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审判权与法官中立 一、民事诉讼审判权 (一)民事诉讼构成要素 古代民事诉讼就是"讼".现代学者从民事诉讼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认为民事诉讼总体上是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两个要素构成的,是当事人、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处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诉讼法的控权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一种活动,以国家审判权为中心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本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是典型的公法,控制和规范审判权依法行使应是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功能。民事诉讼法要严格控制法院的审判权,不断激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肯定和发挥律师在监督和制约审判权行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3.
诚实信用原则与民事诉讼权利滥用之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与当事人行使诉权构成了民事诉讼权利分配的重要形式。①同时,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的行使还需要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来予以配合。可见,诉讼权利的行使在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民事诉讼主体在享有权利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 一、前言诉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民事诉讼构造的要素之一。没有诉权与没有审判权一样,民事诉讼就不能够成立。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进行中,享有各种诉讼权利和承担的各种诉讼义务,都是诉权的派生物。诉权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审判权相比,除起诉阶段外,则居次要地位,而审判权层主导地位。在国家和法律没有产生以前,没有诉权,当然也没有诉权理论。在国家和法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民事诉讼主管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主管之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评析。认为在立法层面上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主管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变迁,主管范围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张;在司法层面上审判权作用范围小于主管范围,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和内部规定限制和剥夺当事人诉权,使法定的受案范围在实践中被虚置化,不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统一于每一个民事诉讼之中,二者之间关系的定位及如何行使是衡量一个国家诉讼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准之一。民事诉权作为民事主体所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属于私权利,它是民事诉讼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民事诉讼启动、发展和终结的重要动力。而审判权作为国家司法权,属于公权力,是法院行使权力的根据和依托。本文认为我国目前的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关系方面存在失衡,在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在此情况下,对我国民事诉权与民事审判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7.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的作用,与民事诉讼构造的形成,与民事诉讼法解释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诉讼目的论、民事诉讼构造、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与纠纷的解决等关系,从而主张民事诉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事诉讼主管作为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一个非科学的法律术语,浸透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立法上,民事诉讼主管体现为以国家本位为理念指导;在司法上,民事诉讼主管体现为以法院本位或权力本位为执法理念。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主管制度,并对其理念予以更新,具体包括:革除权力本位的司法观,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司法理念;在宪法中明确确认裁判请求权,为当事人诉权保护提供宪法依据与理论支撑;进一步明确审判权的界限,科学界定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中检察监督权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审判活动是民事诉讼中较为活跃的因素,它以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权为基础,对民事审判权的运作实行检察监督则是实现诉讼法治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权运作的内容和缺陷为着眼点,着重对监督原则、内容及权力措施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0.
陈帅 《法制与社会》2010,(34):65-65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理论上论证民事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司法价值功能,通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实情况,针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肖佳宇 《法制与社会》2010,(11):140-140
“民事诉讼主管”这一概念具有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难以正确反映概念本身所承载的内容,相较之下另一概念“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则明显更为科学,也更为符合司法法治理念。民事审判权同当事人权利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应当从权利保障这一视角出发,对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事诉讼就其本质而言,在于通过国家强制力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作出确认,并保证确认的权利义务得以实现。诉讼中法院与当事人分别运用审判权与诉权实施相应的诉讼行为,①并通过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民事诉讼的发展。其中法院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11,(9):79-79
韩成军在《河南社会科学》撰文认为,公平审判权是公民相对于国家司法机关所享有的获得公平听审和裁判的权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审判权的监督。其监督的具体内容是国家审判权行使的正当性,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其公平审判权是否得到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4.
民事审判改革是二十年来民事诉讼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审判改革的实践为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机遇,民事诉讼理论为审判改革进行方向性的指引。但是,把纯粹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纯粹的程序公正等作为理想目标来进行制度建构,以改革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却忽视了相关的理念和制度配合,造成了审判权的缺位与失范,现实与理想的距离越来越远。为此,理论上必须重新审视民事诉讼理念,通过确认审判权力和审判义务、承认法官独立等途径实现审判权之规制,完成中国版民事诉讼理论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5.
论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 在民事诉讼中,有没有法律关系问题?应不应当提出这个问题?在法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同志认为,在民事诉讼中没有法律关系,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问题,是人民法院彻底执行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审判权是司法权的核心,它实质是一种判断权。审判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实现审判独立是实现审判公正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衡量审判权设置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为此,要采取措施克服法院行政化、地方化和政治化的现象。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应该在逐渐实现司法独立的前提下,适度地扩张刑事司法权。这表现两个方面,即司法权向审前程序的必要延伸、司法权向行政领域的适度扩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通过理清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提起抗诉之范围,以探讨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应怎样正确行使职权,才能既充分实行法律监督,又能充分尊重当事人之诉权和法院之审判权。  相似文献   

18.
梁絮雪 《河北法学》2004,22(4):144-14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所研究解决的是诉讼权利的分配问题,即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合理地配置诉讼的权利。在当前司法改革时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作为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在解构我国当前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存在的缺陷作了总结。最后重新构筑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系,以寻找实现审判权与诉权达到最优化配置的突破口,指导司法改革向正义、公平、效率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调查核实证据的权力是法官审判权的重要体现。如果调查是对证据的搜集,尚可以接受;但若以核实证据的真伪为目的的调查,则有僭越之嫌。民事诉讼涉及的主要是当事人的个人权利,是一种私诉,因此,法官在对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调查核实上应拥有最少的权力,更多的处于中立的地位。从世界趋势来看,为保证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核实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应加以明确的限定。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法典中直接规定以刑法方法保障民事诉讼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一大特色。这种立法例对保障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权的正常开启与运行、维护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目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刑法保护制度作一粗浅的探讨,权作引玉之砖。一、民事诉讼中的犯罪现象作为社会范畴的犯罪,意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民事诉讼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当然地存在着犯罪现象。在民事诉讼中之所以存在着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