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时的赵括是个悲剧性人物,他作为赵国的大将军,率四十万大军与秦将白起作战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于疆场,从而留下“纸上谈兵”的千年话柄,可谓身败名裂,给后世用人留下多方面的启示。据宋代学者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当时有四个人对赵括作过评价。第一位是秦国的应侯范睢,他派人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不过,这个评价乃是一计,话是反说的,目的只是想找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赵王中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第二位是蔺相如,他劝赵王不要用赵括,说:“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聊曹操之前,我们先再往前几百年,聊下信陵君。声势浩大的长平之战后,秦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城。在邯郸"旦暮且下"的危局下,和赵国平原君有连襟关系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平原君里应外合,一举赶走了秦军,邯郸解围。"有德于人,愿忘之也。"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感激无以言表,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亲自到边界  相似文献   

3.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4):95-99
毛遂(公元前285-前228年),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出游赵国,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露锋芒。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  相似文献   

4.
根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其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为赵国请来救兵立下汗马功劳。此后,“毛遂自荐”一直被引用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的典范。与之相悖的是“自挑位置”,就是当事人带着个人的主观意愿,“盯”着某个有实惠、有实权的位置,围绕“自我”跑官、要官。如此挑三拣四,与组织分配原则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6.
李平 《求贤》2010,(10):47-47
蔺相如为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一良相,司马迁《史记》中对其有重重一笔描写。蔺原本是一个门客.因在秦赵两国间以城换璧、渑池会等几个重大事件中,作为赵王的随从人员,凭借非凡的胆量与谋略.当场揭穿秦国阴谋。并当众斥责、羞辱不可一世、有着虎狼之心的秦王.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和赵国利益。回国后被赵王拜为“上卿”.职位比大将军廉颇还要高。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口若悬河,自认为是一个带兵的将才。可知子莫如父,其父赵奢却认为儿子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带兵打仗大任。在越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代老将廉颇担当主帅。他果然一味照搬兵书,结果赵军惨败,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落了个"空谈误国"的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3)
正"不遗余力"一词,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说的是公元前260年,秦国使出全部力量打败了赵国。联想到今天,我省党史工作成绩斐然,都与各级党史联络组奉献智慧与力量有关。可以说,党史联络组在党史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岂止是"不遗余力",分明焕发出了更加磅礴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候有个姚贾,原为大梁人,曾在赵国做官,为赵国出使韩、魏。韩、魏知其有才辩,施反间计,想让姚贾归韩、魏。赵王昏聩,竟误听谗言,把姚贾赶出去了。姚贾没有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辞》中说:夺取新的胜利,就要脚踏实地,讲求实效。现在,有少数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讲实效,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作风。不搞花架子,讲求实效,这是做好各项工作极其重要的问题。 从古至今,搞花架子的人没有不对国家和事业造成大损失的。战国时赵国的赵括,就是一个搭花架子的人,平时把兵法弄的精熟,夸夸其谈,赵王要以赵括为大将军,赵括的母亲就不同意,认为他不务实,难当重担。赵王不听,任他为将军,秦昭王47年抵御秦国的白起的进攻,结果长平一战大败,40万大军皆降,赵括被杀。建国后1958年,曾一度搞浮夸风,粮食高产36000斤,放“卫星”把许多块田的稻谷移到一块田里,这样的花架子使国家和百姓深受其害。 “花架子”祸国殃民,但是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市场,还有一些人喜欢搞?说到底,搞花架子,不动脑筋,不花力气,不讲科学,能获得荣誉、地位、名  相似文献   

11.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2.
平淡是真     
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升、有降,有时或许默默无闻,有时会轰轰烈烈。如果我们能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做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很有军事天才,常打胜仗,但也有失意的时候。在长平战役的初期,赵军的统帅是廉颇。廉颇深知赵军的兵力无法在进攻中取胜秦国,因而采取深沟高垒之术,拒不出战,等待着秦军疲惫。而赵王对此却不理解,以为是廉颇怯懦。后来赵  相似文献   

13.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14.
隋文帝时,刑部侍郎辛有一次穿着大红色的裤子上朝,根据当时的习俗,认为这样做能使自己官运亨通。隋文帝认为这是一种“厌蛊”之术,命令尚书都官侍郎赵绰将辛杀掉。赵绰说:“按照法律规定,辛不应被处死,我不能执行陛下您的诏令。”隋文帝非常生气,对赵绰说:“你不杀了辛,我就杀了你!”随即下令把赵绰杀掉。赵绰说:“陛下杀了我,也不能杀辛。”赵绰被押出去准备执行斩刑时,隋文帝又派人问赵绰:“你还有什么话可说?”赵绰说:“我一心执法,决不吝惜个人的生命。”隋文帝闻知此言,生气地把袖子一甩,进后宫去了,过了好长时间,才让人把赵绰放了。第…  相似文献   

15.
在世人的心目中,蔺相如几乎是个完人。他的完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秦昭襄王意欲从赵惠文王手中夺取和氏璧,蔺相如保住了和氏璧。过了两年,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席间,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毕,秦吏即大书一笔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不干了,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谈到人的长处与短处问题,说的是白起虽然是秦昭王的大将,料敌如神,出奇无穷,但是不能消除应候所造成的内患;王翦是秦始皇的大将,他征六国,威名一世,却不能保秦不亡。故司马迁感慨地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彼各有所短也。”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 乍一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好象是“白马非马”的诡辩论,其实它完全不同,却说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含有深渊的哲理。世界上  相似文献   

17.
赵括者,战国时赵将也。史书记载,赵括熟读兵书,军事理论颇为精通。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06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都被坑死。赵军为何遭此惨败呢?原来赵括只能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并不会指挥作战。赵军的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饱读兵书的赵括可不可以算作是人才呢?《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按照此解释,赵括熟读兵书,满腹韬略,应该算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吧,归在“人才”之列,当属天经地义。可是,这么一个如此有“学…  相似文献   

18.
对多年来社会上有关粟裕对授予他大将的军衔不满,受到毛泽东同志严肃批评的传说,粟裕大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鞠开同志撰写了<粟裕大将授衔真相>一文,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作了澄清.实际情况是,1955年授衔时,党中央、毛泽东原本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衔主动让了.作者鞠开当时并不知情,得悉邵力子说粟裕应评元帅的消息后,当作一个喜讯兴冲冲报告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相似文献   

19.
在西南财大,同学们送给赵国良一个雅号——赵铁嘴,因为他讲学时博古论今,妙语连珠。对此,赵国良笑言:“我不喜欢。这只表扬了我的嘴,没有说到我的心”。 那么,赵国良有着一颗怎样的心呢?  相似文献   

20.
正《荀子》是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史记》曾详细记载了荀子的生平。荀子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到齐国游历讲学。在齐国,荀子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的祭酒,德高望重。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子,他就去了楚国,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便被免职,在兰陵定居,后又到秦国游学。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晚年,荀子又回到齐国,直至去世。他一生游历过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