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低保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大障碍.农村低保资金"由该地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分担"的筹措方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因此,我们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必须坚持分级负责、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制度上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为农村低保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  相似文献   

2.
郭丹 《学理论》2013,(11):55-5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贫困线下的人民生活起到最基础的保障,对解决贫困问题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无论在规范化程度还是在保障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它在全国建制时间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有:准确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健全农村低保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低保标准;增加低保资金投入等。  相似文献   

3.
王磊  李晓南 《理论探索》2011,(4):91-94,98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仅定位于满足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生存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两个方面,使得城市低保目标出现偏差。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低保反贫困功能,必须矫正城市低保目标偏差,建立积极的、生存与发展并举的综合性贫困治理目标。为此,城市低保应实现满足低保对象基本生活需要、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效率和社会融合五项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关系可以用"房屋模型"来阐释。在新的目标定位下,城市低保在未来应重点做好保障低保对象充分享有救助权利,提高低保对象自立能力以及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已形成了上海模式、武汉模式和重庆模式等较具代表性的实施模式。造三种模式对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救助标准较低、救助面较窄、救助资金不足、法制建设滞后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必须从低保标准、低保覆盖面、资金管理、社会救助主体、法制建设、管理机构、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5.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三大重点之一。回顾我国低保制度建立20年的艰难历程,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当前,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失时机的对现行制度及体制机制进行不断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与补充,也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扶贫减贫的制度保障.然而,随着低保制度全面普及工作的开展,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制度的保障效果.为此,要建立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准确定位救助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实行阶梯模式救助和差异性资金筹集;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岗位和人才队伍,绩效与监管并重.  相似文献   

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覆盖面较窄、筹资难度大、因病致贫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对低保对象认定存在偏差等.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制建设,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法律依据;逐步扩大低保覆盖面,适当兼顾对低保边缘户的救助;完善低保筹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8.
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市贫困居民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及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低保居民与非低保居民在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且在领悟家庭外社会支持和总体社会支持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低保居民对生活和工作满意度较低(不满意58.6%,48.4%)。  相似文献   

9.
漆娜  陈红霞 《学理论》2013,(3):46-48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制度,旨在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有利于促进就业。目前低保制度中对于低保工作的投入—产出的评估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旨在通过选取投入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等一级绩效指标及其下属二级、三级指标来建构一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指标体系对低保工作进行评估,为低保制度政策实施结果提供检验标准,促进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农村长期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建议借鉴城市“低保”运作的成功经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救助常态化、规范化,彻底解决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此举花钱不多、制度可行,能使绝对贫困人口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既体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发展、密切干群关系,又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在建立这项制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城乡有别,具备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困境,深入阐述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源配置逻辑,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市民化进程;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城市资本下乡与农民财产性增收的现实需求;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有效衔接机制等优先发展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对各地保障标准进行了横向地区比较和纵向变化比较,指出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公布标准整体伯低,难以有效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保障标准的执行过程中,多数地区采用了变通标准,大多数地区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但是很少地区根据家庭情况执行多元化的弹性保障标准。针对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居民住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居民对其住房感到满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一般商品的消费不同,居民对其住房满意与否不仅涉及到住房的品质和价格,还涉及到与此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小区环境、物业管理以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基于"适当性-重要性加权"模型,本研究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视角探讨了城镇居民住房满意度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住房的面积、住房的品质、小区环境以及物业管理等因素对居民住房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不过,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及居民的家庭成员人数和对经济负担的主观感受等因素,更不及住房相关的公共配套设施对居民住房满意度的影响;(2)公共配套设施因素中的次类因素,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对居民的住房满意度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城镇化和老龄化,空间转换过程中流动到大城市的老人在居住环境、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出现空间排异。年龄、同住人数、居住年限、是否农业户口等人口特征变量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个人月收入状况、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社会经济地位、社区满意度、邻里交往频率、社区参与情况等因素均显著影响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基于此,建议政府广泛利用多种就业形式促进流动老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老人异地养老保障水平,重视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合理规划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并提高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Policymakers have actively pursued urban renewal and dispersal programs to deconcentrate poverty in urban neighborhoods. Relocation strategies lead to new housing opportunities and may encourag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relocated residents if resourceful contacts and job information become more easily available after the mov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nov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arly impacts of involuntary relocation programs in the Netherlands on the housing careers, earnings and employment rates of forced relocatees. It establishe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by employing unique longitudinal individual-level population registry data from Statistics Netherlands: forced relocatees are tracked and matched to a control group consisting of similar residents that were not forced to mov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design shows that forced relocatees are living in less deprived neighborhoods after the move. However, we find no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this upgrade in housing leads to more socioeconomic opportunities for the forced relocatees.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的发生与城市化进程有关,也与城市权利的实现有关。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化多伴随着贫困的治理,收入的差距最终将摧毁城市健康成长的物质与权利结构。中国的城市贫困隐藏在城市化的宏大叙事之中,体现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个体争取;在城市化已经完成的西方国家,城市贫困则体现为公共生活的机会丧失。从现象上看,城市贫困呈现出空间与职业的分布特征,但是劳动才是城市生活的权利起点,因此劳动权的保障应该成为城市政府的政策起点。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权利差距势必驱动人口流入沿海发达城市,从而形成单向度的权利选择,给一些城市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中国的城市治理还要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确保无差别的城市权利的全过程保障。  相似文献   

19.
This survey data from a rapidly growing rural community reports on the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residents have toward government. These residents, influenced by their "politics of escapism" from urban living, are oriented to relationships with a few friends and neighbors and a sense of community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being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better public services, these residents possess a larger view of the values of a rural life style and a willingness to accept less service as its cost.  相似文献   

20.
School finance reform in Michigan involved centralization (at the state level) of spending decisions about schools, a large tax shift (mostly from property to sales), and a small tax cut. The changes came about after two decades of failed attempts to reduce property taxes in the state, and were the immediate result of an unlikely piece of legislation that abolished all funding for public schools. Unlike most centralized systems, foundation grants in Michigan differ by district. Distributionally, the reforms favor residents of small, rural districts (whose spending was increased sharply). Residents of poorer urban areas, including Detroit, lost net income as a result of the reforms, as did residents of some of the richest suburbs in the state. Michigan permits a number of districts to supplement their foundation grants by limited amounts, a strategy that we argue may be a promising way of combining the efficiency benefits of local control with the equity benefits of foundation grant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