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炒股票、搞期货、买卖债券、房地产投资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景观。然而,随之而来的经济“泡沫”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一、“泡沫经济”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把“泡沫经济”简单定义为经济生活中资产价格的异常膨胀,这是从现象和表层对“泡沫经济”的理解。实际上,作为资产价格一部分的商品价格,它的波动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因而,  相似文献   

2.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  相似文献   

3.
1995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虽受自身内部经济问题的困扰及年中以来政治因素的冲击,但总体而言发展仍属平稳,显示了多年来建立在互补互利基础上的两岸经贸关系已走上了不归之途。 一、两岸经贸发展平稳 1995年,大陆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的调整,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回落。另外,大陆1995年6月公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始对外资的投资予以指导,对外来投资实行指导性的引进,一些产业的投资机会减少。加之大陆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一些针对某些行业和某些地区投资者的特殊优惠政策也在取消之中。台湾方面则由于近年来出现的泡沫经济已经破灭,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严重受挫,岛内资产大幅缩水,  相似文献   

4.
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陆投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非 《两岸关系》2004,(1):35-36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在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下,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两岸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5.
何谓“泡沫经济”?什么是“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指的以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超常规上涨为基本特征的虚假繁荣,其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高盈利预期和普遍的投机狂热。“泡沫经济”从表面上看与一般的经济高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经济高涨是以正常的需...  相似文献   

6.
李蕾 《淮海论坛》2009,(2):15-17
一、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与崩溃 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泡沫经济.接踵而至的崩溃带来了恶劣的后果。日本的股价与城市实际地产价格似日本六大主要城市的地产价格衡量1在1985—1989年底大致上涨了3倍.但是同期的批发物价指数却一直长期保持低且平稳的下降趋势。尽管有许多的因素导致股价与地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但是理论界一致认同的观点是日本市场上经历的是一场典型的资产价格泡沫。  相似文献   

7.
李非 《台声》2005,(2):52-54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 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 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 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 一方面,在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下,台湾 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 而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形成以高 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两岸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8.
当前,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意愿强烈,大陆也积极推动此项议题。那么,签订ECFA对台湾经济到底有何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由于世界经济的好转,台湾的出口贸易额在隔了17年之后再次出现了20%以上的增长幅度;对中国大 陆的出口依存度达到创历史最高记录的25.8%。另一方面在进口贸易方面,由于机械设备的进口剧增和石油、 资源价格的高涨等原因,进口贸易额增幅超过30%。2004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直接资本投资增长51%,以 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继续向中国大陆进行转移投资。由于薄膜晶体管(TFT)、半导体领域的外资投资的拉动, 2004年台湾的外资投资继2003年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了正增长。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台湾与大陆经济的发展,其出口商品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竞争。深入研究这一情况。对发展大陆沿海的外向型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一、双方经济竞争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今天的台湾和大陆,正在发展经济的轨道上展开竞争,既有其客观的现实表现,也有其必然性。首先,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在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就存在着因争取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台湾与大陆之间出现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台湾较长时期以来,与祖国大陆处于实际上的分离状态。台湾当  相似文献   

11.
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较长时期台湾岛内民心或政治取向与经贸走向“相悖”。“相悖”是现象,“相符”是实质:由于不能依据市场规律、农业产品和要素比较优势差异建立实现双赢的合作机制,台湾中南部农民从与大陆经贸往来中受益不多。鉴于此,大陆应加强两岸农业贸易和投资协作,让利于台湾小农,扭转岛内关于“大陆农产品是造成台湾农业困境根本因素”的错误认识,彻底打破政经相悖的格局。本文提出: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借鉴现代发达经济扶持农业惯例的前提下,放开台湾优势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创造条件帮助台湾小农西进大陆创业,用其农业要素上的比较优势来抵消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2.
在台陆生群体是伴随着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跨界流动群体.随着陆生在台学习时间的延长,对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感受也愈加深刻和丰富.整体而言,陆生群体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也更趋理性和客观,对台湾政治体制更为包容,对台湾以社会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软实力持肯定与欣赏的态度,也切身体会到两岸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岸的差异和特殊性既给陆生带来新鲜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造成困扰.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 up to 2020 and recommends a trend of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A sustainable growing economy is a necessity for China's future stability. The growth sustainability of the Chinese economy depends essentially on its continued commitments to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conomic deregulation. China's relaxation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 activities has led and will be leading China to decentralize its central governmental authority over economic planning and control. This will consequently st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there will likely be 10 regional economies with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ndustrial structures emerging in Greater China (or the Chinese Economic Area of Hong Kong, Macao,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as a result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4.
Wuu-Long Lin  Pansy Lin 《当代中国》2001,10(29):695-710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o-called greater China economies among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is one part of the global trend of regionalism.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monstrates not only rapid growth but also diversity, ever since Mainland China pursued her open door policy of economic reform in 1979. For instance, the combined volume of Hong Kong and Taiwan accounted for as much as 74.1% of Mainland China's capital utilization in 1993, which in turn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Mainland Chin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 membership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o the WTO, as expected by the end of 2001, will facilitate a more official arrangement of intergovernmental coordination within these Triangle Economie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will continue to evaluate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ation's overal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 as long as the government of Mainland China does not renounce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 against Taiwan.  相似文献   

15.
台湾经济“四化”问题与两岸经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世纪初期,在全球化、区域化大发展背景下,在两岸经济合作日趋紧密而政治对立不见缓和的矛盾纠结中,台湾对外经济层面凸现出"出口导向产品单一化"、"新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发展战略泛政治化"等问题.文章对上述"四化"问题的现象和成因加以探讨,重点分析大陆经济成长对其产生的客观影响,进而阐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对解决台湾经济"四化"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台湾居民恶意透支我国大陆信用卡后逃回台湾的案件呈日趋增多的势头,然而由于两岸刑事法律规范对此行为规定存在差异,台湾地区并未将此类行为界定为犯罪,由此给大陆司法机关办理此类案件造成极大困扰。因此,只有建构台湾籍大陆银行信用卡持有人实施“恶意透支”信用卡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形成了由“集中交易市场一上柜市场一兴柜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促进了台湾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陆业已具备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雏形,但同台湾相比,大陆资本市场层次性不够清晰、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升降转板机制尚未形成、场外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由于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有明显的互补性,两岸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优势互补、获得双赢。两岸多层次资本市场在主板市场、场外市场、升降转板、资本监管等领域存在很大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台湾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经历飞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地区。其主要经验是成功开展土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竞争行业鼓励和推动民营化,重视教育机会的均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来越大,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均衡的国家之一。要改善大陆的收入不均衡现状,台湾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1988年以来,祖国大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台投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台胞投资保护法》和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台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在促进台胞直接投资、确保台商合法权益以及推动两岸经贸交流方面取得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这些法律和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审视,并提出健全和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ree large-scale sample surveys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this study purports to deline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ient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is found that among all three societies, Chinese in the Mainland are most traditional. In general,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ientations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small once education is controlled for. In particula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Hong Kong is more individually based, facilitated primarily by modernization pressures. In Taiwan, institutional factors such as democracy, elections and civic associations are paramount and are buttressed by a rising white-collar class. In Mainland China,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ientation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participation and this impact stays much the same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education. The positive impact can be explained by institutional interference whereby traditional political orientations exert influence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modes of participation: negative on adversary and protest activities but positive on voting, campaign and appeal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imply that the argument that Confucian political culture makes a democratic China impossible is incomplete and will become irrelev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