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我一生中 ,拥有众多的朋友 ,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而且 ,不少还是可以推心置腹的至交 ,伊思雷尔·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就是其中十分杰出的一位 ,我们都喜欢昵称他为“艾培” (Eppy)。外表上 ,他是个十足的大鼻子洋人 ,但在感情上却是个朴素的中国人 ,而且已经早在 195 7年就主动入了中国籍。听过他分析评论中国问题的人 ,不能不承认其深度为一般中国人所不及。高层面外国人访华 ,都以能与他见一面为极大荣幸。今年 4月 2 0日进入 90高龄的爱泼斯坦 ,实际上是以他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一生 ,他的众多著作已成为中国历史宝库中的特…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爱泼斯坦一直是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是从抗日战争之初就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外国人之一,也是今日中国杂志社的传奇人物。因为他的平易近人,老同事都亲切地叫他“艾培”,年轻一辈则称他为“爱老”。在爱老去世的前三天,他的病情牵动着杂志社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心。去过医院的人都被拉到大家中间,尽可能详细地叙述他所能听见看见的一切。“去世前几天,他还兴致勃勃地和我谈了一下午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一直守候在爱老病床前的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宫喜祥说,“他的思维很活跃,聊天的话题很广,他谈到这几年西藏的巨变,还谈到国亲两党的大陆之行。他说如果这次能健康地从医院走出去,他最大的心愿是去西藏和台湾看一看。在最后的几天,他一直对生活满怀激情、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3.
爱泼斯坦八十华诞京钟1995年新年前夕,今日中国杂志社负责人代表全社同仁看望爱泼斯坦夫妇,祝他们新年快乐。今年4月20日是本刊名誉总编爱泼斯坦80大寿,全社同仁及许多朋友谨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爱泼斯坦来华支持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童年就...  相似文献   

4.
1987年的一天,一个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在北京建国门大街上独自行走着。尽管那时的中国已经向世界敞开大门,而北京又是外国使馆聚集的地方,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马路上看见一个外国人还是挺新鲜的事儿。有两个年轻人走上前用英语向他问好。“你好,我是威廉”,他回答道,一口浓重的英国腔。  相似文献   

5.
爱泼斯坦老人辞世前的绝笔之文,也许是应我之特别请求,为我的一本名曰《江南问水》的集子所作的跋:《和平的祝福》。记得那是2004年8月1日,他还在北戴河休养,竟不嫌弃我的打扰,为我的一本集子作跋;这里我还要说,尽管他是按照序写给我的,而我事先就说好用于书后的跋,是跋而不是序,他知道了以后,实在是不在乎这一点,还很快同意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的《中国红十字报》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6.
我初识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是在1953年调到《人民中国》 (People's China)工作之后。那时,他 主要的工作在《中国建设》(China Re- constructs)(现名《今日中国》,《人民 中国》请他兼任改稿专家。1963年我调 到《中国建设》,同爱老的接触多了起来。 80年代以后,我翻译他的《宋庆龄-- 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突破封锁访延 安》,《见证中国》和其他许多作品,又 得到他对我的研究工作的指导、鼓励和 支持,随着交往的日益频繁,加深了对 他的了解,敬爱之情也随之加深。 他平易近人,单位同事和热悉他 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艾培"(Eppie或 Eppy,是英文Epstein的昵称),大概到 他八十岁以后,为了表示尊重才改称"爱  相似文献   

7.
我现在在报刊上说:让大家都来学讲普通话,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二十五年前,我曾在黑龙江省组织过教师普通话轮训班。多年来,祖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普通话运动。近年,香港由於‘九七问题’的影响,学讲普通话的人愈来愈多了。中英关系密切,随着英女皇访问中国之後,从中国来英国访问的各种代表团和文化学术交流的留学生也日益增加。为了互相沟通,英国侨胞也深感急需学讲普通话。记得,我在香港基督教信义会当秘书的时候,常常陪同一些外国牧师去讲道。他们用普通话对中国人讲道,要我用广东话翻译。外国人能讲流利的普通话,而中国人听不懂自己的语言,真不像话。不能忘记一九六八年,我在英国剑桥市创立了‘普通话中心’,教一些外国学生学汉语(普通话)。有一位从美国来讲学的教授(他也是‘普通话中心’的学员之一),给我讲了一件事:有一位在香港长大受教育的大学生留学美国,後来荣获博士学位,是个专家,被中国请去讲学,可不会说普通话,讲广东话人家  相似文献   

8.
在爱泼斯坦毕生从事传播中国的记者生涯中,对西藏有着不解的情结。从5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间,他四次踏访雪域高原。直至90高龄,他仍怀有一个梦想——“尽管年事已高,我仍然希望坐火车去西藏一趟,这是我长期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邓一凡 《友声》2014,(4):34-34
<正>"中国人非常友好,我对双方的合作非常有信心,在济南的工作和生活都很舒心,我的家人也很愿意来这里居住生活,我已经把自己当作是持有外国护照的中国人了。"来自奥地利的山东济南华芯半导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濮必得博士,用十分流利的中文说出的这番话,表达了很多在济南外国人的心声。已经在济南生活3年的濮必得曾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工作过,当谈到他对中国的印象时,他表示,中国的文化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瞩目点。对如何促进外国人认识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这固然是好事。但从我的经验看,还有更有效的办法,即通过影响外国人,再由外国人去影响他们的国人。我建议邀请一些与中国友好的国家组团来华参观访问,代表团可由在它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组成,让他们真实体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回国后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准确、真实地报道中国——在某些问题上,外国人说一句话比我们自己说一百句更管用。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0日是国际著名记者 爱泼斯坦九十年寿辰,本刊刊发四篇祝 贺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以此为这样一 位老人祝寿呢?因为他在功有功于中国人 民。 1933年,爱泼斯坦与美国记者 斯诺结识并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苦 难与抗争中,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 国革命的道路。1937年中国全民族 抗战爆发后,他作为美国驻华战地记 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 上,追踪战局,奔走前线,采访过著 名的台儿庄战役、常德会战等。1938 年秋,在广州与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相逢,应邀参加她在香港创建的 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国际宣传,争取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1944年,他作为美国记者,突破封 锁访问延安,采访了中国领导人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以及及许 多军民,写下一批新闻通讯,向西方 社会传播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 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1945年,爱泼斯坦夫妇到美国 后,不顾反动势力的压迫,积极参加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促进美中两 国人民支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 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筹办对外刊 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 国》),以中国为家,长期致力于新中 国的对外传播中业。从30年代至今 出版了 《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 革命》  相似文献   

12.
刘少才 《中国保安》2005,(22):18-19
航海多年,借工作之便,我到过不少国家,领略过不少各国的风情习俗,也体会到国人正拼命学外语的同时,外国人也在拼命学习华语,或者说有不少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或多或少都会来两句华语。我们远洋船向西行的第一站就是新加坡,新加坡76%是华人,素有“华人世界”之称,凡是华人都会讲华语普通话。我1977年第一次去新加坡,正赶上当地几个商家为了拉中国海员去购物闹矛盾。刚一下交通艇,就看到一个胖胖的中年人在接客,二副告诉我,他是“泰昌布庄”的老板。那泰昌老板说:“还愣着干什么,我的小老乡,还不快上车?”就像自来熟一样。我一听倒真的一愣…  相似文献   

13.
周睿睿 《小康》2007,(9):110-110
为自己争取一个"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国市长的目标之一。慕尼黑市是德国这方面的先锋模范。如果问一个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国人是不是德国人,他会回答:"不,我还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国籍。",但如果问"您是慕尼黑人吗?",则多数外国人会肯定地说"是"。  相似文献   

14.
羿操弓     
<正>羿,神话人物,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弓箭的出现肯定要比他早,但他用弓箭射下过天空的太阳,封他为中国第一射手,不为过誉。在史书上,有两个羿,一个是尧(舜)时的羿,近乎神;一个是夏(商)时的羿,近乎人。他俩由于生平相类,由于遭遇相似,而皆以善射名世,于是,后世人遂混为一谈。人类远古的历史,总是伴同很多似是而非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永远的小平     
晋思 《创造》2004,(8):4-6
今天被珍藏的粮票、布票等等,往往易勾起人们一段难忘的往事,那是人们的心灵之痛,说起它,就易勾起过去那永远吃不饱的感觉。记得那时留在记忆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人奉命出国,在机场候机时,因看错价格而向售货员提出要购买一条香烟,而此烟价格极贵,此君话一出口,立时围上许多外国人,他们不相信这个中国人能买得起这么贵的香烟。明白过来的中国人矛盾了,是要国格还是退货,面对外国人,中国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公款,买下这条烟。外国人惊叹了,中国人真了不起!中国人为了国格而毅然拿出公款的行为受到领导的表扬,也受到人们的推崇。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当时说起来都由衷地赞叹,他真为中国人争气。因为在那时,我们只知道外国人跨进中国,总是被中国惊呆了,自带的黑面包只能躲在被窝里悄悄吃。而中国人也讲究个不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这就是保持了中国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程中原 《传承》2008,(7):4-7
虽然他坐的位置并不显眼,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显得有点孤单,但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感觉到他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分量。  相似文献   

17.
漫话漫画     
今年三月间,我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在新闻出版界小组的座谈会上,常委爱泼斯坦(中国籍波兰人)的发言谈到,于今有关新闻性的漫画,甚少见报,例如报上揭露的严重违法乱纪者,以及近年来的腐败现象,甚少和新闻同时见报。此外,对改革开放有所贡献、令人鼓舞的事迹也较少配有歌颂漫画见报。他发言后忽然当众向我道歉。这是由于我俩从全国政协六届会议开始,便同在一起开会,他早知我是《光明日报》社的漫画编辑兼作者,因此唯恐我不乐也。其实他的发言与我是同样观点。现在我将三十年代初期,有关漫画名称的笔记整理抄录于下:当前《现代汉语词典》简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今年4月份在武汉举行“祝贺爱泼斯坦85寿辰学术座谈会”。原湖北省副省长、省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夫全等20余位领导、专家到会祝贺并发言。会议执行主席朱梅林教授首先宣读了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从北京发来的贺电,出版社社长张继林致开幕辞,湖北省国际友人研究会长尹均生教授介绍爱泼斯坦同志的生平及光辉业绩。他指出:爱泼斯坦1930年开始在华从事新闻工作,70年来为我国的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写了大量对外报道。他一贯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他还参加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  相似文献   

19.
爱泼斯坦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几天来,我又一次认真翻阅了由爱老赠送的他亲笔签名的《见证中国》一书。书中详细记述了他传奇的一生,一些章节和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爱老的音容笑貌言犹在耳,历历在目。我深深地陷入了对爱老的深切缅怀之中。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 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自称是小半个上海人的裘华徕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长到8岁时才移居武汉,1980年才第一次离开中国,但他以前并不知道浦东这么个地方,是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吸引他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如今,他领导下的FESTO(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FESTO海外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