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这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根据中西隐喻研究历史上隐喻的研究方向的变化,指出针对隐喻难以理解与把握的特点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最后以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隐喻的运用来阐释隐喻对意象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辉 《工会论坛》2002,8(2):105-10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来构建其概念系统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的目的。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该概念系统中。隐喻性思维还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认知学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组织结构方面差异明显。文章通过讨论在汉译英过程中主语和谓语的确定问题,指出译者应根据语境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完整表达出原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萌发于社会文化的沃土中.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些经验和思维是共性的,即相同的喻体反映相同的文化隐喻;而更多的经验和认识则因文化不同而相异,即相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隐喻,不同的喻体反映相同的文化隐喻,不同的喻体反映不同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8.
在陕北民歌语言中有着大量的隐喻,而其中也有较多的食物隐喻。陕北民歌语言中的食物隐喻一方面更好地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广大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平常交际所运用的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外延都没有精确的边缘,这就是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如:高、矮;早、晚;红、绿等词语,其中,‘漓”和“矮”是一对反义词,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漓”究竟多高,“矮”又矮到何程度,无从具体化,说明它们都具有模糊性。在语言交际中,掌握模糊语的知识和使用,可以使口语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糊语的由来模糊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科学,产生于七十年代中期,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LA·扎德的论文(模糊集》。语言为什么会有模糊性呢?扎德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语言、习惯或者意识形态等的原因,"非政府组织"这个来自联合国的英文概念,在现实当中演绎出若干种不同称谓。如果寻找一个纯粹中文概念来与"非政府组织"相互替代的话,"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就非政府组织的特性而言,在理论界已经形成大体共识,但对这些人云亦云的特性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则有必要进一步揭示与分析,这关系到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的境界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