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农村的税费改革时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能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温总理的这个说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民众,把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国根本的政治决断力;更让人们看到了新领导人善于学习,能随时从学术界吸取治国安邦思想资料的政治家形象。 所谓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是说税费改革要防止出现历史上发生过的越改革农民负担越重的情况。“黄宗羲定律”这个概念,是我国当代史学家从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概括出来的。面对明朝无可挽救的败亡事实,黄宗羲从批判政治、官宦、军事、货币、赋税、土地、学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当代》2003,(8):57-58
黄波在2003年6月26日的《南方周末》上发文指出,著名学者秦晖先生从黄宗羲著作中概括了一条“黄宗羲定律”,提出了历代农民税赋积重难返无法根除的怪圈。闲来读书,我惊奇地发现关于“三农”问题,明清之际的另一位思想巨子王夫之也曾提出过一条“定律”,他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  相似文献   

3.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税费改革终究难逃恶性循环的境况,可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又何止于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四次政府机构精简也陷入到了这种怪圈之中,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展开的四次政府机构精简,都无一例外地重蹈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覆辙。我国1979年在编机关干部为279万人,到1989年  相似文献   

4.
《明夷待访录》为黄宗羲研究古代制度史,尤其是明代制度史的杰作。本文截取其对宦官制度批判的一个侧面作探讨。黄宗羲认为,宦官起源于“家天下”的专制制度,到明代为害最烈。原因是宦官制度在明代得到了高度的强化,形成了君主也无可奈何的擅权的客观趋势。宦官制度对社会的祸害“如毒药猛兽”,而主要的是在对人们的精神毒害上,让臣子“相趋于奴颜婢膝之途”,让“一世之人”成为“心奴”。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代统治阶级在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上所采取的税费改革措施及其最终结果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现象,即历史上每进行一次“并税”、减税改革,就会催生出一次摊派和收费的高潮,出现减而复加、再减再加乃至变本加厉的现象。由于这一现象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首先发现的,所以被称为“黄宗羲定律”。  相似文献   

6.
吴真 《共产党人》2004,(4):19-21
只有减轻了九亿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普遍摆脱贫困,中国才能走进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一些地方才不至于再出现“农民减负年年减,农民负担年年升”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7.
高俊平 《奋斗》2003,(8):55-56
温家宝同志在当选总理之后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时,坚定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中央人民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上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宋志坚 《唯实》2003,(10):93-93
我的历史知识确实极其有限而且肤浅。比如说 ,初见“黄宗羲定律”这个专用词汇 ,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以至莫名其妙地想到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其兴也勃 ,其亡也忽”之周期率上去。读了秦晖先生的文章 ,方知这“黄宗羲定律”固然也揭示了一种周期率 ,却与农村的乱摊派有关 ,秦晖先生称那种乱摊派为“杂派”。税收之外 ,又有杂派 ,而且名目繁多 ,农民不堪重负 ,于是就有尚能居安思危的人物力主改革 ,将一些杂派并入税收之中 ,不许税外收费。然而 ,一个时期之后 ,杂派又开始出现 ,而且越来越多 ,于是又有改革 ,在已经包含了某些杂派的税收中再…  相似文献   

9.
胡淼森 《廉政瞭望》2014,(21):34-34
“黄宗羲定律”表明,历代有些好的初衷.限制官员权力、为人民减负的改革,在官僚主义操控下,反倒可能加剧人民负担.难以摆脱“积累莫返之害”。官僚主义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和惯性,其中一项就是通过语义学转化,将上级改革整顿措施的要求消弭于无形。  相似文献   

10.
重温“黄宗羲定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税费负担沉重已经成为“三农”领域一个突出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与解决“三农”问题,紧紧抓住当前工业生产总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优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城乡可以一体发展的历史契机,在长期税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求真务实,形成了继续改革农村税制、减轻农民负担的新思路。当此之际,重温“黄宗羲定律”,反思中国赋役经济史,对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黄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税费改革最终都没有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这一顽症,始终徘徊在"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确保改革突破"黄宗羲定律"怪圈,首先要完善财税体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特产税,也要改变农村税费"孤军深入"的困境,形成农村税费改革与其它相关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不少官员对下讲原则和规定,对上讲人情和通融,用科层化躲避真实问题,用礼俗化寻找制度漏洞。一旦政策触及自身利益,除了虚与委蛇的怠工应付之外,明积极暗拆台,竟成为一种生存策略。"黄宗羲定律"表明,历代有些好的初衷,限制官员权力、为人民减负的改革,在官僚主义操控下,反倒可能加剧人民负担,难以摆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晚年处于既对前明亡国的感念,又欢迎清廷佑文政策这一矛盾心情之中。前者是黄宗羲一贯情感所系,后者则是他出于对中国礼乐文明制度的向往之情。二者交织,构成黄宗羲晚年思想发展脉络中一大张力,这些都体现在他当时所著诗文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三人本体工夫学说的学理解读,本文指出:王阳明“合本体工夫而一”之说,涵有两大思维向度,即“一悟本体即是工夫”和“由工夫见本体”。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承续了“由工夫见本体”的工夫路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实学精神是黄宗羲启蒙思想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明清实学是他启蒙思想的思想渊源之一.黄宗羲通过对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否定的思想.同时,在以"实学"求"实用"的精神指导下,黄宗羲对未来的理想民主社会进行了设计,成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的重要理论.在黄宗羲的思想中,实学精神与启蒙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浙东学派”最早由黄宗羲提出,其所揭示的是浙东学脉,而非一个学派著作的汇总。自黄宗羲及其弟子后学,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浙东学派”,其学术特色不仅在于史学,而是经史并重的。因此,其学派的正式名称应为“清代浙东经史学派”,而非“清代浙东史学派”。  相似文献   

18.
“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收到友人史晓风先生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后,所写复信中的一句感言。温家宝今年3月22日夜写给史晓风的这封亲笔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作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他在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学校”的地位与性质的认识,黄宗羲认为,学校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象征;学校“养士”,是国泰民安的根本;学校承担着陶冶社会风气的重任;学校负有文明传承和文化建设的使命。黄宗羲学校观的特点是:尊师重道;倡导全民教育的大教育观;重视学校教育的“教化”作用;重学生的出路;教育内容丰富。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他的民本思想产生有其历史条件。明代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及明末清初的社会影响是其实践基础。黄宗羲民本思想内容丰富,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封建帝王进行深刻批判,关注民生,提出“工商皆本”,揭示税费改革怪圈。他的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有其影响,而且超越时空,在当代依然有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