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政策的价值问题是政策科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公共政策的价值包括公平、效率、可行性、实践性等,而公平与效率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价值.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蕴涵了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是公共政策公平属性的自然延伸。政策工具公平属性的内涵体现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和过程公平等四个方面,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和前提。从有利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主要有规范性政策工具、程序性政策工具和技术性政策工具等三种模式,每种模式都不同程度地保障了政策工具公平属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其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失公平,造成了社会的失衡。本文通过对公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平等性诉求与差异性诉求,以及增强政策公平性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政策过程:价值、困境及走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志君 《理论探索》2007,(2):124-127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与公民民主权利相契合、确保公共政策对民意的有效回应性和科学性、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由于各方原因,当前我国公众参与政策过程面临诸多困境,其出路是建立开放性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确立公民的政策主体地位,营造宽容—妥协—合作的政治文化氛围,同时形成一套有效的维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公平是衡量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公共政策的关键就是要协调与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既能提高经济效率,又能实现社会公平——借助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效率;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解决财富分配不公,以彰显公平。将效率与公平完美地结合于公共政策之中,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有效执行:新时期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的政绩观的核心义涵在于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中央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部分国家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对法律和国家宏观公共政策的轻视、漠视甚至蔑视,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程度偏低的主因.政策执行人员的效忠国家的信念和遵从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对于有效执行法律和公共政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从主体、资源和过程层面来探讨公共政策中的公平争议问题,然后探讨市场体制下的效率问题,并提出公共政策的实践就是针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政策干预,既追求市场配置资源时的高效率,更追求主体和资源层面的社会公平。最后,本文探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提出当公平的结果实现的是主体追求更高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直接实现其目标时,公平才能与效率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初次分配中的市场公平而言,再分配是基于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而进行的,它要实现的是社会公平.在再分配过程中,无论是政策、措施的制定还是实施都要体现公平原则,但目前我国在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方面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因此,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解决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出发,指出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其主要价值目标应以效率为基础,致力于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公共政策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效率基础上的公平”的提法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无矛盾。  相似文献   

10.
刘伟忠 《理论探讨》2007,(3):132-135
公共政策是政府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冲突的“安全阀”和“调节器”。在我国,一些政策研究者与政策实践者习惯于将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然而在理论上,对公共利益的诠释各异,争论绵绵;在实践上,公共利益的实现困难重重。在和谐社会语境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期待必将更倾心于其在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的特有功能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必须而且应该从固执地追求事实上难于真正实现的公共利益向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位移。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正义,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萍  许阳 《行政论坛》2013,20(1):52-57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界定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问题界定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实现问题界定公共性取向的回归,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2.
论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 ,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及过程 ;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而且最明显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保证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方向以及维护政策体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推进和完善公共政策参与必须从发展政策参与的物质基础、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以及政策参与制度化等三方面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等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价值的不和谐,即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公共政策过程的不和谐,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个环节的断裂;公共政策理性的不和谐,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理性之间的对立;公共政策信息的不和谐,即公共政策信息的政府垄断、单向传播及流通不畅.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存在的逻辑起点,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则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只有首先进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中,才有得到解决的可能。在现在中国的体制下,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型的议程设置模式、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议程的不公平的干预、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因素只能导致社会问题的积蓄和扩大,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而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政策议程设定有如下启示:强调公民参与的议程设定模式、公民和团体平等的参与议程设定的能力、注重公共利益取向的公共协商能够包容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6.
收入差距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难题。经济发达国家为了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纠正收入分配不平等,实现社会公平,采取了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公共政策,他山之石,可以功玉,这些政策和措施无疑对于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差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是涵盖多方面的一个系统的概念。归纳起来,公共政策效果可以分为直接效果、附带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三个方面,表现领域为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效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简称"农村低保政策")作为一项多目标农村公共政策体系,政策绩效涉及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经济效果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农村低保政策覆盖率与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社会效果表现为:农村低保政策在实现城乡社会公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彰显出政府责任,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文化效果表现为: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除了产生直接效果之外,还会产生一些附带效果与意外效果。需要进行多维度与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从而科学、全面与客观地把握其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以确保低保政策朝向政策目标运动。  相似文献   

18.
农村低保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是涵盖多方面的一个系统的概念。归纳起来,公共政策效果可以分为直接效果、附带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三个方面,表现领域为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效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简称"农村低保政策")作为一项多目标农村公共政策体系,政策绩效涉及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经济效果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农村低保政策覆盖率与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社会效果表现为:农村低保政策在实现城乡社会公平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彰显出政府责任,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文化效果表现为: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除了产生直接效果之外,还会产生一些附带效果与意外效果。需要进行多维度与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从而科学、全面与客观地把握其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以确保低保政策朝向政策目标运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变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作为政府所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而由于机会自由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垄断又是机会自由的天敌,所以,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应该以保障机会自由,消除任何歧视性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为公共政策的依归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20.
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必然以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对其实施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实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关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健全合理的税收制度,重视政策创新;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构建对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体系;建立健全城镇弱势群体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健全法律机制对弱势群体在医疗与教育方面实行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