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以就地转移为主刘永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就地转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引发了"民工潮"、"城市病"等诸多问题,因此,主张短期内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做法不切实际.从当前我国就业环境来看,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更为迫切和必要.各地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已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县城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四五”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县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另一方面要提高县城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和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4.
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促进湖南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常青 《湖湘论坛》2006,19(1):36-38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优化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从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省以立足农业农村、就地就近转移为主要途径,以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措施,狠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取得显著成效。据调查,截止1998年底,全省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万人,相当于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其中,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300万人,稳定转入多种经营的300万人,新增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转向其他就业领域的约200万人。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三多三少”:在农业内部就业的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少;在农村内部就业的…  相似文献   

6.
<正>楚政办通[2010]1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楚雄开发区管委会:为继续做好我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充实完善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和积极拓展我州农业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等多形式就业渠道,全面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劳  相似文献   

7.
田晓丽  尹航 《人民论坛》2010,(8):178-179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对后危机时期复杂经济环境,河北省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应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充分挖掘农村和农业内部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8.
朱升  杨柱 《创造》1999,(10)
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伴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即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自八十年代始,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相当数量的农民通过“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和“离土又离乡”(异地转移)两种主要模式转移到了第二或第三产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农业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以往已呈明显下降趋势。它表明,较以往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大了。…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创办企业,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以农村为起点、以农民为基点、以农业为结点,实现就地农业变工业、当地农村变城市、当地农民变市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认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一、必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我们常常讲精兵简政干部要分流,企业提高效益必须减员,实际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民的分流问题。“人往哪里去?”我们认为当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有四:第一,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地就近消化一部分剩分劳力。特别是发展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直接服务的二三产业,例如装卸、转运、加工、制箱、运输、包装、销售等各方面的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垦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如何促进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是我国农垦经济在新世纪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针对农垦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总体的就业环境,应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调整农垦经济结构,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加强再就业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着手促进农垦职工再就业。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为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省委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组织引导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各级妇联坚持用宣传引导观念转变,用服务搭建转移平台,用品牌打造输出强势,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用维权促进公正公平,着力培养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两支队伍,搞好岗前培训、职业介绍和权益维护三项服务,畅通就地转移、就近转移、跨省跨地区转移和跨国转移四条渠道。根据妇女需求,强化转移前、转移中、转移后各项服务,为农村…  相似文献   

13.
翟峰 《中国人大》2010,(10):43-43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并提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是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我认为,这不仅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统筹城乡劳务开发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政策》2000,(10)
农村小城镇主要有原有建制乡镇发展型和新兴小城镇两种类型。 原有建制乡镇发展型就是依托原有乡镇建制,就地兴办乡镇工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商业、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使小城镇扩张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5.
长汀是农业大县,全县人口近50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2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每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7000多人,高峰期全县的下岗失业人员达8000多人。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长汀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一户一就业"工作,向外组织劳务输出.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目前,全县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户均1.5人,按人均  相似文献   

16.
赵磊 《群众》2021,(4):37-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江苏城镇化率达72%,城镇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国务院发布《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将长江经济带上的9省2市协调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农业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顺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功能。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农业转移人口概况,同时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构思和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非常感谢有机会前来参加会议,我主要围绕"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与就地城镇化"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第一,关于就地城镇化,首先要明确城市化的概念。所谓城市化无非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怎么转变有两个路径:一个是农村人跑到城市里;另一个是农村地区当地的居民变成城市人口了,这是就地城市化,即经济比较发达、有一定人口密度、能留得住人口,可纳入上一级城市圈以实现与该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就地城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保障》2014,(11):F0003-F0003
正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3+2"(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实际,长汀县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闯出了一条山区县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劳动者得实惠。据2013年人力资源普查显示,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5.98万人,其中就近就地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管理粗放、化肥农药滥用、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等任意丢弃、秸秆等杂物随地焚烧,村民也基本是自由散居模式,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就地排放,加上一些工业企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饮用水、大气和土壤不同程度被污染,村镇居住环境"脏、乱、差",长期滞后的农村环保工作让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