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陈涛  梁哲浩 《求索》2022,(1):172-183
由于发生在社交媒体的"政府—民众"对话往往是公开可见的,因此民众可以在不亲身参与"政民互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围观"间接地获得与政府沟通的相关经验。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考察民众直接参与"政民互动"的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潜在意义。因此,可以构建一个中层理论模型,并通过分组对比实验证明,政府回应行为的质量会影响"围观"在线政民互动的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而"围观"民众感知的政府回应性则中介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公开的政民互动中,政府的回应行为模式对"围观"民众的"溢出式"影响及其过程机制,为推动电子政务运营质量提升、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唐逢九 《电子政务》2011,(11):47-54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和网络危机信息的急剧增多,面对灾情,公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收集相关信息作为危机应对的依据,同时,通过在网络发布和交流危机信息来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本文引入可信度作为中介变量,在研究公众对网络危机信息可信度的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危机信息对公众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并构建了一个影响分析模型,以期对政府危机管理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北京市网络政治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多元化网络社会思潮冲击、网络政治谣言高发、虚拟社会管理复杂化等问题;提出了对开创首都网络政治传播工作新局面的若干思考与措施:不断更新网络政治传播理念,优化传播策略;加大首都官方网站和政务微博在引领主流舆论中的先导作用,积极拓展微信政务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网络政治人";积极开展网络公共外交,提升世界城市形象;在"北京精神"的网络传播中引导网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社会的勃兴与公民社会的崛起,民间“草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责任感不断涌现于公共话语领域,加剧了与政府之间的话语权竞争,引发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公共信任与社会软权力,政府公信力的本质并没有完全嵌入公权力的运作之中。在畸形裂变的权力观、紧张错位的政民关系、信息不对称视域下传媒的鼓噪与误导等多重因素浸染下,政府公信力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之中。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视域下,要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必须重塑健康的权力观、建构友善互信的政民关系、主动信息公开,以期实现政府公信力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6.
公共事件的网络传播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涉众涉政事件往往通过网络传播在社会公众中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本文从九个方面对网络传播效应进行分析,一方面便于我们根据事态的征兆与进展及时判断事件可能演化的方向,更好地改进政府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善识、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密切政民关系,抓住有利机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李兵 《传承》2012,(16):26-27
如今,网络已成为聚集民意、问计于民的崭新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政府在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从正面引导公共事件的发展。以柳州规范化管理电动车为例,对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政府决策的相应调整等方面作出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8.
赵霞 《前沿》2013,(13):32-33
当前,网络舆情在反映民意、提升政府决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采用SWOT分析方法得出了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所面临的内、外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吴亮 《电子政务》2013,(3):54-60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方式,正在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力、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网络民主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分析了网络民主的特点;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参与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网络民主和政治协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在政治治理上应采用网络民主和中国特色的政协制度结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载体,为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创设了新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改变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生态环境,也转变着全能统制型政府治理社会的范式,提供了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技术力量。政府积极应对网络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探求网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内在规律及其实践路径,转变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完善管理机制,统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综合治理,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首先界定了电子政府和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当前上海政府公共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之处:政务信息质量缺乏明确的评价与管理制度;公共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缺少质量监督和控制;采用网络办公后政府业务流程整合进展不大;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缺乏合理的治理机制。提出了完善上海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建议:加强政务信息质量管理;完善公共网络技术设施质量控制;强化网络办公后的流程重组;建立公共网络管理的治理机制;加强政府公共网络管理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优势;从公众、社会角度和政府层面两方面分析了网络政治中公民参与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应对、改善和解决公民参与网络弊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刘宏森 《传承》2011,(15):30-31,63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4.
政务微博危机管理:作用、挑战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博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相互沟通的方式已大不相同,政府所面对的信息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政府通过微博平台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政民互动,为危机管理带来了全新机遇。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析了目前中国政务微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作用、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邓君韬  牛忠江 《人民论坛》2012,(20):128-129
在我国,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与交锋的主阵地。各级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公共舆论危机的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危机应对策略、完善网络舆情研判与预警机制、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及法制体系等方面入手,改善舆论引导方式,重拾话语主导权并增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崛起的态势;以起始于2011年的中东北非青年街头抗议引发的政治骚乱和2012年12月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行为而引发的中国青年"保钓"运动为例,对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目的和后果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青年网络政治运动和应对处置机制的经验教训,并就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促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逯萍 《人民论坛》2010,(8):58-59
当前,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普遍。对此,一方面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提高政府驾驭网络政治空间和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经验,将网络论政等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与现实政治生活有机连接,全面提升政府的公共管制之道。  相似文献   

18.
王建云 《今日浙江》2013,(20):36-37
宁海县宣传部门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平台,提高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善治的新路径。建立“百姓事马上办”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推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网络的“政民互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视野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强调公民之间非正式的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些参与中的规范,包括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互惠、社会关系、合作网络、公共精神等。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以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为基础的,而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则是以社会资本充分发展为前提的,如果社会资本存量不足,政民良好合作就无从谈起,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也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本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着内在关系,加强社会资本的积累,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与公共政策执行的互动关系,可以解决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钟冬生 《前沿》2011,(2):32-37
电子政务引发了全球性的公共管理变革,提供了透明政府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得政府管理系统内部无墙化、公共服务无墙化、民间和政府互动沟通无墙化成为可能。运用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的透明政府主要困惑在于官本位意识、公民知情权意识缺乏、公民参与渠道缺乏和滥用保密条款;可以采取的应对路径是:整合官方门户网站,消除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完善政府信息保密,限制任意的政府信息不公开自由裁量权,官民互动制度化,完善公民网络参与渠道,建立网络信息公开官员问责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