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良知"学说充分融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无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浩 《学理论》2012,(15):121-122
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读书法是朱子在解释四书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切己体察"是《四书章句集注》所载读书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本文以《读论语孟子法》为中心,并结合《朱子语类》所论述的读书法,从切己、知道、设身处地三个层次来分析"切己体察"的具体内涵。"切己体察"就是要求学者应当从真理的向度达到对经典的理解,即是对经典表面之下的真理进行体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高晓梦 《学理论》2014,(3):53-54
"格物致知"作为"三纲八目"中的重要概念,源出于《大学》。二程训"格"为"至",程颐认为心物在格的过程中深融为一,而在程颐看来,格致不外乎"穷理"而已。朱熹和王阳明也将《大学》纳入自己的理学和心学的体系,并对格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比较三者对"格物致知"的阐述来揭示其在思想理论基础、所格之物与知的对象、格致方法、格致目的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从政者正己修身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将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注重修身对立身处世和从政的基础性作用。《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德"路径,并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的也都是通过修己来实现"安人""安百姓"等目的。孔子还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5)
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漏洞和问题,而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学》"三纲领"恰恰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一些启示和弥补。《大学》"三纲领"在古代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在当今的修身立德教育中,《大学》"三纲领"仍然能够给予人们启示,它所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将会在德育当中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作为儒学的重要篇章,《大学》的"三纲领"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张念琴 《学理论》2013,(17):28-29
"诚"作为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北宋周敦颐将"诚"植入《易传》之时,作为本体论范畴的"诚"才终于得以突显,周敦颐也因此被尊为理学鼻祖。受此影响,至朱子时代,一个精细庞大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终于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7.
唐国卿 《学理论》2014,(6):203-205
以《加强土建大类英语专业性,构建"建筑化"和"北部湾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建"土建化""情景化""任务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建立北部湾高职院校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为指导,总结了"土建化"、"北部湾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印证过程,揭示了新颖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教师话语的效果和有效的北部湾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之课堂小组活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5)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在各家注疏中共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都要教育,第二种解释是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被教育成没有区别的同类善人。第三种解释是前两种解释的融合,所以实质上有两种解释。通过与《论语》文本对比,第一种解释可以在教育学中成立,第二种解释也可以成立,但是却是在对受教育者提出向学之心要求的前提下才可以成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提出了要求,对于现代教育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6)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政观,是从政者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从政观对提高当今各级领导者的素质亦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什么而从政?——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与道家“出世”迎然不同,儒家各派皆持“入世”态度。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实现王道政治有八个要点,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六条是手段和途径,后两条即治国、平天下是目的。至于北宋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D更成为后儒的座右铭。他们密切关注民生疾苦与社稷盛衰,要求从…  相似文献   

11.
杨永胜 《学理论》2012,(29):51-52
朱子论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释氏》篇中,朱子早年虽然有学佛的经历,佛学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朱子是反佛的,其反佛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朱子认为佛教之说多是世人附会老庄之学而成的,新意甚少;二是朱子认为佛教入华以后脱离了它的本旨;三是释氏的"空"把一切都空掉了,变成了纯粹的虚无,佛言空,儒言实;四是佛教败坏了人伦纲常。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8)
以陈来先生对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理解为基础,主要讨论其对王船山理、气思想的认识,认为船山以理、气合一的立场反对朱子学理、气分离的观点,继承元明儒学对"理"进行去实体化的理解以挑战宋儒将"理"实体化的传统。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叙述陈来先生对船山理气观的解释,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陈先生对此种理气合一的性情论的分析,第三部分介绍陈先生对船山理气合一的修养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
在兼山学派中,唯有黎立武对《大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发,这对于我们了解兼山学派与《大学》思想皆有重大价值。黎立武的《大学》思想体现着"三纲领"的一贯性与"八条目"的一贯性,二者相互统一,将《大学》整体思想一贯于《周易》之"艮"。以"艮"立说是兼山学派的典型特点。黎立武通过"艮"阐述了"诚""止"二理,深发了《大学》的工夫意涵,由此开启了主体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唯物主义"开始成为阐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方案,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其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的密切关系而言,"新唯物主义"逐步拓展为能够对唯物史观进行有效说明的阐释方案。然而,"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有待说明的理论形态,不仅不能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形成充分的阐释,还可能遮蔽这一文本所包含的丰富意涵。与之相比,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参考系的解释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马克思为何在批判的、革命的意义上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在《提纲》与其后的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理论之间搭建一条更通畅的"思想之桥"。  相似文献   

15.
张瑶 《学理论》2015,(3):107-108
"以意逆志"是孟子在对《诗经》鉴赏时提出的文学鉴赏思路,"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意逆志"与"视域融合"的相似点是都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应与作者创作文本时最初的本意、情景相联系,才能完成对作品的解读。"以意逆志"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以意逆志"将解释的目标放在对作者"原义"的追求之上,而"视域融合"理论更注重读者视域与作者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沈贤元 《学理论》2013,(22):70-72,75
伯林的一个著名解释,是将卢梭的自由概念归类为积极自由。在这个归类中,伯林的一个重要依赖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迫使他自由"这一主张。但是,卢梭所谓的"迫使他自由"的语境与主要意图,与伯林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时所依赖的区分标准,并不吻合;卢梭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平等的坚持。  相似文献   

17.
张鸣 《理论参考》2009,(5):54-54
在2009年3月17《南方日报》撰文指出:所谓工作分享制,欧洲工会组织解释为:"为了提高所有希望工作的人就业机会,根据对目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6)
"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这个读书法不仅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方面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主要通过研究探讨"朱子读书法"的内涵,获得学习以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重视学习态度的灵魂作用,注重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民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理念等启示,并反思其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强音 《学理论》2010,(1):133-134
"一事不再罚"是我国行政处罚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由于理论界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仍有分歧,《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也过于简单,这直接导致了该原则在实际适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以及目前理论界的相关争议,对"一事不再罚"的内涵以及在实践中的适用进行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正>泸州市纳溪区地处长江上游,系护国战争转折之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深水实践,自2011年起,纳溪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系列活动,20多万名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以经典诵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廉洁""为民"风将经典诵读纳入机关党建工作,以"廉洁、为民"为主题,以《大学》《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为必修内容,通过读、研、听、写、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