此带来了当代人的价值失落和“消费人”的生成,造就了享乐主义的消费伦理。当代社会需要建构一种合乎科学发展的“适度性”消费伦理,对消费主义进行理性规范与约束,从而实现消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未毕业先置业已成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上的一大特色。房价攀升、炫耀性消费心态和盲从心理是大学生提前置业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政府要稳定房产市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