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建设》2010,(7):50-50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未期赵国人。他曾游学于齐国、秦国和赵国,后到楚国,晚年定居兰陵。荀况游遍天下,见多识广,博学善辩,和当时的各家学说都有关系,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  相似文献   

2.
荀子入秦     
正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荀子》一书汇集了荀子及其后学的主要思想言行。荀子出生于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况,字卿,故时人尊称其为"荀卿"。由于史料缺乏,荀子的生卒年于史无考,说法繁多,根据记载推断其大约活跃于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38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孟尝君大度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8,(3):45-45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的宰相,他礼贤下士,广聚人才,且宽容大度,颇具领袖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美誉。 孟尝君手下门客众多,可是其中一个门客爱慕上了盂尝君的夫人,让人很看不惯。一天,有人便把此事告诉了孟尝君,并说:“此人食君俸禄,却心念君之夫人,实为不仁不义.先生何不杀了他?”孟尝君说:“爱美之心,悦人之貌,人皆有之,你的看法我不同意,今后不要再说了。”  相似文献   

4.
莫违民意     
我一直以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版权。究其渊源,原来这话最早出自孔老夫子之口。在荀子记录孔子与鲁哀公一段对话的《荀子·哀公》中,孔子对鲁哀公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唐代《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魏征对唐太宗说: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庶人者,水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围绕君民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荀子一方面提出了他独特的政治模式——“尊君”与“民本”的同构理论 ,试图维持国家政治机体的平衡 ;另一方面 ,荀子又在其政治哲学中 ,对人的主体价值进行全面否定。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线 ,论述荀子政治哲学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6.
经典语录     
正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西汉·司马迁《史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战国·荀子《荀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东汉·班固《汉书》)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10,(8):49-49
韩非是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战国后期韩国人,贵族出身。韩非是儒学思想家荀子的学生,但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韩非口吃,不善于说,但很善于写,著有《韩子》五十  相似文献   

8.
经典语录     
正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王楼贺韦华传》)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时必乱。(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相似文献   

9.
对于荀子哲学的评价,历来疑歧纷出;时至现代,竟连荀学的学派归属,也聚讼纷纭了,或说是法家,或说是杂家,或说是黄老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荀学“博而能容浅,粹而容杂”(《荀子·非相》),因而往往使人见二五而不知一十.如仅从天人、内外、古今、先后等方面论苟子,荀子究竟是主张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是内圣还是外王,是重古还是重今,是法先王还是法后王,仁智互见,论者都可找到一定的论据.其实,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稷下学宫的三任祭酒,当时最博通的学者,他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天人、内外、古今、先后之争,在寻找更高层次上的真理、他在《解蔽》中说:“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体常尽变,这才是他的胸襟、抱负和学术旨归.他处于战国剧变之世,却孜孜求常,意在持常应变;他非不重变,旨在变中显常.正确地处理常变关系,是每个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王冉冉  张涛 《理论学刊》2012,(6):109-113
关于《荀子》的成书和真伪问题,目前学界一直存有争论,而该书从《宥坐》到《尧问》这最后的5篇更是争论的焦点所在.在这5篇中,《尧问》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该篇的思想内容及其末章与《荀子》成书及真伪问题关系密切.通过重新审视这些文字和梳理有关问题,可以发现《荀子》材料可靠、渊源有自,它们应是荀子引述过的材料,后被其弟子整理成篇并编入《荀子》书中.  相似文献   

11.
闲说孟尝君的养士吴子胜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以“养士”著名。北宋王安石有一篇《读孟尝君传》,把他说成“鸡鸣狗盗之雄耳”,其实,孟尝君的某些思想、言行,尤其是他广招能士的做法,还是可以肯定的。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乃齐国贵族,厚积余藏。...  相似文献   

12.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  相似文献   

13.
荀况经济伦理思想刍议马云志,子先荀子,作为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儒家思想伦理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汉代以后的儒家学者对经济的见解,基本上由此而来”①。本文拟对荀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做一初步的探讨。一、荀况经济伦理的指导思想和...  相似文献   

14.
陈良 《学习月刊》2014,(13):54-55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怀有吞并六国的野心。有鉴于此,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四大公子广泛网罗人才,不断扩充自身势力,以便应对秦国入侵。据史料记载,四公子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这些"士",主要包括学士、策士、方士和术士,当然也包括吃白食的食客。礼贤下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这方面,四大公子做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传世著作《荀子·王制篇》有言:"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相似文献   

16.
邹衍吹律     
<正>邹衍出生于战国末期的齐国,是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代表人物。邹衍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卒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邹衍的祖先原本是宋国人,是宋国国君的后裔。宋闵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邹,随着家族世代发展,就以地为氏,成为了邹氏。这一支邹氏后来迁往了齐国,逐渐发展成为齐国的贵族。齐威王时期的大臣邹忌就是这一支的后裔,邹衍也同样出于这一家族。  相似文献   

17.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之一。《史记》中的孟尝君较之《战国策》,人物塑造更为具体、丰满,这与司马迁以史家眼光对《战国策》中有关孟尝君的事迹材料进行甄别、取舍和增益、改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孙家洲 《理论学刊》2023,(5):139-149
孟尝君专擅齐国大权多年,刚愎自用的齐湣王登基之后,不愿接受“老臣”擅权的既有格局而致力于强化君权。他们两人的“各行其是”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导致齐国政治气氛空前紧张和恶化,并且祸延列国外交大局,“国际形势”为之大变。“弱燕破强齐”,致使齐国元气大伤,齐、秦两国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六国联合抗秦的大局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君相之争”的客观后果是齐国内政不修、外交失败,齐国政权一度濒临覆灭的危机,孟尝君所代表的宗室贵族把持国政的政治体制对此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齐国政局危机爆发之时,毕竟是在齐湣王排斥了孟尝君而大权独揽之后,故误国罪责他应该分担更多更大。齐湣王本来就是德不配位的统治者,却又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悲剧发生。孟尝君“擅齐”的行为及其引发的后果,恰好为韩非所警示的明君必须防止出现大臣专断国政之说,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昕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晏婴坚决不收,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语录     
<正>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战国荀况《荀子·荣辱》)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战国庄周《齐物论》)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春秋管仲《管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