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86年,上海学者李新华于《当代青年研究》发表题为《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代”的时代》一文。应当说,“代”的时代——这一命题,对于16年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结果,具有相当的预见性。跨入21世纪,无论是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层面的变化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已进入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代”的时代,为我们认识与把握当下中国的青少年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天地。当代中国进入“代”的时代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人口中诞生了一群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一代人。他们与其前辈相比,…  相似文献   

2.
某种意义上,当下人们争论的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东西文化论争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存在有益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思想资源,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不足以支持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当代中国应审填对待“西方”与“传统”。  相似文献   

3.
“后工业社会”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工业社会”与中国现代化周敦仁在探讨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发展动向,预测下一世纪前景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服务业社会”等等。后工业社会虽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并不是在渺茫的未来和遥远的天边。从世界大事到我...  相似文献   

4.
从时代精神、人的生活与发展的方式和精神文明的当代形态中,可以找到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这就是“能力本位”。 所谓“能力本位”,指的是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主要指人的职业(专业)技能和为社会(集体)奉献的能力,它与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的“占有”行为有本质区别。这样来理解能力本位,其精神实质是与集体主义相一致的,是最大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其根据是:作为当代  相似文献   

5.
抓“核心”促“中心”抓“中心”保“核心”──试论农村党的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梁立义,周维丽在当代中国,加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系统工程的“核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系统工程的“中心”。无数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田书慧 《前沿》2014,(7):46-48
“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又是每一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领头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着眼,阐述了“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求知梦,创业奋斗梦,价值奉献梦。提出当代大学生应刻苦学习,增强学识和技能;应艰苦创业,为建设祖国贡献青春力量;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简析“资本主义前的社全主义”明迪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共发展阶段是什么,本是个既明确也没有争议的问题。即党的十三大表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是,一位地区领导干部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做了一番新的界定,还说经过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在所有制方面的理论,并...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灵魂与生命力所在就是社会实践,具体表现在为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内涵,“与时俱进”。“三个代表”的理论归宿仍然是社会实践,“三个代表”的重点是在社会实践中落实。  相似文献   

10.
褚艳红 《探索与争鸣》2024,(3):166-176+180
中外关于“中国”的解读存在差异。当前国际社会格局的转变与当代中国的崛起,日益凸显出西方中国学既往研究范式在解读中国时的效用困境。世界中国学倡导深入践行“批评的中国学”研究,以区域研究为方法路径,通过“深读”的文本分析与“躬行”的经验研究与世界共议“何为中国”。世界中国学以文明比较的视野,关注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中“人”的丰富内涵,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在此范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从西方理论的消费者逐步转变为全球范围内中国研究的主体与中国道理的讲述者,并在此过程中期冀形成本土立场与全球眼光兼具的中国知识,助益人类文明互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发展要求,不仅全面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而且具有广泛、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蕴含的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哲学内涵的重要表现。 科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它的基本内容是求实务实的精神,即从实际出发,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思考和行动的精神。“三个代表”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为党的建设的客观基础,突出地体现了科学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的政治发展战略思想王崇杰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总设计师”,深谙政治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提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途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鹏 《青年探索》2013,(3):12-16
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作为“网络新一代”,呈现出网络化生存更加凸显、社会观察更加自主、个性表达更加直接和有效、信息获取更占优势、新媒体特征更加明显等基本特征。“网络新一代”的网络化生存给传统公民教育的阵地、方式和内容都带来了挑战。在网络条件下开展青年的公民教育,要从主体意识的培养、主流价值的引导、参与方式的互动、榜样作用的拓展、网络素养教育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承担着培养人才使命的高校中,大学生“卷绩点”现象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大学生在“卷绩点”的过程中,经历了课程学习引发的自我疏离感、学习活动带来的反常后果、个体的无意义感与无力感、师生同学关系的微妙与紧张。这一社会化现象的生成既有现代化国家普遍存在的“学校异化”因素的影响,又建基于中国社会与高校的传统和现实中。本研究通过对“卷绩点”表现、动因和影响的批判性分析,从学理意义上揭示了高校教育的困境及社会原因,也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处境。针对这一问题,从政策、教育系统与个体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8年前,孙云晓先生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去年9月,孙云晓又发表了《千年警世钟》一文,作为《较量》的续篇,同样引起社会关注。作者通过对两次中日青少年探险活动的观察、思考,提出与日本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在体质心理、吃苦耐劳、生存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与问题,进而警示目前中国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危机。当代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国、日本这两个亚洲乃至世界大国在21世纪的命运。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的原因,中国与日本这两个邻邦始终处于一种“微妙与敏感”的氛围之中,两国之间的任何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是具有特定的任务和性质并在特定的时期内完成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又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又是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既包含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特殊”,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一般”。中国改革以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或正在解决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问题,从本世纪初至今天一直存在的“世纪难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在农业社会里,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也就比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因此,许多贤能的封建统治者和有识之士都进行过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但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也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并未工业化的农业大国来说,“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没有真正解决,而“三农”问题又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9.
沙永宝 《前沿》2008,(10):28-31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系统提出的一种理论,灌输理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已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理论实践的“生态环境”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就注定了灌输理论实践当代发展的必然性;随着“以人为本”理念逐渐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主题,灌输理论实践也被自然地放到了这一理念的视野下被加以审视和分析。灌输理论实践当代“人本化”的发展不仅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更有其实践“人本”理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与实践》2004,(2):12-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