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泛娱乐化"思潮通过各种手段寻找"乐子",将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过度娱乐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影响。针对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引导、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引导;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3)
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的缺失、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传统校园媒体的弱化、自媒体舆论场的失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自媒体的过程中出现信息能力不足、手机依赖症、泛娱乐化倾向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冲击。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自媒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应从教育、环境、阵地三个维度,构建以媒介素养教育为核心,网络文明建设、媒体阵地建设为支撑的三维机制,以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自媒体,增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8)
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呈泛娱乐化倾向。这种特征的呈现,既是因受到网络时代社会思潮形成、传播方式的影响,也是大学生自身求关注心理的需求所致。虽然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多是因感性因素所致,具有摇摆性与不确定性,但其价值观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内容、方法上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识别社会思潮的本质,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娱乐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并已超越自身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它突出表现为政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其本质是给人带来生理方面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高度依赖,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历史价值观随意化、文化价值观功利化、道德价值观失范化、人生价值观漠视化、审美价值观庸俗化等消极影响。因此,亟需遏制"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应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入手,强化学校价值观教育,塑造青少年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个性;家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塑造"价值生产"秩序;促进"多重主体"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作用并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1)
大学生作为当代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影视作品对其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影视作品的内涵进行界定,探析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历史观的混乱;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偏离正轨;庸俗作品的盛行诱发大学生泛娱乐化的倾向;影视作品导致大学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反映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导致大学生婚恋观的畸变。要规范国内影视文化市场,使其成为正能量传播的良好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邹彬 《学理论》2012,(9):209-2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我国媒介和受众最为热衷和关心的主题之一。同时由于电视行业市场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了电视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如今的电视泛娱乐化的趋势对广大青少年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6)
自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出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详细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应当通过校地联动、政企携手、完善管理、加强制度、注重引导等方式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泛娱乐主义与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以追求娱乐作为价值目的,形成了社会思潮新样态。在智能传播时代,泛娱乐主义的生成有其内在机理:从主体维度而言,泛娱乐主义产消者的出现将娱乐信息的生产与消费合二为一;从客体维度而言,数字平台的监控与规训编织娱乐“信息茧房”;从主客维度而言,注意力经济的互动更是为数字资本的积累提供了便利。泛娱乐主义思潮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助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造成符号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破坏网络空间的道德生态平衡。为有效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在社会各个领域传播所带来的危害,需加强数字平台的监管,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进自我伦理建构,自觉抵制泛娱乐主义话语渗透;实施分类立法,有序规范娱乐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9.
泛娱乐主义思潮是一种极具隐蔽性与危害性的非主流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便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批判。批判范式历经由“批判”到“引领”再到“治理”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源于: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复杂性、综合性的内在要求,解决单一批判范式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乏力的客观需要,以及构建泛娱乐主义思潮系统性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分析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范式转换的历史演进脉络与内在动力,可得出以下经验启示:重视“谱系”问题研究,深化泛娱乐主义思潮学理批判;实时监测,加强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加速泛娱乐主义思潮批判向“治理”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早已从虚拟世界照进社会现实,走入千家万户。几年来,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迅速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爆发性增长之势。很多人形象地说,一个"全民直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网络直播也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泥沙俱下难免鱼龙混杂,一片繁荣背后也有乱象丛生,泛娱乐化的现实使其陷入被污名化的尴尬。网络无限,直播有界,不可任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直播亦是如此——近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直播带货"霸屏  相似文献   

11.
王丽丽 《学理论》2013,(24):221-222
军事题材电视剧作为最富主旋律特色的类型剧,不仅弘扬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同时还注入了忧患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获得主流话语空间的同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荧屏上的一棵常青树。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已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社会心理。为了适应新形势,军事题材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开始转变,已经慢慢脱离了战争的本质,开始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乔树桐 《求知》2006,(4):6-8
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指向和特征。这些指向与特征,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景观社会理论,探讨网络言论自由与景观的联系,洞察在景观的特有逻辑和权力体系形塑下,网络言论自由逐渐工具化的本质。受到景观作用的网络言论自由产生了网民审美极端化、个人身份符号化、社会关系虚拟化和生活方式泛娱乐化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网络平台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治;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辨别能力等路径,确保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新时代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网络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谢洛静 《学理论》2012,(35):182-183
我们生活在一个狂欢的年代,泛娱乐化的年代,电视娱乐化日益严重,阅读文化正逐渐退出市场。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详细探讨了电视娱乐化现象的原因、影响,力图从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角度力挽电视娱乐化的狂澜,重建高雅文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当今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泛娱乐化、去意识形态化等现象暴露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能力建设的不足,迫切要求我们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促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27)
当前社会是一个转型的社会,社会发展变化迅速,多种文化的交汇,受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出现偏差,我们就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情况的进行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下,志愿精神匮乏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公民人文素质核心内容的志愿精神,从来未能列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培育大学生的同情心、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继而引领社会志愿精神的觉醒,应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从“方法”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是我国高校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学校向他们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让他们了解和逐步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规律和方法,将有助于大学生迅速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为将来进入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永红  邓晓 《理论导刊》2023,(11):56-61
泛娱乐主义借助智能技术将“泛”的特性不断叠加与增强,呈现出了新的样态。在资本扩张、技术赋能和心理驱动的作用下,泛娱乐主义逐渐生成发展,并在实际运行中衍生出意识形态风险,集中表现为“主体多元化”协同“去中心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传播隐蔽化”伴随“去价值化”,离散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叙事碎片化”融合“去政治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对此,应通过理论纠偏和宣传引导相协同来澄清娱乐边界,通过价值引领和内容生产相贯通来优化娱乐供给,通过技术赋能和制度约束相结合来净化娱乐生态。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公共舆情面临内在结构的调整和治理挑战的次生化变革。公共舆情内在结构变革体现在技术、文化与空间三个层面,即数字传播应用技术从一元到多元的拓展,参与式文化从追求想法表达到公众情绪联动的转向,舆论空间从传统秩序空间到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边界消融。公共舆情次生化面临着“技术—文化—空间”的结构性治理挑战,数字媒介与互联网技术增加公共次生舆情治理难度、泛娱乐化乱象销蚀公共次生舆情治理的思想根基、社会结构性紧张扰乱公共次生舆情的治理秩序。应对公共舆情次生化,要从技术、文化、空间三个维度以精准化逻辑矫治技术异化、净化文化生态、纾解社会紧张,完善公共次生舆情防范机制、强化公共次生舆情引导机制和健全公共次生舆情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