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建怀 《各界》2013,(3):71-72
“苏门四学士”中,最著名当数黄庭坚和秦少游,黄庭坚以诗见长,而秦少游则以词著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无限优美而又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句,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2.
振如 《瞭望》1991,(33)
苏东坡给人一般的 印象是诗、词、文章皆 称一绝的文豪,书法、 绘画皆精的名士,但近读《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集》,才知他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对于防治洪水、兴办水利、开掘煤矿、发展冶铁业都作出了贡献,甚至当时广州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自来水”设施也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建成的。苏学士名满天下,轶闻轶事特别多,看来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气高、文章好,他为人民办好事,人民自然就会歌颂他。  相似文献   

3.
正春来书林绽新绿,凝聚了梅影女士心血的新作《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问世了。作为宋四家系列小说"北宋星空下"之一,全书由主人公黄庭坚小时开始,以生动笔墨再现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之开山黄庭坚波澜跌宕的一生。同时,由正侧两方面入手,描写他和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晏几道等人交往的经历,再烘托以王安石变法,以及北  相似文献   

4.
清风慕竹 《各界》2014,(7):64-67
他是个诗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苏门四学士”中位列首席;他是个书法家,行、草、楷十分精妙,在“宋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我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人才,虽然是苏东坡的门下弟子,却被后人以“苏黄”并称,是个足以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他,就是黄庭坚.  相似文献   

5.
汤策程 《民主》2006,(2):35-37
魏源(1794—1857),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湖南邵阳人。他曾长期在江苏或给陶澍、贺长龄等做幕僚,或在兴化、高邮、东台等地为官。因此,魏源有邵阳、南京、扬州三处故居。为了探寻魏源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前不久我沿着魏源的足迹及仕宦行踪,走访了邵阳、南京、镇江、高邮、兴化、东台、扬州等地,琐记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金山 《各界》2008,(12):67-71
苏东坡叫板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诗词上的文风极像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一个大刀阔斧,飘逸灵动;一个精工韵律,雅丽奇绝.唐时的李杜以"仙"、"圣"并称,其实把"仙"、"圣"二字套用在苏、王头上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7.
《各界》2010,(12):F0003-F0003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  相似文献   

8.
<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句经典千古吟咏传诵,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人们或许知晓其作者为北宋词人、婉约派词宗秦观,但却鲜有人知以其为先祖的无锡秦家世孝相传,递三十世而不衰的故事。据锡山秦氏宗谱记载,秦观(1094-1100),字太虚,一字少游,学者称淮海先生,高邮人。宋元丰二年(1079),秦观与苏轼、参寥子游览到无锡,登上惠山。他见惠山景致优美,作诗《同苏子瞻僧参寥和三唐人惠山诗》,诗中有隐退无锡山林  相似文献   

9.
陈晋 《瞭望》1991,(38)
毛泽东对人说过,他对古代诗文的欣赏情趣是“不废婉约,偏于豪放”。1963年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召集的一次谈话中,有同志提到:有人说,轻音乐是抒情的,重音乐是战斗的。毛泽东插话道:那战士就没有抒情?诗、词也是一样,在同一朝代,如宋朝,有柳永、李清照一派,也有辛弃疾、苏东坡、陆游一派,柳、李的词就讲爱情。这可视为毛泽东不废婉约的一个注脚。毛泽东阅读并圈划柳永、李清照、秦观的一些爱情词,也是大家所知道的。 婉约风格,扩而言之,也包括一些清淡、柔丽、自然的作品。1948年4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途径五台山,顺道游览了塔院寺等寺庙。挂在大白塔上的风铃叮噹作响,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便同寺庙方丈谈到:在这深山老林中的古老的寺庙里,听到这优美的响声,真是别有一种风味,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0.
明人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是苏东坡在王安石处看见一首未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认为黄花即菊花,西方属金,金风乃秋令也,当西风劲吹,群芳零落之时,唯独菊花抖擞奇葩,凌霜独开,王安石说西风吹落黄花岂不错误,于是信手续上“秋花不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她热血沸腾,为自己数十年如一日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乐事找到了更大的动力。她信奉"诗言志,歌永言",这些年,在流行写宫斗、写穿越之时,她在解读诗经,写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立足集美大学的讲堂,她说,要创新,首先得继承,路子要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明晖 《党政论坛》2012,(10):14-14
一次,苏东坡的朋友张鹗拿着一张宣纸来求他写一幅字,而且希望他写一点儿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苏东坡思索了一会儿,点点头说:"我得到了一个养生长寿古方,药只有四味,今天就赠给你吧。"于是,苏东坡的狼毫挥洒起来,在纸上写道:"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这哪里有药?  相似文献   

13.
王爱军 《各界》2014,(10):50-52
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中,北宋的晏殊和晏几道可谓当仁不让,世有“二晏”之称。与父亲晏殊高居宰相,一生风光不同,晏几道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悲凉,饱尝世间冷暖。好在,天性孤傲的他不以官场为意,一生只痴迷于写词。同时代的好友黄庭坚曾说他“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因为这份“痴”,他不仅在名家辈出的宋朝词坛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且获得了“宋词小令第一人”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小剃头”名叫居金安,苏北人。 按说,苏北原也是人杰地灵。宋词大家秦少游便生于苏北高邮,一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已成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 近代以来,“苏北人”身价却一落千丈。为什么?因为贫穷。旧时代,苏北连年灾荒,灾民涌入上  相似文献   

15.
军刀     
《侨园》2016,(12)
正父亲曾珍藏过一把日本军刀,他说是解放军一位团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说起这把军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那是解放前夕,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因为在战斗中腿部负伤,部队转移时留在我家里养伤。这位团长随身佩带一把军刀,他非常爱惜,每天都要擦拭一遍。有一天,他见父亲喜欢这把军刀,就拿出来让父亲玩,并讲了关于军刀的故事。那是他当连长时,在同日本"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他带人袭击了日本  相似文献   

16.
比,是一种认识和鉴别事物的好方法。人民的好医生吴登云说:"无论是扬州还是高邮和州上,像我这样的医生都有很多,但乌恰县像我这样的却只有我一个,想来想去,这儿更需要我"。通过比较分析,他毅然打消了"三次想走的念头",在乌恰这个极其艰苦的地方,一千就是36年。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比,有比地位,比待遇,比享受的,也有比先进,比工作,比奉献的。正确的比是一种自律过程。吴登云能在"比"中做到自知和自制,所以才能一次次勇敢地战胜自我,在心中筑起"公"字的长城。吴登云的可贵还在于他把"比"融合在党的事业中,坚持把人民的需要当…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也是代表人物。其诗歌创作成绩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黄庭坚博学多才,自幼广读诗书,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受到当代禅宗的影响。黄庭坚"喜与禅僧语",后人甚至评论他"惟本领为禅学"。这都说明黄庭坚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深受禅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也是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是他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出之以哀婉的情思,常予人一种凄迷朦胧之美的感觉。他的一组《毁家诗纪》,共诗十九首、词一首,脍炙人口,陆续写成于1936年春至1938年冬,主要记述他的家庭婚变和个人  相似文献   

19.
<正>1969年,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的长子葛长生16岁,他听从父亲意见应征入伍,到了条件艰苦的基建工程兵建筑52师,长年风餐露宿,修建国防工程。父亲写信勉励他克服苦难,坚持战斗。"穿上军装,走出家门,你长大了。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你非常不容易,踏上社会,就走进生活最苦、工作最累、管理最严的部队。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20.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