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案件所关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加上公众对司法公信力有所质疑,使刑事案件愈来愈易引发网络舆情。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影响到具体案件司法公正的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的完善。司法机关只有充分了解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根据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特征,司法机关应在坚持司法独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三步走"的方法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并对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做"两个层面"上的判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化解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灾害救助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中,媒体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扮演着信息沟通者和"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是帮助政府缓解危机、动员社会、引导舆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媒体、政府、公众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媒体作为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媒体的审前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法官的审判,导致媒体审判的形成,而且这种形式的审判会随着媒体话语权的放大而不断加深,超越法律的规定。规避媒体审判,应注重强化法官内部人格和外部刺激的交互作用,避免心理学效应导致公众认知偏差,加强公众个人责任,削弱"群体极化"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梳理媒体与劳动保障部门之间关系变化,我们不难看出,由初起时媒体沉默,到后来的"网络轰炸",再到最终的自主报道,媒体不再是政府单纯的传声筒,也不再是附庸或从属,而是学会扮演一个独立的社会角色,学会在政策的引导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会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空间。对于劳动保障工作,媒体的社会责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传播信息、舆论监督、社会协调。可以说,媒体在劳动保障工作中正在不断有效地发挥着自己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社会犯罪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由于现在大众媒体上暴力、色情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及对于犯罪行为报道的不合理,导致"潜在犯罪人"从媒体上习得了犯罪行为;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的不合理塑造,又促生了公众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帮助产生了"潜在犯罪人"。  相似文献   

6.
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但二者又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传媒与司法冲突的主要表象在于:媒体过度介入司法,影响司法独立;司法无力回应传媒,妨碍新闻自由;公众不当参与表达,损害社会公正.传媒与司法冲突的具体原因在于:传媒监督缺乏有效规范、司法独立缺乏制度保障、参与公众缺乏法律知识.传媒与司法冲突的破解之道在于:媒体规范其监督行为、司法增强其自身素质、公众提高其法律修养.  相似文献   

7.
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的要求,又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保障。在实践中,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日益迫切,对作为公权力的司法权的腐败尤为关注。司法权需要监督,但监督要有一个度。由于我国缺乏对媒体的规范,媒体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干预了司法,影响了司法独立,产生了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必须了解冲突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找出解决冲突的合适的方法,从而将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转化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民愤在刑事司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对司法起到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民愤违背了司法独立、司法理性、司法公正、司法权威等原则,可以说民愤是刑事司法的一个致命弱点。正确认识民愤有助于摆正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的关系,进而促进刑事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是刑事诉讼中的正常现象.从其转换的形态看,有基于司法独立的禁止转换、基于诉讼角色竞合的单向转换和基于案件事实变化与司法人员认识分歧的双向转换三种类别.不同的转换情形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应遵循的规则不同.诉讼参与主体的角色转换,对其转换前后的刑事诉讼程序具有重要影响.诉讼参与主体角色转换理论研究对有效解决司法实践问题具有促进作用,对刑事诉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推动性,对刑事诉讼主体角色转换司法工作开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司法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监督,而不能理解为妨害司法独立.公众参与与司法理性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概念.应当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二者的互动关系,促进公众参与与司法独立的协调平衡,以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民众表达话语权提供了广阔的渠道,致使个别案件的审判被演变为“媒体审判”、“民意审判”,判决往往成为不同话语权博弈后的结果.其实,无论是媒体监督的无序失范、司法独立性价值的消弱还是民意与判决的冲突,都可归结为媒体所代表的民意话语权与相关利益主体所代表的话语权、法律阶层所代表的话语权之间的冲突.面对该困境,文章通过典型、热点案例,从话语权选择主体、话语权表达主体两方面为困境中的理性判决提供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所谓的"互联网狂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固定模式。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社会舆论走向。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官媒,在与新兴媒体抢占舆论高地的博弈中,由于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官媒话语被"习惯性质疑",在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日益增强情境下,官媒试图重构权力话语体系,重拾话语权,以期走出正面临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3.
现实题材电影《搜索》的核心内容是媒体也即民意对人物命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民意参与司法的现象层出不穷。民意可以参与司法,但不应当干预司法。文章在对民意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意参与司法的正当性进行法文化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我国涉警网络意见力量的真正形成始于2003年。以"孙志刚案"为典型代表,2003年是涉警网络舆论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年,有人也将2003年称作是"涉警网络舆论年"。从2003年的萌发,到2005年的发展,再到2008年开始的爆发,一直到2011年势态渐趋平稳,涉警网络舆论也完成了从肇始发端到喷薄泉涌再到平缓稳定的发展历程。在涉警网络舆论应对中,要积极打造公安微博平台,积极推出意见领袖,积极吸引青年网民的关注,做好涉警网络舆论导控。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是公安工作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日渐勃兴的“公安微博”正是公安机关用最“时尚”的方式搭建起的与民众沟通、倾听民声民意的互动平台。针对目前“公安微博”存在的问题,各地公安机关应从微博管理、提升微博互动性、整合微博功能等方面着手,使公安微博在舆论引导中充分发挥时效快、覆盖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福州市警方在应对"2·25"涉疆抢劫案过程中,通过积极稳妥的案件处置工作和及时有效的舆情引导工作,化解危机,使涉警负面信息、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等有害信息得以遏制、消除,取得了媒体褒扬、群众拥护、嫌犯认罪、民警满意的最佳效果,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定。其成功之关键在于把好"三道关":舆情研判、案件处置、新闻发布。该案应对处置的主要启示是:研判决定导向、速度抢得先机、权威提升公信、尺度赢取主动、联动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能够迅速地形成强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处于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进行反映民主民意的决策。新闻媒体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的对案件具有倾向性的引导和未审先判的道德审判,对法官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因此,应当分析网络舆论对法治影响的利弊,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媒体介入刑事审判更多地是对审判独立形成了一种干预,社会舆论的日益自由化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极易引起党政机关领导及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关注,转而对法官依照事实和法律独立地形成心证作出裁断产生干扰.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介审判以其刚性的表征客观上也起到了其本质上监督审判运行的作用,对于现阶段完善我国的审判监督机制具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快速攀升。网民的迅猛增加和自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对公安工作影响巨大,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应当审时度势,加大对互联网的管控力度,同时加强警察自媒体建设,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近年来,公安机关逐步认识到警察论坛、警务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的强大功能,并开始重视警察自媒体建设,发挥其在警方权威信息发布、加强警民沟通、宣传警察自身形象和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方面的作用。各级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总结警察自媒体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进一步重视警察自媒体尤其是非官方自媒体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警参与活动并规范管理;综合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警察自媒体建设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20.
司法不能离开舆论的监督,舆论监督也不能对司法独立形成干预,司法的裁判与评价只能以法律作为唯一的标准.国家应当赋予司法机关独立抵御舆论负效应的地位和权限,同时提高法官素质,实行法官精英化,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法官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