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剑 《中国保安》2005,(8):16-19
在深圳某网站的BBS上,一位保安员曾这样留言:“我是一名小区的保安员,今天刚把工作辞掉了,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岗。小区里曾有一位很美丽的女孩,可是每次她走过我的身边从来也没有正眼看过我,有一天,她不再出现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当保安好难受。我一定要挣钱,挣大钱,让那个女孩子不再无视我的存在。”康伟强(化名)是记者在广州遇到的第一位保安员,小伙子看上去很精神。他的工作范围是维护商场周边的治安,商场位于广州大沙头附近,周边有许多卖杂货的商家。广州有名的夜游珠江美景的口岸也在附近,游人、生意人构成了这里主要的人流。康伟…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潮流是现代化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与筛选,在观念文化层面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性格,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逐渐为青年所摒弃,一些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观念应运而生。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也纷纷传入中国,对青年的传统观念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一些新的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在中国兴起。本文仅就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近10年以来,对我国青年产生较大影响的几种国内外思潮作一简单述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研究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介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对主流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年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历经了1999~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2年的发展期、2013~2019年的高潮期。主要关注网络青年亚文化、影视中的青年亚文化、文学中的青年亚文化、日本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范式等。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但本土化理论研究偏少;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质化偏多量化偏少;研究取向聚焦国内,国际视野有待拓展。未来可尝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发展本土化理论,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多维解读,关注青年亚文化在公共传播中的建设性作用;引发的对话模式与话语体系的变革;对群体传播与组织凝聚力的启示;青年亚文化内外的融合与区隔;新媒介技术下的风格变化等。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定价:45元青年亚文化是方兴未艾的全球性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充分吸纳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诸多理论和方法并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以来,历经伯明翰学派、后伯明翰学派直至今日的后亚文化研究,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中国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井喷态势。《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正是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马中红、陈霖二位学者立足当下青年亚文化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优秀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16日至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社会学研究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约40人,齐聚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定海的浙江海洋学院,举行了以“改革开放中出生青年的现状与未来”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主要围绕“城市青年现状与未来”、“青年心理与价值观念”、“农村青年的现状与对策”以及“青年文化建设回顾与反思”等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分析。研讨会收到了与会人员提交的2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下面是对这次研讨会内容及结果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广州在2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广州市青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大潮中,脚踏实地,奋发进取,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写出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新世纪的广州青年,在这一基础上,应如何积极开拓进取,为建设南国现代化中心城市进一步贡献力量,这是广州青年和青年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年文化和青年运动已经不再是发生于一国或某一区域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管这股潮流在每一个国家是起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青年文化与青年运动都是现代青年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我们区别现代青年群体和传统社会青年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今年一月底,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公布了《青年约章》草稿咨询文件,收集市民对整体青年事务的意见,咨询期为三个月。在青年工作的圈子之中,一时引起了不少议论。《青年约章》的背景 1986年,香港政府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探讨香港是否有需要制订全面的青年政策。经过18个月的研究后,香港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在1988年2月发表了《青年政策报告书》,建议制定一项包含整套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青年群体依靠自身的技术与智慧,向中国社会展示着他们的深入思考与独特见地.青年意见领袖群体伴随着国内的政治与社会环境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意见领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意见领袖呈现出身份来源平民化、活动领域广泛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等特征.青年意见领袖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引导着青年群体的价值与思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青年单身”现象开始浮现,进入新世纪,又一波单身潮已经形成。本文从现代化和市场转型的视角对青年单身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笔者认为现代化为青年在婚恋方式选择上的宽容提供了可能,而中国特色的市场转型则使单身青年在理想和现实中做了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青年领袖及其理论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领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精英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涌现了大量的青年领袖人物,他们在社会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领导角色,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在对青年领袖群体的内涵和特质进行简要说明基础上,透过精英理论、领导角色理论与青年领袖的内在关联阐释青年领袖的群体崛起与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2.
2009年5月4日, <中国青年研究>创刊20周年了. 创刊以来, <中国青年研究>共出版正刊159期,增刊16期,发表论文2021万字.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 <中国青年研究>已成为一份有着较大影响的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成为我国青年研究的"重镇".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和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发展就有希望."处在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广州在2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广州市青年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大潮中,脚踏实地,奋发进取,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写出了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4.
半月时政     
《今日浙江》2011,(9):4-7
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20位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座谈,共话青年成才之路。图为座谈会前,温家宝与青年代表一起参观中南海西花厅。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相似文献   

15.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11,(9):4-4
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20位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在北京中南海座谈,共话青年成才之路。图为座谈会前,温家宝与青年代表一起参观中南海西花厅。新华社记者张铎摄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的新追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年不可能没有追求,青年不可能停止追求。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90年代青年的追求发生了什么变化?最近,我们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城乡青年进行座谈、访问和跟踪调查,明显地感到当代青年的追求发生了“八大变化”。一是由追求“仕途”变为追求“实业”。自古以来,做官掌权成了读书人衡量自身价值的重要筹码。历史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  相似文献   

17.
2004年8月20日,一个令人格外振奋的消息在农工党中央机关青年当中传开:蒋正华主席要与我们2003年和2004年来机关工作的青年同志进行座谈。下午2时20分,蒋正华主席准时来到机关会议室。“今天,有机会与你们青年人见见面,听听大家对工作和机关建设的意见,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你们畅所欲言。”蒋主席一句亲切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座谈就在这样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了。2003年、2004年来机关工作的青年同志先后发言,分别就参政调研、组织培训、宣传报道、网络建设等情况谈了各自的认识和体会。在发言中,蒋主席仔细听取大家的汇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发展状态,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的未来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出现了新的特点:由负态向正态回归;存在着情感与行动的疏离;世俗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当然,青年新的民族意识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改革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社会实效,青年从总体上对中国现实的制度与政权的认同,青年文化价值观的改变等是其国家民族意识发生转向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青年学科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学科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学科反思阶段(2000年至2014年)和学科重建阶段(2015年以来)等三个阶段,其间发生过两次大的转进。第一次转进发生在学科反思阶段,学科建设的重心从青年学科的元理论和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对青年现象、青年发展和青年问题等研究,逐步实现了社会科学理论与青年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标志着青年学科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第二次转进发生在学科重建阶段,学科建设的重心重新转回到青年学科元理论和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的大方向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青年学科,并在此方面取得了理论上的显著发展。主要包括:明确了青年学科重建的意义、合法性和依据;明确了新型青年学科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学科属性、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基本理论范式;明确了新型青年学科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等方面。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青年学科建设将继续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青年学科这一大方向展开,并且在探索青年学科的核心概念、逐步完善青年学科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并应用于实践、重构青年学科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厘清青年学科的学科范畴和学科边界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京、穗、港青年“国家与民族”比较研究结果 蔷研/1一25广州青年的法律观念与道德观念谢惠娟/2一24当今中学生价值观透视涂敏霞/3一20广州青少年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刘小钢/4一28你在他乡还好吗?—对广州市500名外来青工的调查 涂敏霞谢惠娟/4一30’94年广州青年关注的热点间题惠敏/4一32京、穗、港青年“政府与政治”比较研究结果 警研乃一29深圳青年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邹冯平曾令逸/5一30中国青年的社会参与吴鲁平/6一23133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王玲/6一25变味的“面包”我们怎么吃?周明荣/3一22点歌,让人欢喜让人忧静思/3一24青年人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