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基本关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要求,它们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加强执政党建设离不开多党合作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创新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任务和要求;执政党建设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政治实践中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二者在理论建设上的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现实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权稳固、社会政治稳定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的自身建设的作用是其他政党制度所不能代替的。这一政党制度不仅有其历史必然性 ,而且是当代中国现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主体结构、丰富的内容结构与和谐的关系结构,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社会整合和政治民主化的功能。目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功能发挥,与人们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结构,是发挥其外在功能的重要路径,更为重要的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政党制度功能发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政治稳定是政治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政治与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中国政党制度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功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政党制度在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治交接是一个政治建设性概念,是时代赋予参政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参政党建设的重要命题.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有利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有效载体;为政党制度中的民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利于民主党派社会表达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中外政党的历史表明,政治发展包括着政党制度,而政党制度决定政治发展道路。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标志,政党制度建设的发展深刻体现政治发展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政局要稳定,首先必须稳定政党制度。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方向的改变大都是从政党制度建设方向的改变而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多样性是宇宙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 :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需求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实现。新时期 ,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8.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权宗田  唐长久 《理论月刊》2008,3(2):28-30,40
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应该努力实现三个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促进多党派合作的统一;做好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与真诚接受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统一;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政党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传播和价值引导,能够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获得政党成员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进而完成社会整合。政党是社会整合的主角,而政党制度在政党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平衡党际关系,决定社会整合的不同结构形态。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自然应着眼于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从剖析多党合作制度下的社会整合同心圆柱结构人手,以意识形态整合、利益整合、组织整合三维度寻找提升政党制度社会整合效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整合统一战线执政地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社会进行政治整合是执政党的基本职能之一和主要的政治使命.从执政党完成这一主要政治使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这一执政党执政规律角度看,爱国统一战线对于我们党完成对中国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任务,巩固自己 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统一战线不仅是革命党的一大法宝,更是执政党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2.
政党自产生后已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主体,政党政治成为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政党的历史合法性在于其产生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基础;现代政党政治通过民主选举、有效决策、权力监督等政治运作机制获得现实合法性;根据当代社会历史条件,政党通过发展社会经济、创新意识形态、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党内民主、提高执政能力等多种途径,构筑政党政治的时代合法性体系。  相似文献   

13.
陶元浩 《桂海论丛》2010,26(5):125-128,F0003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和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政党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经济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政府从全能到有限的转变和社会从整体到个体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对人民群众和公务员群体双重作用缺失的困境。行政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共同的属性,是对传统思政工作的创新和超越。因此,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应不断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法治型行政文化、民主型行政文化和科学型行政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年的转型,俄罗斯在遵循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已经确立了宪政民主的框架。然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并不适合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实际,处于转型期的民主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超级总统制"的宪政设计、"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与发育不良的公民社会成为制约俄罗斯政治发展三个主要障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只能意味着俄罗斯政治发展的失败,立足现实国情,尊重文化传统,加强权力的分享与制衡,形成民主、权威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也给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带来深层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社会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多样化,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易引发民众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危机;网络在加大监督的同时也消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要在网络社会中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需要做到:规范网络秩序,营造网络自律环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畅通网络民意渠道,尊重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政党权威是转型时期有效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使得政党权威遭遇严峻挑战,长期稳定的权威模式不断受到合法性危机的挑战。执政党必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从意识形态、政府绩效、政治参与和党的自身建设等方面不断巩固、培植、更新和拓展自己的合法性资源,与时俱进地创新自己的政党权威。  相似文献   

17.
冯连杰 《桂海论丛》2008,24(6):71-73
政治良心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良心,它是国家立法的思想基础,是执政者和全社会的“善良刻度计”。在短期的政治斗争中,政治良心与经济、军事力量相较是弱势的,甚至在与阴谋诡计的相博中也多是靠不住的。但从历史的长过程看,它是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的最高动力。政治良心与民主政治是统一的。作为长期的执政党,必须具有培育和训练政治良心的强烈意识,同时更要主动承担起实现和弘扬政治良心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政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又空前复杂、社会冲突增多、政治资源的弥散性分布加大。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机制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坚持自身整合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其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作斌 《桂海论丛》2005,21(1):32-35
现代世界政党关系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以广泛的政党理念认同为基础,以强大的政党力量主导为支撑,以规范的政党体制运作为动力。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具有政治关系中的领导与被领导、政权关系中的执政与参政、政党关系中的亲密友党关系等特点。必须进一步改善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