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清末立宪改革是晚清最后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对其效仿日本的原因,学界论述较多,但多从当时之社会政治背景、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地域等因素来分析,而对当时的宪政文化思潮之发展演变历程,以及教育文化之反哺因素等都论述不够。本文从后面两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求深入探讨清末立宪效仿日本之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3.
清末,云南与内地各省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同东南亚各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往来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一切与该时期云南交通的改善和发展密切相关。一、清末云南主要交通干线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陆地边界线长达320...  相似文献   

4.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唐海江  孙佳乐 《求索》2011,(5):257-257
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在清末甲午前后国家危急、民族存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以办报为手段,参与政治文化活动。其办报时间整体虽不长,但是,他们对于报刊和新闻的思考,对于报刊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理解,却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具有整体的开创性和深远意义。徐新平教授的新著《维新  相似文献   

6.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宪政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引发这场立宪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清政府內焦外困,立宪势力崛起;经济上,清末封建经济体制遭到破坏,民族资本崭露头角;文化上,中西方法律文化碰撞融合,民权意识觉醒。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意识到,从政治制度上革新,进行法制改革和立宪活动才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形式,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与政治的稳定意义重大。在清末,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并随新政的展开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清末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倡导白话文、创立学习机构以及下乡宣讲等。文章运用清末时期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清末社会教育的方法,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当代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1901年—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末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专制制度,清王朝推行了这场政治改革运动。虽然新政的最终结局是失败的,未能挽救封建专制的灭亡。但是,新政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形式的政治改革,却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历程的重要一步。因此,认清清末新政失败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正确把握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都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陈姝 《传承》2013,(2):94-95
清末时期的上海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城市。上海的近代化与其古老的商业传统、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近代工商业息息相关。上海在近代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城市空间的建立,反映了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化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意识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张易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3):109-114
清朝末期(1840-1911年),思想界、翻译界空前活跃。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世致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等政治思潮与西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指出翻译的选材和数量受到主流政治思潮的控制和影响,而翻译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主流政治思潮向更高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因素。它从个体政治行为、社会政治和政治体系维系与变革三个层面对政治生活发生着影响。云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对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制约着基层政权的建立、发展与变革 ;二是影响着基层社区的政治。由于受其影响 ,民族地区基层政权的建立、发展与变革 ,基层社区的政治生活状况等 ,表现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改变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的落后性 ,必须重视和强化政治文化建设 ,加强基层政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吴云  方慧 《思想战线》2006,32(5):135-140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教精神成为其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作斌 《桂海论丛》2005,21(1):32-35
现代世界政党关系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以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为基础,以强大的政党力量主导为支撑,以规范的政党体制运作为动力。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具有政治关系中的领导与被领导、政权关系中的执政与参政、政党关系中的亲密友党关系等特点。必须进一步改善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发展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 ,增强政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是我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主题。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观念形态 ,与政治制度发展息息相关。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方式 ,对政治制度发展具有动态的双重效应。因此 ,只有大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 ,才能推动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力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159-163
本文结合中外文献,探讨了康、雍时期清朝对西藏的治理。认为清朝在西藏从间接统治到全面、直接而有效的统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解决蒙古问题以及西藏内部出现的政治危机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林红 《桂海论丛》2003,19(4):32-34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通过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推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 ;提高对社会新兴力量的容纳度 ;强化表达和综合多元化利益要求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努力 ,中国政党制度可以不断完善其政治稳定的功能 ,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9.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民间赈灾活动中,虽然不乏女性的参与,但与男性相比不过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清末民初,女性在赈灾活动中的角色、规模、手段、观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女界的赈灾实践为民初女性参政热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近代民间义赈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