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是历来《西游记》研究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前后矛盾的,他在前七回中大闹天宫、斗天斗地,到了后八十七回却掉过头来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形象的矛盾和转变,给《西游记》  相似文献   

2.
刘远达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思想战线》上,发表了《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一文,对我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的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论点。作者认为:孙悟空是向封建统治者“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的艺术形象;吴承恩为农民起义树立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榜样;《西游记》是“心学”、“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一句话,“无论就思想内容来说,还是就艺术成就来说,《西游记》都很难说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下面就刘文涉及到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刘远达同志商榷,同时也求教于有关学者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西天取经,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故事。它流传得如此广泛和深入,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西游记》大约写成於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即中国明代中叶,作者是吴承恩。唐僧取经本来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不畏险阻,只身去天竺(印度)求经,跋涉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梵文佛教经籍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每逢寒暑假,许多地方台都要重播《西游记》。此时再看《西游记》,当年幼稚的感觉荡然无存。凭心而论,倘若单独审视唐僧师徒四人中的每一个人,不是这个有弱点,就是那个有缺点:唐僧善良懦弱,却人妖颠倒,是非不辨;孙悟空大闹天宫,历  相似文献   

5.
创作于十六世纪的《西游记》,是我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关于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是“劝学”;有的认为它的本旨是宣扬佛道思想;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玩世不恭的游戏之作。解放后,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普遍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作品。其理由是:“它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愿望。”因此,“从《西游记》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来看,可以说,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本文准备就《西游记》表现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6.
文一凡 《今日广西》2010,(17):40-41
《西游记》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了,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西游记和理财会有什么关系?请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西游记不仅仅阐述了师徒4A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4人看作是一个公司,唐僧是总经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他的下属。每个下属都各有特色,孙悟空能力强,猪八戒人缘好,沙和尚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7.
论《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研究《西游记》的文章中,对孙悟空和猪八戒论及较多,绝大多数文章都充分肯定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而对《西游记》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沙僧却论及甚少,似乎他只是西游故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就这个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专题的分析和探讨的文章,就更不多见了。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以下简称《倾向》)一文在今年《思想战线》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我校中文系师生的兴趣。该系古典文学研究会于六月二日下午组织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到会师生就这篇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倾向》一文对《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的分析过于简单化,也过于武断。文章先入为主地将孙悟空等形象与农民起义人物作了简单类比,将王守仁的“心学”和吴承恩的创作思想等同起来,将王守仁“破心中贼”的反动思想强加在吴承恩身上,把一部主题思想比较复杂的神魔小说判为“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这些都缺乏有力的论据和说服力。关于《西游记》是否是反映农民起义的问题,大家都认为不是。大多数认为,西游故事的发展过程是十分曲折复杂的,从唐代到明代,它经历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的编写、创作和修改。最初是真人真事的记述和传说。《大唐西域记》真实记录了玄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真是把四个人物写绝了,唐僧、孙悟空、沙僧、八戒,如此栩栩如生,乃至几百年来人们爱莫甚如此。在文学欣赏之余,品味其中的管理启迪,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少一个行不行?恐怕不行,少任何一个人,是否能完成去西天取经的伟大使命都要打个问号。那四个同一类型的人行不行?也不行。恰是这些个性、气质、能力各异的  相似文献   

10.
论《西游记》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神魔小说。它的故事是佛教的 ,表现了唐僧西天取佛经求佛法 ;它的人物是佛教的 ,表现了孙悟空从顽空到真空再到无空的渐修渐悟过程 ;它的主题是佛教的 ,表现了追求人生的圆满与价值、明心见性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11.
少年时读《西游记》,整个身心都神游在光怪陆离的古代神话世界里,对孙行者七十二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崇拜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2.
左少峰  高兰英 《前沿》2007,(6):212-213
《西游记》是在宋元时期儒、释、道三教归一的思潮中成书的。《西游记》所写的取经历程可以看作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性的挑战以及迎战和升华的过程,它破除了三教教义的神秘性和严肃性,升华出超自然的自由心态。《西游记》对人性的肯定是充分的,在此基础上,《西游记》主题所蕴含的哲理也是极其丰富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内丹学与《西游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游记》作者肯定熟悉内丹学。以内丹学为线索研究《西游记》,可以肯定《西游记》作者不可能是吴承恩、陈元之等人,而明朝青词宰相李春芳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真是把四个人物写绝了,唐僧、孙悟空、沙僧、八戒,如此栩栩如生,乃至几百年来人们爱莫甚如此.在文学欣赏之余,品味其中的管理启迪,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15.
郭健 《求索》2008,(9):162-164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6.
吴江 《新东方》2006,(2):60-63
细读《西游记》可以发现,一条权利争夺的线索贯穿其间。取经这件事,是如来佛的西天系统为了向玉皇大帝的天庭系统争夺权利而精心布置的一个妙局,而孙悟空则是局中重要的一颗棋子。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先要大体勾画一下天庭和西天两个系统的基本状况。玉帝的天庭系统第一个特点是昏暴无能。玉帝是天庭权力的代表,说他昏暴,从沙和尚在天上的遭遇可推断。沙和尚当年作为卷帘大将,护驾当先,出入在侧,鞍前马后,为玉帝出力不少。但因为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要被斩首,多亏人求情,还是被贬下流沙河,足见玉帝刻薄寡恩。而且还教“七日一次,飞剑穿他的胸胁…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与蕲春郑伯成《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以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故事、宏伟的结构,开拓了小说的领域,塑造了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人物化的艺术形象。正因如此,它拥有非常广泛的读者,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深刻...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10月8日,《吴承恩·西游记》电视剧暨吴承恩纪念馆开馆启动仪式在江苏淮安隆重举行,该剧计划于2006年吴承恩诞辰50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吴承恩是我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一生经历坎坷,极富传奇色彩。该剧以他的人生遭际、坎坷命运为线索,描叙他身陷囹圄、店铺遭劫、幼儿被害、爱妻受辱、友受株连、藏书被焚等骇人听闻的事件。但他正义凛然,一方面像他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那样,敢与恶魔争高下,关键时刻又毅然参加明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一方面痴心不改,潜心写作,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创作完成了象征着中国人民坚忍不拔、乐观…  相似文献   

19.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健 《求索》2007,(1):181-182
《西游记》有大量诗文和情节是袭自佛道典籍。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判断《西游记》的主旨不是阐扬佛教。《西游记》作者对道教内丹学比较熟悉,对佛教则了解不深,极有可能是位文化程度不高的道教内丹学家,而不可能是位治学严谨的佛教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