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摘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任红宇在《建立证人作证物质补偿制度是解决证人不愿作证现象的重要保证》一文中认为: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性情况的人,均属案件的证人。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案件的证人有出示证言及出庭作证的义务。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询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由此可见,证人出示证言及出庭作证是查清案件是非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审判方式改革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证人不愿作证的现象日益突出,并成为…  相似文献   

2.
摘要: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对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司法实践中,在证人证言的使用上却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诉讼效果。分析刑事诉讼中证人怠于作证的原因,探讨证人作证时出现的价值博弈或利益博弈问题,找出证人怠于作证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证人保护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及司法实践中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的证人不出庭作证,仅以言词证据由公诉人呈现给法庭予以质证,甚至出现证人拒绝作证等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制度着手,制定相应的法律,确保证人作证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亲亲得相首匿”是我国古代的司法传统,这一传统也为现代世界刑事司法潮流所认同。而我国当代刑事司法却忽略了特殊证人——近亲属证人的权利,即拒绝作证权。法律应当规定近亲属作证豁免权;近亲属作证豁免权应先定为当事人的直系亲属或直系姻亲;享有亲属拒证权的证人,对于不利于其近亲属的证言可拒证。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情况不容乐观,证人出庭作证的比例非常小,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法庭审理。为了解决证人出庭率偏低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有人提出应当提高证人出庭率。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是一味地提高证人出庭率反而是一种理论上的误区。由于证人证言未必可靠,中国多年来司法传统,质证效果难以保证等原因,片面强调证人出庭率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对公正审理刑事案件未必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立法也存在误区,证人资格规定过宽,证人作证义务豁免,书面证言与口头证言之间存在矛盾等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目前证人出庭作证情况的乱象。走出这些误区需要从完善证据立法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设立证人拒不到庭作证罪之我见陈其仔,孙林森贯彻新刑事诉讼法,实行控辩式庭审模式,一个最关键且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证人到庭作证的问题①。证人到庭作证是世界司法传统及其一项普通原则。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证人到庭作证制度。它要求证人原则上应当到庭作证...  相似文献   

7.
询问证人,是收集证据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几乎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都要对一个或几个证人进行询问。询问证人、收集证人证言,这对查明案情正确处理案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应作证的证人不作证,应该如何处置?我国法律对此未作明文规定,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作证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其中警察出庭作证显得更为突出,在法制不断完善的社会,警察出庭作证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警察作证是推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环。因为,警察作证的公务性有利于保障其证言的客观性。警察作证不仅有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和实体法律的正确适用,而且有利于激发刑事诉讼各方参与者的主动性,彰显程序自身的公正性,还可有力地约束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  相似文献   

9.
鉴于证人证言的重要性,我国刑法规定,凡是了解案件情况的人(证人)都有作证义务,但是侦查机关在办案收集证据时,经常遇到证人无理拒证或不敢作证的情况。证人拒绝作证,不仅仅是证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的问题,而且主要也由我国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因此,针对证人拒证问题.必须加强对证人的保护,明确证人的权利,对拒不履行作证义务的证人给予有效制裁并确立证人特权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公安行政诉讼当庭质证时容易出现被告到庭后翻供、证人不愿到庭作证、证人到庭后的证词被原告方找出破绽、被告提供的证据被原告否定等问题。对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搜集证据;鼓励证人到庭作证,注意保护证人的合法权益;处罚前要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鼓励证人到庭应诉;慎重对待原告提出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无论哪个诉讼模式、法院体系亦或哪种类型案件都有司法认知的存在。它是人类理性与经验在诉讼中的映射,有助于在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实现中找到理想的平衡点。掌握司法认知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法官正确司法,准确地裁判案件,避免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正离不开司法独立,司法公正需要客观、明确的裁判标准,司法公正与诉讼程序的科学设计密切联系,司法公正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司法人员。  相似文献   

13.
研究审判委员会制度,源于笔者长期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对该制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深感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粗陋与滞后。文章通过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探讨,为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尽绵薄之力。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中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制度,存在不足和弊端是客观事实,但该制度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及其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的司法改革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司法改革能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完成预期的目标,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能否深入推行。要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这双重目标,首先必须转变司法观念,要强调司法法治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司法的独立性和程序的公正性,才能使法院胜任新形势下解决各类纠纷、确保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任务,也才能提高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愤在刑事司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对司法起到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民愤违背了司法独立、司法理性、司法公正、司法权威等原则,可以说民愤是刑事司法的一个致命弱点。正确认识民愤有助于摆正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关系,进而促进刑事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呈现出了准立法属性.这种司法立法现象发挥着弥补成文法缺陷、发展续造法律等独特的功能,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与传统宪政分权理论相悖、缺乏民主合法性等原因,它又受到人们的质疑.事实上,只要采用适当的措施和机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完全可以趋利避害,在有效发挥司法立法的独特功能的同时,缓解乃至消除司法立法在正当性上的瑕疵.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保证人民法院司法独立的同时,为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和司法腐败,必须将司法权置于舆论监督之下,以促使司法权和新闻舆论在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追求司法公正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8.
司法谦抑:司法权威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立司法权威对于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司法权威不仅需要司法独立的外部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司法谦抑作为内在的道德支撑。司法谦抑的品性源于司法机关的特殊地位、司法权的行使方式和法官的职业特点。司法谦抑能够弥补司法权民主性的不足,增强司法裁判的说服力,消减公众对司法骄横的疑虑,从而为树立司法权威提供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司法解释权威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核心环节.程序权威与解释权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司法解释只有在法律适用程序中作出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取得促使当事人履行判决的权威性效果.另一方面,程序的权威必须借助诉讼活动、司法解释和司法裁决才能彰显其直观公正的权威性.所以,判例权威是程序权威和解释权威的最佳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提升司法的权威性就必须建构司法解释、法律细则的程序化和判例化机制,借助于程序权威和判例权威实现司法权威的正当化.  相似文献   

20.
当谈到仲裁与司法的关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司法对仲裁的监督。从仲裁协议的效力到仲裁裁决的执行,无不强调司法对仲裁过程的司法监督,而忽视了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司法对仲裁的支持。对于仲裁与司法的关系,从支持与监督两个方面进行剖析,考虑到仲裁本身分流诉讼、便于纠纷快速解决的特质,应当更加强调司法对仲裁的支持。从我国仲裁法与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与司法解释中涉及两者关系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应该能给出一个适当的理解,更加有利于仲裁与司法二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