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后申请注册的商标与在先注册的商标在商标标样、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商标注册人或持有人等方面的关联性,可被认定为在在先商标的基础上获得的延伸注册。虽然被异议商标标识与异议人商标标识相似,但被异议商标与申请人拥有的在先有效注册商标相似,且异议人不能证明其对该商标标识享有著作权或其他在先权利的,应当核准被异议商标的注册申请。  相似文献   

2.
【裁判要旨】判断是否构成商标侵权,不仅要比较相关商标在字形、读音、含义等构成要素上的近似性,还要考虑其近似是否达到足以造成市场混淆的程度。为此,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相关商标的显著性、实际使用情况、是否有不正当意图等因素,进行近似性判断。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中,一项商标注册申请,可能需要经过异议、复审、两级司法审查,才能最终由法院确定是否核准注册。这或许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内,申请注册的商标可能一直在持续使用,商标的使用行为将动态地影响商标的显著性、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变化能否作为法院判断是否核准注册的考虑因素,也就是说,异议过程中的商  相似文献   

4.
【裁判摘要】判断商品上的标识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时.必须根据该标识的具体使用方式,看其是否具有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之功能: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意义上商标近似应当是混淆性近似.是否造成市场混淆是判断商标近似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是否造成市场混淆,通常情况下,不仅包括现实的混淆,也包括混淆的可能性:工商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商标侵权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  相似文献   

5.
在确认不侵犯立体商标案件中,判定被诉侵权产品与商标权人的注册商标是否相近似,应当综合考虑两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三维标志的形状、外观等构成要素是否近似,以及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及知名度如何,还应当考虑两者与各自使用商品的关联程度,并以一般消费者是否造成混淆误认作为构成近似之要件。  相似文献   

6.
袁博 《人民司法》2012,(6):43-46
当注册商标为通用名称时,在商标侵权判定方面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被诉侵权商标是否通过指示、描述等方式对注册商标构成商标合理使用;第二,被诉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使用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类别上;第三,被诉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是否容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联系,从而构成商标近似。  相似文献   

7.
商标性使用的制度价值在于划定商标法的调整范围以及商标权的权利边界.因此,在侵害商标权纠纷中,应将商标性使用作为侵权判断的前提,以确定被诉标志使用行为是否属于商标法调整,是否进入商标权的控制范围.这是区分商标性使用与标志使用的应然结果.商标性使用与描述性正当使用属于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描述性正当使用属于非商标性使用,但并非所有的非商标性使用行为都属于描述性正当使用.商标性使用的认定属于相对客观的过程,在具体认定时应当避免将其与混淆可能性的判断相混淆,也不应将商品是否在国内销售作为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近似商标侵权的认定》(刊登在《人民司法》1992年第11期上)一文中列举了8种近似商标侵权的情况,但是对以何标准判断近似商标没有谈及。判断两个以上的商标图样是否近似,是商标实务的核心,也是商标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商标申请后能否被核准注册,而且关系到  相似文献   

9.
范丹杰 《法制与社会》2010,(33):116-117
本文从商标的价值提出商标性使用的确切范畴,并通过对法条的理解以及侵权推理逻辑的内在分析,提出商标侵权应当以商标性使用和混淆以及联想判断为标准,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同时认为,商标性使用的判断应该是对被控侵权标识和被控侵权商品是否建立——对应联系为目标,无需引入原商标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0.
曹清 《法制与社会》2013,(6):277-278
消费者误认在先商标所有权人的商品或服务来源于在后商标使用人或与之相关,此时就发生了反向混淆。在反向混淆案件中应以混淆可能性为标准、结合反向混淆理论认定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在司法实践中处理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时应确立混淆可能性在商标侵权中的基准地位,并注意把握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在后使用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使用行为进行合理界定;在先商标权人抢注取得涉案商标时反向混淆的适用;应当平衡在先商标权人、在后使用人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论证明标志     
衣庆云 《知识产权》2005,15(6):16-20
在以商标法保护证明标志的模式下,证明标志又被称为证明商标.本文认为,证明标志制度从基本性质到具体制度均与普通商标制度存在重大差异.在商标法保护模式下,无法解决有关证明标志权的基本属性、证明标志权的主体以及证明标志注册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具体制度上,从申请到审核,从构成到使用,普通商标制度均难以贴切适用于证明标志.为解决与证明标志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考虑制定统一规范各种区别性商品标志的商业标志法.  相似文献   

12.
13.
描述性商标是以描述商品或服务特点的词汇构成的商标。描述性商标在未获得第二含义之前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一方面是基于其先天的显著性不足,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描述性词汇应以相关公众心目中该词汇与特定商品之间的关系作为判断依据,采取“字典含义标准”、“想象力标准”、“竞争者需要标准”和“类似产品使用标准”。描述性词汇的组成和变体是否让相关消费者产生了足以区别于原描述性词汇的印象,是认定描述性商标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4.
When receiving a stabbed tire for examination, forensic toolmark examiners can determine whether a suspect tool was used in a specific crime based on class-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 marks that have been left by the tool on the tire. This study discusses friction marks and their forensic value during the examination of a punctured tire. The term friction mark refers to the noticeable mark around the penetration area on a tire's surface. Tires designed to create high friction when contacting a road. Due to this design, friction is created between the stabbing tool shank and the sides of the hole. As a result of this friction, the shank of the stabbing tool wears the outer layer of tire around the hole. This leaves a friction mark whose general shape reflects the cross-sectional shape of the stabbing tool’s shank. This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and named by Locke (7) in his evaluation of tire puncture marks with kniv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same phenomenon with other types of stabbing tools. Test stabs were produced with different tools representing a variety of cross-sectional shapes of shanks, and the resulting friction marks were photo-documented and discuss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cross-sectional shap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friction marks are shown. Based on friction mark examination, the examiner: (i) can infer suspect tool shank cross-sectional shape with the evaluation of the friction mark shape and (ii) can deduce the maximum dimensions of the shank. This examination simplifies and accelerates the forensic comparison procedure and the investigation time.  相似文献   

15.
16.
从这一起枪弹痕迹的检验中,既分析出犯罪分子持枪作案的反侦查手段,又启示我们更新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痕迹认定肇事车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交通事故勘验技术的发展,物证技术在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勘验以及侦破交通逃逸案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痕迹检验技术作为物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认定肇事车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是车辆与车辆、人体、道路等客体在路面上相对高速运动形成的痕迹,相对于其它类型案件有着自己的特点.交通事故中的痕迹分布范围广、造痕体和承痕体相对运动剧烈,形成痕迹的造痕体和承痕体大多都会发生形变.基于交通事故中痕迹形成的这些特点,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检验难度是比较大的.但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特殊结构形成的印压痕迹、车辆轮胎、摩托车车篮等造痕体在灰尘等介质作用下在人体的衣服等表面形成的印压痕迹都可以很好反映造痕体的外部结构特征,从这些痕迹反映出造痕体的外部结构特征可以寻找和认定交通肇事车辆.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Bite marks inflicted on animate and inanimate objects will undergo a certain degree of deformation. This fact remains one of the biggest stumbling blocks when analyzing evidence for court presentation.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liability of pattern association analysi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minimal degrees of warping, shrinkage, and distortion. In this study, affine transformations were applied to bite marks to establish if minimal distortions would affect the mathematically determined relationships of the defined features. In a real case study, it was then tested whether the distorted bite mark matched the dentition of the perpetrator by applying an affine transformation. This was confirmed to be the case. Affine transformations will thus not affect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individual features found in bite marks.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validate the reliability of pattern association analysis in the presence of minimal amounts of warping, shrinkage, and distor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判断车辆是否发生过碰撞和怎样碰撞。方法应用痕迹检验方法对车辆的痕迹进行检验分析比对。结果通过车辆痕迹检验总结出车辆碰撞形态技术鉴定的具体方法。结论判断车辆是否发生过碰撞和怎样碰撞可以从车体痕迹、人体痕迹、微量物证及轮胎路面痕迹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证明商标的特性,证明商标法律制度具有独特的效率提升、秩序维护和利益平衡价值.我国商标法律制度中对证明商标主体、管理及法律救济机制等方面规定的欠缺是影响证明商标制度价值充分发挥的主要障碍.以商业标志类型化保护为基点,健全证明商标主体制度,完善证明商标管理制度与措施,强化证明商标救济制度是充分实现证明商标制度价值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