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禁毒工作必须要坚持“四禁并举,预防为本,严格执法, 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方针,构筑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的禁毒工作互联网络,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坚持不懈地遏制毒品泛滥,最终解决毒品问题。禁吸,就是要抓好禁毒预防工作,实现吸毒人员的“零增加”;戒毒,是广义的禁吸,就是要对吸毒成瘾人员进行戒毒和帮教,降低复吸率,实现吸毒人数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1)指出,我国整体禁毒形势向好,吸毒群体增长率总体下降,但同时合成类毒品的使用比例已超过传统毒品,且吸毒人员呈年轻化趋势,吸毒人员肇事肇祸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四川作为在册吸毒人员规模全国第二的省份,如何更好发挥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有力指导地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有效保持强制隔离戒毒成效,  相似文献   

3.
茹克雅 《法治纵横》2011,(14):69-69
经过一年的实践,新疆劳教(戒毒)管理局探索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戒毒模式——新疆“三五一”戒毒模式,被证明有效实现了场所戒毒和社区戒毒(康复)的无缝对接,健全了对吸毒人员的戒治、巩固、跟踪帮教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社区控制是禁毒戒毒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毒、禁毒、戒毒是有关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社会问题。本文论证了借鉴控制传染伪“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法并结合中国传统整治社会问题经验——发挥基层政权社区控制作用,对疫区解剖麻雀,建议推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禁毒戒毒之方针政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国务院《戒毒条例》确立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四位一体”的戒毒工作体系,赋予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在戒毒工作中的法律地位。据国家禁毒委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共查处吸毒人员88.7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25.2万人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存量大,覆盖面广,已成为戒毒工作的重要阵地。《禁毒法》规定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但由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戒毒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戒毒康复功能设施落后,工作保障经费欠缺,导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难度大,戒毒人员呈现脱管率高、复吸率高、违法率高以及管控率低、就业率低、操守保持率低的“三高三低”特征。重庆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戒毒场所专业资源优势,在戒毒场所开辟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理服务区,创新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委托管理工作,以“五步法”实现有效管控,以“五举措”落实就业帮扶,以“五环节”强化操守保持,实践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药物维持治疗是《戒毒条例》规定的多种帮助吸毒人员戒毒的措施之一。2006年9月,浙江省台州市在温岭、路桥、玉环三地设点,启动了社区海洛因成瘾者的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工作(以下简称为"美沙酮"工作)。近年来,温岭禁毒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与组织协调下,通过加大美沙酮  相似文献   

7.
戒毒劳教所经过几年对吸毒人员戒毒矫治的探索,认为对吸毒者的矫治仅实施高压封闭式的“一体”管理、进行“三性”(成瘾性、违法性、危害性)和人格改造(重塑责任感、培养戒毒毅力、提升戒毒信心)的专项“二翼”教育还是不够的,尚需充分运用综合治理手段,抓住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需要,为戒毒者创建良好的家庭信任、社区关爱、就业扶助3项外部的戒毒支撑。戒毒人员曾因吸食毒品,造成亲情的冷漠及社会的隔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服教期间沦落为“三无”(即无会见、无通信、无邮件)对象。因而往往蕴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给管理教育带来…  相似文献   

8.
1.2011年1月30日公安部、卫生部令第115号公布2.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规范吸毒成瘾认定工作,科学认定吸毒成瘾人员,依法对吸毒成瘾人员采取戒毒措施和提供戒毒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彻底戒绝毒瘾是个世界性难题。当前,国内吸毒人员居高不下,戒毒人员复吸率高、回归社会难的问题仍很突出。戒毒人员屡戒屡吸现象始终困扰广大禁毒戒毒工作者,浙江省司法行政系统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不断完善"三期四段五步"的戒毒流程,切实提高教育矫治质量,开展与公安、社区、科研机构等部门在戒毒领域的合作,在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这一顽疾面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何进一步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关爱生命、拒绝毒品、回归社会,是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探索创建戒毒实验班,就是基于进一步加强对吸毒人员这一特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解除毒瘾",明确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戒毒康复以及医疗机构自愿戒毒五种戒毒措施。但是法律仅对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之间对接做出了规定,对其他戒毒措施之间对接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本文认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康复、社区戒毒康复这三种戒毒措施的衔接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张泽涛  崔凯 《法律科学》2012,(4):181-188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废除了传统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重新确立了由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等三种新的戒毒措施构成的强制性戒毒体系。该法近五年的运作实践表明,这三种戒毒措施的实施效果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模式所造成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我国应该明确“社区为主、隔离为辅”的强制性戒毒措施体系,同时对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戒毒进行制度性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敏发 《政法学刊》2014,(3):101-105
戒毒康复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广东三水康复苑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并成为全国推广的"三水经验"。在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工作上,广东三水康复苑做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徐颖 《犯罪研究》2012,(4):40-46
2008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生效后,我国形成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全新戒毒体系,从法理精神和司法体制改革方向上来说不愧为一大进步,更加有利于对执法权主体的监督,但由于这种监督多半是作用于实施决定权的主体,且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执法监督方面的立法缺失和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强制隔离戒毒执行工作的方法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际运作中,对强制隔离戒毒执行主体的执法监督存在着从立法层面到实施层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庞岩 《政法学刊》2014,(2):98-100
在我国,毒品已经成为了威胁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戒毒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社区戒毒是我国戒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和经济意义。社区戒毒工作中矫正社会工作法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我国戒毒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新型毒品的使用以青少年为主体,由主城向郊县、郊区蔓延,并已在吸食者中形成新型毒品亚文化圈。新型毒品在生产方面以当地生产为主,向周边乡镇转移。制毒组织以多人入股为主。制毒方式以高技术性、规模化生产为主。因此,在新型毒品的禁毒斗争中需要调整过去针对传统毒品形成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以往的禁毒宣传模式,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协调各单位职能,调整人员配置,加大力度强化易制毒化学品的控管工作。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In Nordic countr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rison-based drug treatment (PDT) programmes emerged in the mid-1990s, and this development can be viewed as a criminological shift towards a “new form” of penal welfarism combining control and rehabilitation in a revised form in a new era. This article examines PDT programmes from the prisoners’ perspective to analyse their motives to participate, experience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ounsellors, guards, and prisoner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of the prisoners and observations in three Finnish prisons. Both the motives connected to handling drug problems and those connected to gaining an advantage for the duration of time spent in prison were experienced simultaneously by participants. Prisoners mad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guards and drug counsellors and were somewhat confused by staff roles that combined both rehabilitative and control featur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ew hybrid roles already found among correctional staff seem to exist also for prisoners.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庆市毒品犯罪案件总数有下降趋势,但大要案件突出,犯罪特点及犯罪人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重庆特殊的地缘因素、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以及打击毒品犯罪的难度较大使禁毒的形势更加严峻。要通过构筑毒品流入流出防线,斩断毒品流通网络,迫使毒品消费市场萎缩,有效遏制重庆市毒品犯罪态势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how strong are people's opinions and policy preferences on the issue of drugs and drug users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exposure to drug problems? 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 conducted in eleven European cities, it is concluded that opinions and policy preferences are influenced only to a limited degree by exposure. The people who are not exposed to drug problems in their neighbourhood are more strongly inclined towards a repressive approach than the people who are affected by drug nuisance. Personal experiences with illicit drug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viewpoints. People who have tried drugs themselves lean far more strongly towards a health approach. That tendency is even stronger among those who are exposed to drug-related nuisance.  相似文献   

19.
李姝音  黄莺 《政法学刊》2005,22(3):72-74
我国法律规定吸毒违法,吸毒必戒。我国的禁吸戒毒采取以强制戒毒为主,其他戒毒模式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20多年,我国的强制戒毒制度在挽救吸毒人员,消除毒品的社会危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毒品形势依然严峻和高复吸率的现状,强制戒毒制度面临诸多难题,如强制戒毒法律滞后,制度本身缺陷等,需要完善,如整合戒毒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科学戒毒手段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low-level police enforcement on two British drug markets, and the adaptations to enforcement made by sellers and buyers. The two markets took very different forms. One was tightly controlled by a small number of middle-level dealers, and highly structured. 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worked effectively to minimise risks posed by law enforcement. The other market was very loosely structured, with little control exercised on retail sellers by middle-level dealers. This lack of organisation posed different sets of problems for law enforcemen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the role of police sources (informants) in disrupting drug markets of both sorts. It also argues the need for provision in parallel of local treatment facilities for drug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