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俗学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英名Folklore,德文为Volkskunde,在欧美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近世纪以来民俗学又发展为比较民俗学Comparative Folklore,并在英、德、法、北欧各国以及东方日本,盛行起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解放前后对各民族的民俗资料,作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虽然多数只是纪录、翻译,但这种资料搜集整理是必要的,对今日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例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界"女性民俗的研究"并非主流,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女性的民俗文化探源"和"女性主义的民俗批评"两方面。中国民俗学者从学科发生始就关注女性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分散且不相对独立。"女性民俗研究"的内涵,应从研究客体和研究主体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女性民俗"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整个民俗学界已经得到肯定,"女性民俗"的观念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而这毫无疑问带来民俗学研究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尽管世界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格局始终未能建立起来。甚至“什么是民俗”这样的基本问题,民俗学家们也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整个民俗学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每当社会处于变革之中的时候,人们自然会特别关注民俗。民俗学能在本世纪初移植进中国并落地生根,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变革之际。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民俗的关心使学界响起了加强民俗学理论建设的呼声。既然世界上并没有现存的理论可以借用,那就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既然我们现在来谈“民俗”还缺乏共识,那就让我们从民俗之“俗”开始讨论。鉴于英美学者的观点在世界民俗学  相似文献   

5.
禁忌民俗是信仰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流传极其久远和广泛。然而,关于禁忌民俗如何产生这样一个本应解决的课题,我国学者很少有人论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禁忌民俗专著,在涉及禁忌的起源时,只是全盘挪用国外学者的意见;目前民俗学方面的教材如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和陶立璠的《民俗学概论》,它们对此问题则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禁忌民俗的剖析,对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教正。一关于禁忌民俗的起因,国外学者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从民俗学和通俗小说的俗的同源性、表现对象的共通性以及民俗类型性特征等角度研究现代通俗小说,可以看出,通俗小说与民俗学之间互相包涵、互相观照,存在广阔而共同的理论空间,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民俗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华  熊惠平 《求索》2011,(3):204-205,219
鲁迅对民俗及原始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从小接受民俗文化洗礼,从感性的民俗认识到理性的探索,他始终在民俗中认识世界,感悟苍生。他的创作受民俗学影响至深,民俗环境的世俗情境给予了鲁迅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与创作活力,因而成就了他透视中国文化,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8.
用文艺民俗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民俗史料价值;认真研究作者如何运用民俗进行艺术创造的宝贵经验;并由此探索文学创作的共同规律。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对《红楼梦》的欣赏和阅读水平,深刻理解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真正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总结曹雪芹这方面独到的创作经验,加以继承发展,为我们今天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学艺术服务。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影视作品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层面。"摆龙门阵"、饮食与酒"和"赶场与泡茶馆"是三种重要的巴蜀民俗,它们在本土文化表征中具有重要作用。"摆龙门阵"民俗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饮食与酒"民俗作为重要的剧作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开掘和利用,而"赶场与泡茶馆"作为特有的社交方式具有民俗学的深层内涵,反映到影视作品中成为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民俗学”这一名称,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很明显,汤氏在定义民俗学的时候,主要着眼于精神民俗。后来,人类学派把民俗作为原始观念和举动的“遗留物”(残留物)来看待,这同样也主要是从精神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1.
朱爱东 《思想战线》2002,28(2):105-108
北大《歌谣周刊》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和民俗学刊物 ,还是中国最早的和惟一的专门的歌谣研究刊物。它使中国的歌谣学研究初具形态与规模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中国歌谣研究的中心。在民间文学和歌谣学因长期走文学化的道路而陷于困境的今天 ,该刊物从民俗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歌谣便具有更深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龚荫 《思想战线》2002,28(5):95-100
20世纪 ,在对中国土司制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 ,可分为两个时期 ,2 0世纪前 4 0多年为初创时期 ,后 5 0余年为发展时期。但所谓的发展 ,只不过是研究形式的发展 ,其基本方法仍沿袭了传统的实证法 ,在分析研究方面做得还不够。应将土司制度作为“民族政策”来研究 ;研究方法做到实证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召开针对具体问题的研讨会 ;做好资料的汇集整理 ;成立“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学会”。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王资岳  熊梅 《思想战线》2002,28(3):133-136
中国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开始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将是我国教育接轨的方向。西部经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但面对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将无法回避 ,优胜劣汰是所有市场经济的法则。西部经济的发展 ,必须有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持 ,西部教育的发展 ,必须以培养人才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为目的。“入世”之后 ,需要遵循我国对WTO的所有承诺 ,西部 12个省市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部分 ,也必然融入世界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中国女性学基本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思想,女性学揭示女性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及其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女性学须创新;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现实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须吸收和借鉴国外女性学,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方铁 《思想战线》2002,28(6):100-103
2002年5月云南大学召开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学术讨论会",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历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总结,畅谈了对21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展望。中国古代史组的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中,提出一些重要的学术见解和改革建议。这对今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发展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及其监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已有的行政强制执行相关理论,为我国立法中行政强制执行主体的创设提供了现实立法模式和未来发展模式,进而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有效、合法地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设计了系列监控机制,包括授权控制、程序控制、监督控制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研究5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思想战线》2000,26(1):71-76
人类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前半世纪是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开始起步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在"抗战"前后达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个峰值;后半世纪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跌落至谷底,本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重获新生,并于90年代后期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与日俱增.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中国人类学在面向21世纪之时,在新的起点上正逐渐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及本土化,并以崭新的姿态准备充实现代国际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人类学研究做出相应的贡献.回顾和反思这一历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地认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地位、社会价值及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人类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黄继元 《思想战线》2002,28(3):43-46
21世纪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将面临全球化和“入世”的全面影响 ,旅游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西部第一旅游强省 ,云南省要在 2 1世纪把云南省建成在东南亚有影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就必须超前谋划 ,趋利避害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9.
China has recently consolidated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its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which was first named formally in 2019, and more clearly expressed this year. As a recent white paper on the subject clarifies, it reflects the longstanding effort to build and advance a socialist people's democracy in China, one century in the maki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的觉醒也就是近现代民族意识的形成 ,它是一个民族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关键 ,是在一定的经济和历史条件下 ,与国家体制的现代化、近现代国民的形成紧密相关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内容为对建立主权独立完整和主权在民的近现代国家 (单一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 )这一历史使命的认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具有大众性和实践性两个特征。 2 0 0 0多年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一族际共同体 ,然而在“天下国家”专制君主体制下 ,中华民族只能以自在的方式存在。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摧毁了中国的“天下国家”体系和观念 ,同时中国各族在团结御侮、救国救民的斗争中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2 0世纪初 ,中华民族开始其觉醒的历史进程 ,经历了三个阶段 ,至1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最终完成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