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5月正式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发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重要讲话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所阐述的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也包含“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要求。因此,加强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一、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型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基本…  相似文献   

2.
由中央党校肖勤福等同志撰写的《艰难的起飞——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验证分析》一书,近期内将?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一本选题和风格均有独到之处的好书,值得一读. 该书在经济发展的范畴内,放眼世界,以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为对象,系统分析、总结了工业化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出现的种种曲折。透过该书,读者能与作者一起,跨越时空界限,浏览广大发展中国家扑朔迷离的工业化过程,考察其中来自各个方面的挤迫及其缘由,能够体味到实现工业化的万般艰难,并由彼及己,自然而然地将思绪折射到我们自己正在艰难从事的事业上。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新的重要内涵,将带来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提升,这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外部经济效应,推进非连续性的产业转换,由区域倾斜向产业倾斜转变,实施工业化反梯度推移战略,力求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缩小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正当发展中国家还在为实现传统工业化而拼搏奋斗之时,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显示出勃勃生机,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以美国比尔·盖茨所创建的微软公司的发展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它以一种强劲的态势爆发式地向全球扩张,势必...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浪潮在全球悄然兴起,并在加速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深刻认识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作好准备,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传统工业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对发展中国家即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厦门应当抓住这一机遇,避免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长波中落伍。本文分析了厦门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政府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开发区建设、发展教育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建设  王晶 《理论前沿》2008,(20):11-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被人熟知和重视,但是究竟何谓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有何重要性?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面对知识管理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知识管理,以及在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种“新的巨大变化”,必将冲击着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首要组成部分,无疑也要受到知识经济大潮的影响,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有责任去研究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德育。这里,笔者仅就知识经济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机遇、遇到的新挑战以及我们如何探索创新高校德育之路,略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知识经济区于高枝花育工作新的发展机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  相似文献   

9.
是“知识经济”还是“创造经济”?张元利“知识经济”是人们谈论越来越多的话题,然而世界经济是否真的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到底是“知识经济”,还是“创造经济”?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提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由来“知识经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的经济 ,人力资本及其发展、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世纪之交 ,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冲击和机遇 ,我们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新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大潮已迅猛而来.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奋起直追,以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面对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 ,面对世界多极化格局历程的艰难曲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汹涌浪潮 ,面对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使命 ,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同在 ,必须深化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为培养和造就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服务 ,为培养和造就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管理素质的领导干部服务。彭国甫同志主编的《现代行政管理新探》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正是着眼于这种需要而推出的一本颇有新意的力作。纵观全书 ,该书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 ,突出了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西部大开发和新昆明建设的提出,云南法院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在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大潮中,如何提升云南法院的软实力?如何让云南法院更有文化?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每一个法官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办一本学术期刊,常常离不开学术这两字。然而学术究竟是什么?我们做的刊物到底能否底气十足地跨入学术的行列?除了作为一种谋生的行当,我们编辑的办刊工作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学术共同体中,我们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当我们正视学术时,我们恐慌了……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在经历深刻变革,其中一个总体趋势即正在步人信息社会,也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知识信息密集的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存在形式,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目前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既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战略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接受挑战,迎头赶上,这就需要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要为民族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王东京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那么何谓公有制为主体?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第一,"为主体"的经济含义是什么?第二,什么是公有制?或者说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只有把这...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产业,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指明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实现的途径,也为我们西部大开发指明了道路。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8.
坚持32年不断线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是西安政治学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办学品牌,这一课程先后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在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传播实践延安精神,究竟有什么时代价值?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对我们办学育人究竟有什么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此,西安政治学院专门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传播实践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本刊特开设专栏,除前面全文刊登的3篇文章之外,对其他与会专家的发言也进行了摘要整理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这一重大改革任务的出台有什么时代背景?与国外公益诉讼制度相比,我国探索建立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究竟有什么特点?我们的试点工作中遇到了一些什么问题?以下分述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们党内腐败的严重化趋势愈加明显突出。这已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经济发展与党内腐败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纪检机关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笔者在学习、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拟从一定的理性高度探讨和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内腐败现象与控制问题。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内腐败”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