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代思想嬗变之"夷""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维军 《前沿》2004,(10):190-191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沉闭已久的国门.中国一些开明的社会人士认识到,古老的中华文明要想避免危亡的厄运,就必须迅速摈弃闭关政策,摄取西方先进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在思想领域的转变首先表现为对外人、外事的重新认识,抛弃农业时代形成的狭隘的华荑世界秩序观,树立全新的科学世界观.从"夷"到"洋"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是势的所迫,又是理的悟通,成为近代前期思想嬗变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曾凡远 《前沿》2006,(2):227-230
古代中国长期迷醉于"华夏中心"的骄傲之中,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不屑一顾.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中国人上了切肤之痛的悲壮一课,国人开始反思"华夷之辨",取向"师夷长技",中国人的西方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态.当代中国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期,而城市是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的集中地,中国城市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是一种城市文艺复兴意义上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理论的研判上、学术的研究上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上有所准备,创造超前意义的认知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新闻专业主义自居、标榜所谓"客观性""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对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抗疫经验的科学判断视而不见,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颠倒是非的论断博人眼球,达到政治目的,充分揭示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报道"的本质。对此,我国新闻文化须守正固本,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打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仗。  相似文献   

5.
对"警察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警察学"是一切警察学术的基本科学.西方没有警察学,英、美的警察科学尚未分化出来.我国国民党时期及台湾地区有一批警学研究的专、编著问世.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公安系统警察高等教育的创办,开展了对"警察学"的研究,称之为"公安学",也有直接称"警察学"的.在十六七年的时间里,不仅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而且还出版了几本专、编著,但对"公安"与"警察"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安学"是否等同"警察学"及其学科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不同观点和争论."警察"这一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有了阶级与国家以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独立的学术分类、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科体系."警察学",应从古今中外的警察时空范畴去构建.  相似文献   

6.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范式,人类学在中国主要以进化论为根基,强调英美的科学实证倾向,忽略了人类学自"两希"传统以来的哲学根底,因而导致更多偏重于社会学与民族学.如今需要从回向人类学的学理整体,关注哲学人类学,并由此发掘中国多民族经验中对人的研究,从而不仅仅对"汉学"和"少数民族学"而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16世纪中叶,以哥白尼天文学革命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科学革命在西方的诞生。科学革命意义十分深远,它与政治、思想领域的革命一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并迅速形成西方优势地位。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革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李约瑟之谜给出解读。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针对他们所鼓吹的"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错误政治观点,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相似文献   

9.
"艺术终结"是黑格尔从其思想体系中演绎的重要结论,丹托立足于当代艺术迥异于传统的现状,对其进行重要的发挥,在中国学界的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热烈讨论中透露出对之理解、阐发以及评价的多重偏差和错位,这种尴尬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同西方异质的历史时间观,表现了中国传统循环观基础上的"艺术不死"与西方进化论前提下的"艺术终结"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全盘西化"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全球范围内现代化浪潮、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和西方的文化扩张均对其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一种极端化的激进主义思潮,"全盘西化"思潮在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至少在以下几对关系上是错误的一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将二者决然对立,忽视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相承接的一面;二是在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问题上以偏概全,忽视了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三是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犯了绝对性的错误,没有看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国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但不能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11.
每年每到"五四",就会谈到"五四"的精神旗帜---科学与民主.科学、民主、自由是三位一体的,科学社会学家对此有基本的共识.科学确实对促进民主、自由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多元问题是现代性研究的难点.现代性自身的多元性,即现代性因流动性的特质而产生的审美现代性、世俗现代性的分化等,因其囿于西方现代性,只能是多重的而非多元的.多元文化题旨下的多元现代性,其因西方文化特殊性而不具普遍意义,此论割裂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本身就存在矛盾.多元现代性方案,建立在现代性之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基础上.它有别于"文明的冲突"抑或"承认的政治"的说法,以"和而不同"为典律.理应获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中西学者在对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重大会议中共"八大"的评价上,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八大的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而西方学者则认为八大是修改苏联模式的表现,其含义是八大没有超出苏联模式的框架,而不能称之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代替了从苏联引进的发展战略,因而是中国寻求自己道路的表现.本文探讨了"中国道路"的涵义,指出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误区,同时论述了八大对中国道路探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回顾原始社会,曾经有一个全球性的"灾变时代",世界各民族印象极其深刻.相当于西方<圣经>"诺亚方舟洪水"时代,以及中国"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时代.由于目前开始出现类似现象,因此我称它为"新灾变时代".  相似文献   

15.
"女权主义"发展是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也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与此相似的是,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本文旨在从对"女权主义"的反思中汲取可借鉴之处,以期为摆脱西方"文化霸权"提供可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以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的列宁主义观,主要从列宁主义的本质、形成、体系、特征和命运等方面完成了对列宁主义的"全面修正"和"彻底否定".研究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启示是:深刻理解列宁主义的地位、真正把握列宁主义的灵魂,是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的两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的刺激下,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马克思热",国内理论界也为此而欢欣鼓舞.然而,我们只要从这一现象是核心、还是边缘,是树木、还是森林,是形式、还是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就能看出这种"马克思热"的虚假性.马克思研究的真正复兴,其实应寄希望于有责任心和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嬗变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春华  蔡燕 《前沿》2006,(2):161-163
受政治与行政二分理念影响,也是适应西方国家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这种政党体制运作的需要,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初就确立了"政治中立"原则.但政治与行政二分只是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理想类型的理论假设,也由于现实因素的推动,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政治中立"原则出现淡化趋向.但这一原则不能被完全摈弃,因为在其依据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的理念那里,人们不懈追求的民主和效率有望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9.
超越:"第三条道路"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广兵 《桂海论丛》2001,17(2):29-31
"第三条道路",是近年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股政治思潮.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冷战之后,吸收了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兴起的新的发展变数,为摆脱传统的"老左"新右"派的理论困境,而进行大胆的理论反思和探索.从个人、家庭、社区,到政府、国家,"第三条道路"的设计者们超越"左"右",抓住了社会改革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全面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苏两国的新闻改革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媒体所有制的改革上,苏联的新闻媒体由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实现了所有制的"变",而中国的新闻媒体一直坚持着全民所有,始终做到了"不变".从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两个方面分析了产生所有制"变"与"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