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7世纪起,国际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疆域变迁、边界问题产生重大影响。梳理国际法与中国疆域、边界的关系,重点分析国际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疆土变迁、边界变动的影响,特别是1840~1949年间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国际法的内容、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各国在各个时期往往根据自身的利益,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前,列强仅仅是把它当作武力侵占别国领土的补充性工具,中国很难借助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1919~1949年中国开始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但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仍一再失利;三是中国与邻国边界谈判、划界时,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复杂性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前沿的一大热门话题,得到主流科学界越来越多的承认。至于什么是复杂性科学,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定义。如果就其主要内容看,这个新兴研究领域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原有学科中的复杂性研究,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探索本领域的复杂性,它们的成果都是复杂性科学的组成部分。二是各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如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现代都市管理等。当然,各个学科的复杂性研究都已带有跨学科性质,但跨度不够大,其学科归属大体可以确定,称为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也许更恰当一些。而像可持续发展这类研究的学科跨度之大,已经大到足以形成全新的研究领域,完全无法按照原有学科划分来确定它们的归属,复杂性在这里表现得最充分、最典型。随着这类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的出现,它们势必构成复杂性科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王中江  陈建华  陈赟  刘大先  吕存凯 《探索与争鸣》2024,(4):122-143+179-180+2
在近现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各类思想观念经历了“理解”与“消化”,“改装”与“重组”,乃至“创造”与“再生”。伴随中西交汇,思想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参天大树,深刻影响并塑造了20世纪中国的现代转型之路。其中,“进化”可归为这样一个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柯林武德指出:“19世纪的后期,进步的观念几乎成了一个信条。”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观念也几乎主宰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这一原本出自自然科学的理论话语,随着近现代西学东渐和救亡图存浪潮而成为强有力的精神符号,进而构成一种普遍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翻开20世纪的历史,几乎所有中国现代思想和理论建构中都可以看到其或隐或现的身影,正如严复笔下的“以天演为体”。“进化”在中国形成的“次生形态”,既是思想和世界观意义上的,也是整个社会革新意义上的。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进化”与革命、现代化、社会发展等激动人心的概念紧密联系,在历史语境中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绘制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构成了社会持续演变的思想动力。一方面,“优胜劣败”的危机感被植入国人认知深处,认为中国“必须”且“应该”变...  相似文献   

4.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抱着达成协议的希望中开始,以几乎所有国家都感到失望的无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中结束。气候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国际议题出现,到现  相似文献   

5.
简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法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敏 《前沿》2008,(3):108-109
后现代的名词、观念与思潮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在中国学界纷至沓来,影响十分广泛。后现代主义不仅迅速波及全球,而且几乎影响所有学科领域,包括法学、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表示女性主义已经结束,而意指女性主义理论的转折,并质疑女性主义在语言学上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特点及其给我们所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 《思想战线》2003,29(1):85-89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后,国际法观念和主权意识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法已然成为知识分子在涉外问题上频繁运用的斗争手段。于是,1907年发生的“间岛”主权危机,引发了国内各方的关注和行动。时任吉林边务处文案的匡熙民,有感于“间岛”问题之迫切,于1908年写下《延吉厅领土问题之解决》一书。该书的理念在清政府针对“间岛”问题所采取的外交行动中得以体现,展现出当时以匡熙民为代表的底层官吏对国际法的理解和运用国际法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努力,说明国际法在清末已经被知识分子广泛接受,并成为中国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刘耀 《理论月刊》2012,(10):52-56
"公法"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法律新词。古典文献中,"公法"多指国家法令制度或公理。时至近代,通过译介的西方法学作品,"公法"获得新含义。从《万国公法》系统介绍国际法并大量使用"公法",到《公法便览》首先清晰定义了"公法"为国际法。在当时,国人接收以"公法"来诠释西方的国际法概念乃是基于对其公义诉求。在此之后,通过留日学生对日本法律体系的介绍,"公法"一词的含义再次发生转化。日译法学术语中"公法"指代定义公共关系的法律。"公"不再是公义,而是强调公共、公权力。近代法学术语的引入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中西日文化互动,"公法"含义的变迁,也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濒死体验”是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研究者肯耐斯·瑞恩定义的。是指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吸引了各国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很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30年前中国唐山大地震,很多幸存者经历了与死神的抗争,获救后仍能忆起濒临死亡时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在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进行濒死体验调查,为人们开启了窥探生死之间“神秘”的认知之门。现年65岁的中国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  相似文献   

10.
雇佣军在近代以前是合法行为,白欧洲民族国家对军事体制进行改革废除雇佣军制度后,雇佣军活动逐渐被国际社会认为为非法.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制订的条约、国际组织通过的决议以及各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促进了雇佣军犯罪化的习惯国际法的形成.对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私营军事公司,雇佣军犯罪化的习惯国际法具有规制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龙珲 《理论月刊》2008,(2):127-129
如何有效地把20世纪在古代音乐思想研究上的研究成果渗透到当今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无疑对今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和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妇女研究发展成为社会性别研究,而社会性别研究从世纪之交就成为了性别理论的核心体系,这一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损害,尤其是妇女研究自身知识的流失。性别研究在德国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不是所有专业学科的传统内容中自然的组成部分,性别研究的危机与困境,已威胁到有40多年历史的性别研究传统所取得的成就。文章希望详细探究这一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才能对其加以化解。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对威胁、安全、威慑及国家利益的定义作出了重新考虑。   经济全球化、边界“透明化”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等因素使我们过去对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的分类和打击措施显得不够完善。恐怖主义活动已突破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纯政治性的活动模式;有组织犯罪也不仅限于我们所熟知的黑手党式犯罪。两类犯罪活动都充分利用了国际环境的变化而突破了人们的想像。 犯罪与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一种犯罪。恐怖分子为了达到民族独立或释放被捕的恐怖分子等政治目的惯用的手法就是参与杀人、毁坏财产等犯罪活动。他们…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在过去20年里的变化已使其成为维护跨国资本的工具.今天,国际法造成并巩固了国际体系中的诸多不公正现象.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该阶级利润的获得是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为代价的.译文试图补充完善马克思主义者在国际法研究中的空白和不足.制定国际法战略是国际反霸事业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时代。随着Internet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崛起,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图书馆正在发生巨变,互联网对图书馆的冲击将彻底改写图书馆的定义。从根本上说互联网就是一个“图书馆”,一个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生生不息,不断扩大的崭新的图书馆。互联网为读者展示了一个辉煌的前景。将来读者需要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篇文章,查找任何一段话,甚至任何一个词,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在家中、办公室中瞬间获得。如今传统图书馆都在向虚拟化图书馆的方向靠拢,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图书馆都早已上网,一部分已经数字化…  相似文献   

17.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政客,围绕着战争的责任问题著书立说,企图论证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完全符合国际法”,其中不乏顶尖的国际法专门学者出场,迄今仍噪音不绝于耳。但中国作为被侵略的当事国受害者,多年来,还没有一部专著站出来澄清事实、辨明是非,拆穿这种歪曲国际法的伪道学,令人遗憾。戚其章先生的新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一书(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国际公法为准绳,把法理研究与历史考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次把争论百年的甲午战争责任问题,放在国际法的平…  相似文献   

18.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提出了当时中国最完整的法治思想。孙中山先生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的法制变革和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其法治思想中也包含了近代较为先进的国际法思想,为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孙中山的国家主权思想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0,(2):7-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30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已缩短至2—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