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2.
时下“有关”一词的使用频率恐怕是比较高的。诸如“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有关人员”、“有关政策”、“有关规定”、“有关精神”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顾名思义,“有关”者即有关系有关联也。其词义原本是再明白不过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天天耳闻目睹对“有关”一词的使用却常常让人不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8,(1):19-19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愿意为“同伴、同伙”)引出;一说由socius(愿意为“喜欢社交”)一词引出。关于“社会主义”一词最早的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4.
怎样对待一个人的“长”与“短”,自古以来就是用人的诀窍。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用人战术原则上,要做到“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所谓“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就是指在用人行为中,领导者应尽量发掘被使用对象的长处,扬其“长”而抑其“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效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考察使用人才的时候,看人要先看其长,后看其短;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短中见长;正视长中之短。  相似文献   

5.
对行政行为程序化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孟克 《学习论坛》2005,21(2):22-24
仅仅要求行政人员“办正确的事”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要求行政人员“正确地办事”。因为“办正确的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判断能力 ,而“正确地办事”体现的却是一个人的行为能力 ,这种行为能力就是执行程序的能力 ,按程序操作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只有构建“办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办事”这两个双重支撑平台 ,才能使行政人员正确使用行政管理权  相似文献   

6.
时下,“正能量”一词频繁闪现且语境极佳,广泛提振民心。在领导人对“正能量”的正式使用及老百姓对“正能量”的广泛热议中,使人自然想到一个非学理性问题——何为“正能量”?简单地说就是:发自主观的、有创新精神且足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动力量。  相似文献   

7.
治国之道,惟在用才。古人云:“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能治天下者,惟有得人”、“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事以人成,国以才兴。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我国新世纪的新型用才战略。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9,(5):30-30
关于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两个概念,但它们在本质和范围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完法第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似文献   

9.
李玲  黄因贵  陈克宏 《探索》2002,(5):120-121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多次使用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并用十分精练的语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一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学说,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把握这一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心之官则思     
林霏 《前线》1961,(21)
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的是一个人要善于使用自己的思想器官,多想出智慧。本来,人的头脑就是一部特殊的“机器”,它的作用是专门用来思想的;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正确地道出了思想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有些人还在追求名牌轿车、山珍海味带来的虚荣和奢华时,“乐活族”们不得不感叹那些人落伍了。因为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吃绿色有机食品、穿棉麻天然织物、使用二手货品才是当前新的流行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乐活”——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并把生态与身心健康放在名利之上。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则被称为“乐活族”。  相似文献   

12.
曾那迦 《廉政瞭望》2023,(24):36-37
干部任前公示并不新鲜,但现在很多公示中出现了“拟进一步使用”的提法,令外界产生兴趣。近期多地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中都有“拟进一步使用”的领导干部,比如,福建三明市委组织部12月5日发布的关于王克延等同志任前公示的公告,所涉及的16名干部中,有3人“拟进一步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2):27-27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1年“小金库”治理工作在巩固前两年治理成果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源头治理的制度办法,进一步扩大了治理成效。截至2011年11月底,新发现“小金库”8202个,涉及金额28.46亿元,因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受到行政处罚2426人,组织处理4043人,党纪政纪处分305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02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使用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大致形成于文艺界整风运动中。1964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以《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为题发表社论。不久,中央又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负责文艺界整风事宜,“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概念开始使用。这一时期的中央文革五人小组组长为彭真、副组长为陆定一,成员有康生、周扬和吴冷西。1966年2月3日,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学术批判问题,并整理出《汇报提纲》(《二月提纲》)。2月12日,中央…  相似文献   

15.
李鹏飞 《党课》2009,(9):124-125
“借调”,顾名思义,就是:你还是原单位的人,你的行政工资关系还在原单位。上级机关先把你借来使用,有了机会再正式把你调过来。“借调”现象由来已久,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五方面原因:一是机关人员流出后得不到及时补充,人手不够用;二是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三是机关中人手虽然不少,但是胜任业务工作的人却较少;四是上级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敬业精神不足,向下级单位“借人”使用,就可以把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五是“借调”人员比较“听话”,能力强,并且无需为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操心。  相似文献   

16.
皖南事变暴露出来中共党内在党性方面存在着问题,加快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出台。事实上,在皖南事变之前,“党性”概念已在中共党内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就目前材料所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党性”的论述,使中国共产党人有条件接触到这一概念,而1928年9月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江浙同乡会事件”的处理意见,则直接使用了“党性”一词。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无论是张闻天的报告,还是大会的决议,都使用了“党性”一词,在“党性”概念的传播和运用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后,更多的中共领导人在思考党的建设问题时经常使用“党性”一词,并将“党性”概念运用到加强党的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05,(9):19-19
湖北省十堰市人事局李名志撰文提出,使用人才关键在用当其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忽视人才“保值期”而导致“积压”人才、浪费人才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在一些地方,人才使用习惯于搞“平衡”、论资历、排辈分、讲台阶、看文凭,从人才发现到人才启用,要经过无数道“门槛”,以至于把人才的棱角磨光、雄心磨掉、创造力磨没,最后,黑发熬成了白发,“千里马”蜕变为“老病牛”。事实上,人的才能并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抛物线过程:才能萌发——才能发展——才能鼎盛——才能薄暮。一个人,即使很有才能,但如果长期闲置不用,其知识就会“过时”,能力就会“氧化”,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就会下降。把握人才使用时机,首先要采取一些确保人才能上得来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喜好社交的、同伙的、集体的”.早在18世纪末,就有人使用“社会主义”一词.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写的《驳社会主义》一文,把社会主义看成上帝安排和自然界继承下来的一种传统的社会制度。1822年,罗伯特·欧文的一位通信者爱德华·科珀,第一次用英文写出“社会主义”这个词,1827年11月,罗伯特·欧文的信徒主办的《合作杂志》上,第一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主义者”,指主张财产公有制的人。1832年,法国的乔西叶尔在圣西门主办的《地球》期刊上,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有组织的联系。1834年,  相似文献   

19.
陈智祥 《求实》2004,(4):22-23
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提升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因素。所以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党政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拔使用党政人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在党政人才的选拔使用过程中 ,既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办事 ,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宽眼界“不拘一格选人才” ,积极建构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要选拔群众认可、德才兼备的党政人才 ,必须严把“识人关”、“选人关”、“荐人关”、“用人关”。  相似文献   

20.
"找找人"     
李根龙 《唯实》2004,(11):96
“找找人”是时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 ,许多人无论碰到什么问题 ,遇到什么麻烦 ,或要办件什么要紧点儿的事情 ,也无论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有理的还是无理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 ,都需要去“找找人”。在自己方面 ,遇有难事总会首先想到要去“找找人” ,和别人商量 ,得到的最后忠告往往也是“找找人”。需要去“找找人”的事不计其数、五花八门 ,颇难一言以蔽之。为自己为自家的事要找人 ,为公家为集体一样需要“找找人” :企业考评要找人 ,想升级要找人 ,评先进文明要找人 ,买集控商品要找人 ,厂房搬迁要找人 ,输了官司要找人 ,赢了也要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