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宝禅 《各界》2013,(10):36-39
《全宋词》排在第一首的就是王禹偶的《点绛唇》,这首词是第一首宋词小令,也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  相似文献   

2.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宝石,北宋词更是其中一缕炫目的光辉。在创作题材上,北宋大量词作都与青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宋代青楼,分析青楼词作,探求北宋词人与青楼的关系,掌握其内在影响,必然有助于加强对北宋词作的理解和文人内心世界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柳永与周邦彦是宋词史上两位很有特色的文学大家。通过对二人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和探究可知,在词体形式上,二人虽均做出了不懈的开拓与努力,但柳词具有开创性比较大,而周词则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在语言艺术上,柳词兼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而周词则侧重词体的雅化;在艺术手法上,柳词多具有赋体的艺术特色,周词则承继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和拓展。总之,柳永与周邦彦均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宋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建光 《理论导刊》2012,(4):100-102
《草堂诗余》作为宋代的一部词选本,在明代传播极盛,这对宋词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明代词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草堂诗余》传播之盛与明代的社会风气、明人的词学观念等密不可分,前人论词者把明代词坛的衰落归罪于《草堂诗余》,是有失偏颇的,对此应辩证地认识。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部形象地展示唐诗风骨宋词气韵的大型古典电视艺术片《唐风宋韵》,已由天津电视台、天津歌舞剧院和云南玉溪卷烟厂联合摄制完成并搬上荧幕。 这个被称为“巨大的文化工程”,是从中国古代卷帙浩繁的唐诗宋词中,精选出脸炙人口的、有代表性唐诗44首,宋词18首,配以歌舞、朗诵、音乐、中英文对照字幕,衬上祖国名山大川实景和舞台布景,形象而深切地表现出唐诗风骨、宋词气韵的境界。据有关方面介绍,这样的电视片在中国还是第一部。  相似文献   

7.
李玉珍 《民主》2006,(11):17-19
一结识作家冯振翼是从他的一首词开始的:“一路绿波翻,七月蓝天飞燕穿。车内笑语撒沃野,诚然。忆念精英话当年。水阔更天宽,游兴酣浓老幼欢。情满净月山共水,欣然。大业担肩看众贤。”这是他1993年7月加入吉林省民进,第一次参加民进省直工委组织的游园活动中写的一首《南乡子·游净月》词,不久在《吉林民进》和《城市晚报》上发表。这首词写得行云流水,神采飞扬。我更欣赏的是末了一句“大业担肩看众贤”,如果说写词也有“词眼”,那么,这句“大业担肩”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事实上,作为作家、诗人的冯振翼正是如此。冯振翼,1942年生于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0)
蔡松年所处时代混乱,在年少时滞留金国,之后位极人臣,词学造诣颇深,与吴激并称"吴蔡体",对金源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他一生仕途通达,但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沦落之悲苦也未能减少,他一直纠结于这种矛盾感慨。通过对《满江红·翠扫山光》这首词的赏析,感受其清劲沉郁的词风,上承东坡,下启稼轩,并揭示其"不仕——出仕"心态的转变,深发蔡松年矛盾复杂而无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淡之美     
淡 ,是一种至美的境界。苏东坡写西湖 ,曾经有一句“淡装浓抹总相宜” ,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 ,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 ,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 ,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 ,未必多么感到兴趣的。识得西湖的人 ,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 ,在那细雨、碧水、微风 ,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 ,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 ,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 ,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 ,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 ,…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是中国的美学翻译理论丰碑,更是指导中国诗词译出国界的奠基石。从英译《诗经》到《楚辞》到《英译唐诗三百首》到《英译宋词》《元曲》;再到英译《毛泽东选集》,每一本译作都无不反映着许先生一直所倡导的"美"(音美,形美,意美)、化(深化,浅化,美化)和"之"(知之,好之,乐之),每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在老先生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年轻一代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后,担任过北京、昆明军区空军领导职务,以南京军区炮兵顾问离休的老红军陈靖,在北京写过一首词:<蝶恋花·李淑一老人泪痕录>,词中直呼:"伤心最是留芳岭!"揭示柳直荀(1898~1932)被诬杀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2.
苗连贵 《侨园》2015,(4):79
东湖在武昌城东,故名。东湖大,汪洋恣肆一大片,水天一色。东湖有山,左拥珞珈,右揽磨山,山山水水情相依。湖心有岛,小巧、碧绿,凸起于湖面,宛如一颗青螺,湖光山色的点睛之笔。东湖的美,美在自然风韵,少人工雕琢,也不在历史风物上着墨。东湖的景区有"听涛"、"落雁",光听这名称就可想见其辽阔、野趣、静谧之美。人们爱将东湖与西湖对比。南宋文人袁说友在《游武昌东湖》里说:"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东湖至少在南宋已令人瞩目,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东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社会历史的再现。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神话、史诗和戏剧的评价,到19世纪斯达尔夫人和丹纳将文学放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情景之中研究,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尼采、弗洛伊德用一种"宏观"、"共时"、"结构性"的构建冲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表征。回首社会历史批评走过的三千年历程,它源远流长又辐射今日,它曲曲折折却又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为官者都想留下政绩, 但究竟留什么样的政绩,却 是大不相同的。在杭州的西湖,有一条苏堤,那是苏东坡52岁担任杭州太守时留下的政绩。据史书记载,当时西湖淤泥很深,淤泥中长满杂草。苏东坡动员民众铲杂草,挖污泥,既疏浚西湖,又筑成长堤,使之横跨湖面,绵延数里,夹道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时空范畴和意象组合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蕴涵着不同的韵致,而每一具体的意象几乎都具有各自的构成与渊源,形成缤纷多彩的意象世界。鸟作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在宋人的词中,成为宋词的一大特色。鸟既带有自然物的特征,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鸟意象,尤其是鸳鸯双鸟抒发了相思爱慕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治理     
《团结》2011,(6):29-29
治理作为政治学概念最早使用.是在1989年世界银行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使用的“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之后“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喆 《党政论坛》2011,(18):54-54
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早已家喻户晓,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词之一。几十年来,《清平乐·六盘山》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并把这首词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指挥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的。其实,《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最初形式,并不是现在人们诵读的样式,而是以自由体歌谣一一《长征谣》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文学在激发大众斗争的意识、反对文化统治、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作为"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的田汉,在抗日战争激涌的年代,关注现实、反映社会,其塑造的日本兵形象在当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声音。田汉对日本兵形象的塑造对于当前在文艺作品中准确塑造日本兵形象,理性对待中日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深入认识抗日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扑克"一词来源于英文,扑克牌在英文中叫Playing Cards,用它玩的游戏叫Poker。扑克牌最初是在什么地方、由谁发明的,现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纸牌最早出现在中国。在我国盛唐时期,已出现纸牌游戏在民间流传,当时称为"叶子戏"。据考证,发明"叶子戏"的  相似文献   

20.
晏建怀 《侨园》2013,(10):49-49
<正>"苏门四学士"中最著名当数黄庭坚和秦少游,黄庭坚以诗见长,而秦少游则以词著称。秦少游生于江苏高邮,父亲秦元化师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媛,习经多年,家学深厚。不过,秦少游没学其父亲,在儒学典籍中埋头苦读,皓首穷经。他喜欢诗,更喜欢词,晏珠、欧阳修、苏东坡,都是他的偶像。这些偶像中,秦少游最崇拜苏东坡,他曾在诗中表露心迹:"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东坡曾任徐州知州)为结交苏东坡,他煞费苦心。熙宁七年(1074年),25岁的秦少游得知苏东坡将经过扬州,并游览大明寺,特地从高邮赶到扬州,模仿苏东坡的诗风和笔迹,在大明寺寺壁上题了一首诗,并署名苏轼。这一招很灵验,游览时,"东坡果不能辨,大惊!"后来,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