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敏 《中国发展》2011,14(4):70-74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区域政策涮整而不断演进的。从建国后的平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再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以及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大体分为五个阶段。该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以及相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以期丰富和完善未来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积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湖北省在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危机等问题,这对湖北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要从全省经济布局的总体要求出发,突出城市产业特色,以专业化集聚为原则,进一步促进外资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向产业优势区域集聚,推进区域适度差异化发展,避免盲目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大连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问题.要从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际联系等方面了促进大连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内外部因素变化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挑战。新形势下,应顺应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等方面着手,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交融。就东西部地区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仍然很大,而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制约了西部的发展。因此,要加强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在西部文化中注入更多现代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子,实现观念转变,更加突出经济理性观念,强化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增强创新精神,注重开发人才资本的理念,从而创新与提升西部文化,继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党的三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从毛泽东的平衡发展战略、邓小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到江泽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形成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各有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但是省内区域之间存在很大不平衡,以经济发展梯度和地理空间位置划分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差距明显。一直以来,三大区域以列队追赶模式发展,目前的结果是区域之间的绝对差距在增大。根据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判断,这种发展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改变思维模式和创新发展思路。省委提出的“1+3”区域功能布局,是新时期江苏区域发展更高要求的总体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外,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机制来驱动。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重配及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创新日益成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经过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速度及质量虽稳健上升,但也暴露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创新方式不持续及支撑体系不配套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倡导自主创新和培育支撑体系的方式,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以发挥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伟 《台声》2005,(12):50-51
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尚不够平衡的问题。无论是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是相对欠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干部和企业家们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放开眼界,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区域  相似文献   

10.
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平衡发展既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标志,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观",实行经济、干部、人才、教育、科技全方位对口支援,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区域政策。本文试图考察各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做法及其局限性,分析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及其可能走向,研究探索适应正处于国际社会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的区域平衡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徐泰玲 《群众》2010,(6):23-24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这影响了江苏总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实际来看,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资源状况、文化背景、经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精髓是,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发达地区带动和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即区域经济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能力的高低,直接牵涉到国家综合实力,也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进行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升级,更新观念,打破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的不平衡,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学玲 《前沿》2011,(23):171-173
内蒙古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尤为迫切。本文从区域统筹的方向及路径,区域统筹的功能定位,区域统筹的机制保障,区域统筹的抓手及着力点四个方面作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15.
梁杰 《岭南学刊》2007,(4):87-89
区域差距与外经贸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实现广东外经贸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必须首先正视外经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外经贸发展的策略选择,应该是寻求科学解决外经贸总体发展问题、外经贸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最优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自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但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未来需要围绕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安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但区域发展差异大,尤其是皖北地区,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安徽小额贷款公司在皖北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利益创造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分配不平衡,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实现与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强关联.为此要确立资源要素市场化定价基础性作用,通过区域产业融合实现区域经济利益融合,同时要建立起兼顾利益创造和实现的区域经济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区域城乡集合体”是我国城市圈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育中,由于区域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若干城市圈呈现为一种以不发达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包围特大中心城市的特殊格局。文章着重对重庆组团城市、武汉城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区域城乡集合体”现象作一些剖析。  相似文献   

20.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经济增长上表现为二者的"协同效应".正确地进行区域物流的规划与管理,特别是考虑到未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为实例,运用计量经济学中边际与弹性理论,测度区域经济物流弹性,分析了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