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并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同源同归,大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大学生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更新培育观念,转变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教育载体等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实施。高职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视域下,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从高职数学教学内容重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以及课程教学平台等方面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王光芬 《世纪桥》2023,(6):76-78
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是新时代高校进行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建构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协同理论的视角解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构成要素,审视当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的现实状况,协同建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调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即抓住一个"导"字,引导高职学生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突出一个"融"字,在全方位育人中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一个"践"字,在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加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相似文献   

5.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核心精神之一。西柏坡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柏坡精神,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时代内涵,赋予了地域特色,提供了实践载体,新时期新形势下延伸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精神,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世纪桥》2012,(7):127-129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健全人格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仍未得到高度重视。坚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育人理念,必须加强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教师要克服浮躁的风气,敬业、尽职;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文素养的修炼,提升自身的人格品位;强化管理,制定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在校生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生力军。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中存在着重技能培养轻德育的状况。实践育人的各环节都是高职德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为主要德育内容,探索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育人环节"四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响应"中国梦"的号召,高校培育青年大学生须培养在知识、能力及素质诸方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本文试图在以往实践育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立足于高校的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三环节,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剖析现状与实践探索的经验,深化理解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系统化+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实践育人评价、考核多元化"等育人路径,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园文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又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二者辩证统一。当前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重技能轻人文素养培育等问题,只有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网络文化"五位一体"协同建设,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内化规范意识、提升文化品位、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优良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职院校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能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还具有育人的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榜样的力量;优化岗位结构,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让高校勤工助学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深入挖掘校内外育人资源、积极整合校内外育人要素为主要手段,以整体设计大学生人文情怀培育、社会认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坚持"行知合一",积极探索和开展了"融入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德为先,注重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育打造特色品牌项目。2014年,学院创设"法政大讲堂",以大讲堂为主阵地,结合大学生品德修养、人生规划等实际问题多维度、多视角宣扬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新媒体产生的冗繁复杂的信息时,出现了信息i人知偏差、信息判断失误、信息道德失范等问题,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制订科学、有效的信息素养培育方案,建立健全系统的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探索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在线培养模式以及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之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科学内涵之一。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构建和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校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通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和环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核心环节。高校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环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新机制。文章对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环节的"双合双循环"实践育人模式的内涵与机理进行了阐释,并对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对有效整合高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共振、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以全面精准的教学孕育人,以健康高雅的文化涵育人,以丰厚多彩的实践培育人,以严格高效的管理训育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主导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趋向一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握其价值所在,掌握其基本原则,探索其实践路径,以此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肖芳 《世纪桥》2010,(1):110-111
以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田跃峰 《世纪桥》2023,(11):51-53
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同时,要始终把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认识到两种教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开发融合教材,结合教材开展融合实践,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积极进取、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开辟一条更加完善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和满足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冗繁复杂的信息,许多大学生却无力应对,甚至陷入了信息认知偏差、信息判断失误、信息道德失范等困境,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培育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制定科学、有效的信息素养培育标准方案,建立健全系统的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探索开展信息素养的在线培养模式以及注重培育大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田竹 《山西青年》2023,(8):154-156
志愿服务及各类志愿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志愿服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高职院校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简要阐述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的概念,并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随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措施,以期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