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建红 《山西政报》2010,(17):35-35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战略重点来抓,并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同时也激发出了广大农民建设家园、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巨大热情。那么,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农村信用社.其任务与使命无疑是光荣而艰巨的。  相似文献   

2.
南街之路─—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的调查张勤德在中国原来经济落后的土地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个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它的一个突出、重要而又比较困难的内容,就是如何改变农村的社会面貌,使农民尽快富裕,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农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3.
陈粒 《创造》2007,(9):82-83
采访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国际NGO,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中国在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快。据说,有几位非洲朋友第一次来中国,到上海虹桥机场下飞机一看,坚决不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中国朋友费了好大劲,才让他们明白,中国不都像上海北京那样发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在我国具有划时代意义。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小康的概念一经提出,就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决定》明确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小康生活已成为现代化中心的一个特定概念。我们可以给小康概念下这样一个定义:小康是指人民生活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从国际社会状…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11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之路,这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已进入市场与资源双重约束的新阶段。在新的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本文结合近年来襄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实践,略谈以下几点体会:一、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建设现代化农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这是当代农民的强烈愿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自90年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日渐适应市场并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已不满足于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迫切渴望在他们生生相息的土…  相似文献   

7.
政府要回答人民的是:下一个世纪我们会继续富起来吗?会富裕到什么程度?地区之间的差距怎么办?收入分配的差距会拉大吗?“共同富裕”会实现吗?腐败现象会不会更加严重?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要回答人民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下一个世纪,中国人民是否能够继续富裕和能够富裕到什么程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确定的,又不是那么确定的。说回答是确定的,是因为从改革开放20年的历史看,我国经济发展达到确定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大家都很清楚,从SO年代初,我们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后,我国经济的轨迹一直是顺利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总结近年来组织开展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城乡共建文明村等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活动,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设新文化,培育了一大批典型。他们领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受到农民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农村有这样一部分农民,他们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规则,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把企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外,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也过上了富裕生活。本文介绍的安徽阜阳市颖州区贾庄村农民刘国强,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山西政报》2010,(17):70-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又是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并且预言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长过程中,共同富裕问题迟早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在共同富裕问题已经成为中心课题之一的今天,江泽民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方针;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国有企业和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攻目标;非均衡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农民牛戈在来稿中认为,当前应当特别强调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民党员、干部的认识,统一他们的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这对于我们的农村提前奔小康和把我国农村经济尽快搞上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  相似文献   

13.
一、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说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一定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富裕”体现着人的本能需求,“共同”体现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富裕”是让人过上好日子,“共同富裕”是让人们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本质特征反映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4.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关系改革开放的大局,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  相似文献   

15.
钟枢 《中国发展》2008,8(4):82-86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已经被确定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这一基本路径的起点在于促使我国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终点则在于促使全国九亿农民富裕起来,进而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如何从这一基本路径的起点走向终点,不仅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课题,更是一个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今日广西》2007,(15):9-12
“驻村指导员”,一个新形势下行政村出现的新名词,包涵了全新的内容,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组织和选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转变干部作风,锻炼培养干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步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7年2月启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以来,全区共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29365名,组成105个工作队,进驻到14372个行政村,实观了全覆盖。 半年过去了,肩负重任的驻村指导员,在农村基层这片新天地里,会有着怎样的工作体验和感受呢?这里选取几篇《驻村日记》,请亲爱的读者与我们编者一道走近他们的真实生活,可以由点及面。了解他们正在为农村基层建设倾注心血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郁俊文 《前进》2008,(5):35-36
党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发挥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责无旁贷。而如何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支持作用,改革不合适宜的支农方式,仍然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1995年,通化县遭到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袭击:711户农民房屋被冲毁。其中绝大多数是泥草房,一些没被冲毁的泥草房也危在旦夕…此情此景,引发了该县五套班子的沉思:建国这么多年了,改革开放20几年了,农民还住着这样破烂不堪的房子,社会主义优越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究竟体现在哪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又究竟体现在哪里?于是一个全新大胆的想法产生了──消灭草房、危房,实施扶贫安居工程! 说干就干,从97年开始,他们用3年时间,投资10212万元,新建扶贫房6808户(占全县农村总户…  相似文献   

19.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解之题,一是要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二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