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魏清彩 《学理论》2009,(26):98-99
明朝中期,北部边防出现危机。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及女真族的侵扰,明政府调整明初的战略,开始注重辽东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此外,辽东镇还设立了马市,与女真等族进行贸易。马市的设立是辽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途径,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一项措施,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柳笛 《侨园》2013,(10):50-50
<正>我伫立在鸡呜驿城的街头,深情地注视着每一条街巷,每一幢房屋。"驿",一直以为是马匹年代赶路人落脚的栖身之地,直到见了鸡鸣驿,才知自己的理解多么可笑。鸡鸣驿城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距县城15公里。它始建于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建筑此城。因城位于鸡鸣山下,故名鸡鸣驿。明代永乐年间,鸡鸣驿城进行了扩建,成为宣化府通往京城的第一大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决定撤销全国的驿站,开办邮政局,鸡鸣驿城才结束了作为驿站694年的历史。驿站在中国古代军事、政治、经济、通信等方面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因马的体力和奔跑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对明代纳西族族际与族内政治关系的分析与探索,力求从政治学的层面揭示明代纳西族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构架与该时期滇、川、藏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文章从三个部分进行探析:一、明代纳西族外部政治关系;二、明代纳西族内部的政治关系;三、明代纳西族政治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周挺 《行政论坛》2008,(4):83-86
农村经济能人的崛起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农村发展中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给村级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村级党组织的权威弱化;部分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对"经济能人村官"的培训教育与管理监督成为新的课题.应对这一挑战的对策:一是改善领导方式,积极探索工作方法;二是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与水平;三是协调好村"两委"关系;四是切实抓好对"经济能人村官"的教育培训工作.而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经济能人治理村庄的发展机制,即营造培育村级致富带头人的浓厚氛围;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举机制;建立经济能人治村的教育培训机制和约束与激励机制.引导经济能人治村走上程序化、规范化轨道,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徐祖澜 《学理论》2010,(5):77-78
作为良法的官吏法和作为围墙的监督机制是明代吏治在文本上的最显著特征,但在实践层面,明初吏治清廉的效果却没有一以贯之。究其原因,明代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兼顾法律和道德的“第三条道路”。以史为鉴,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制度建设不仅需要加强立法和监督,更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官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远离腐败。  相似文献   

6.
薛鑫 《求知》2014,(8):40-42
<正>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是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改进作风的客观需要,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加快广大农民群众尽快增收致富、使改革成果惠及亿万农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帮扶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自身特长与困难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吴波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长,他一生追求做普通人。在晋察冀边区当"官"时,他就不吃小灶,与大家排队同吃一锅饭,并把分配给他的马匹坐骑送给伤员和最需要的人。到财政部当领导时,他仍然不吃小灶,与大家排队同吃一锅饭,并在高温季节一再拒绝为办公室配电风扇等特殊待遇,和大家同熬酷暑。因他没有"官架子",大家很少叫他部长,而称他"吴老"。他喜欢别人称他"吴老"。吴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北京当财政部副部长,直到离休,一直住在分给他的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几间年久失修的旧平房里。他住在拥  相似文献   

8.
官车看兴亡     
自古以来,官车不仅是官员的代步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官员用车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5年)颁布了历史最早、也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一、不同官员驾车的马匹数量有差别,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车辆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比如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两百石以下的官吏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于是车盖连同冠服合称"冠盖",也  相似文献   

9.
杨菲  李旻骐 《理论探索》2012,(6):100-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一村一品"的发展。发展"一村一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引导群众自主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出优势产业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组织带动作用;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升"一村一品"产业层次;健全保障体系,创优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0.
沈济 《学理论》2012,(12):103-104
明代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农业平稳发展,手工业蓬勃发展,并在两者的作用下伴随而来的是明代商业到达中国古代以前其他朝代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商人阶级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但明代商人却形成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商业文化。官与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融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结构,更为明代吏治腐败与最终灭亡埋下了一定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明代儒学在云南的传播是随着明代中央王朝对云南地方统治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明代云南儒学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分别体现在政治、军事统治深入程度与儒学分布的相关度、卫学①与府州县学的依附关系、主体教育对象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7,(10)
<正>【提案背景】因湖南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简称"合乡并村")造成的民生问题主要有:近郊农村户口有涉农补贴,有一事一议经费,合并到城区居委会后反而没有;合村时为平衡利益,有的地方采用了"A村名B村部"的办法,但A村民到B村部办事,远的有20多公里;合并之后,身份证、户口本信息未随着区划调整进行变更,在出具相关证明时,又需要加  相似文献   

13.
"乡政"与"村治"的平衡协调是建立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现实需要。从我国现行农村基层治理格局来看,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乡政"与"村治"的不平衡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制约因素,尝试构建农村基层治理中"乡政"与"村治"平衡协调新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绩效,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建光 《理论导刊》2012,(4):100-102
《草堂诗余》作为宋代的一部词选本,在明代传播极盛,这对宋词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明代词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草堂诗余》传播之盛与明代的社会风气、明人的词学观念等密不可分,前人论词者把明代词坛的衰落归罪于《草堂诗余》,是有失偏颇的,对此应辩证地认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村治中行为主体之间结构功能的失衡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和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村两委与乡村自组织之间的关系模糊和村民内部的失衡。这种失衡的实质是"社会权利的失衡",会对村治形成明显的制约,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乡镇政府和村两委的职能,通过增权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提高乡村自组织和村民参与村治的热情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普通农业型村庄的富人治村状况和乡镇治理能力表明,当前的富人治村与传统社会的乡绅治村截然不同,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行政逻辑,很少积极主动地回应村庄内部的治理需求;后者则是一种自治逻辑,是基于乡村社会内生秩序与治理需求的考虑。相应地,依赖富人治村的乡镇治理逻辑已不再是与传统乡绅治村相适应的简约治理逻辑,而是一种治理逻辑,即依赖富人治村只是乡镇应对其治理能力衰弱,以实现各类行政和治理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党委坚强领导和政府有效投入,需要村支"两委"具体实施,需要积极拓展农业自身功能,需要大力凸现农民主体地位。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党委领导政府投入有待加强,"村支两委"战斗力有待提高,农村土地规划有待前导先行,农村基础设施有待持续发力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党委领导政府投入,加强"村支两委"建设,做好农村土地长远规划,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治协商或沟通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发展村级民主需要在各主体之间形成经常性的协商或沟通。当前,村级民主的困境由协商和沟通不畅所导致,归根到底是由于各主体之间政治信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基层政府或村选委会对选举的操纵和干预;第二,选民的政治冷漠。本文以C县和T县四十个村为分析样本,力图表明重构政治信任是当前村级民主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明代由于北方频繁的战事需要,制作了名目繁多的军事地图——《九边图》。伴随《九边图》还有多种图论、图说、图志,用来解说图里面没有表示或难以表达的内容。《九边图》沿用了千年的制图六体,同时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由军事制图机关绘制;图与论说志相结合的体例;突出军事要素绘制;浓笔重彩、图面鲜艳。  相似文献   

20.
江燕 《学理论》2014,(6):1-2,5
改革开放以来,"乡政村治"体制适应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需要;有助于乡村治理权力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了乡镇政权的民主化、规范化建设。而在具体实践中,当前我国乡镇政权与村委会之间总体上依然保持着明显而强烈的上下级行政命令关系,与法律规定的"指导关系"尚有相当距离。对于改革的走向,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在治理方式上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由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统筹城乡基层治理,在体制设计上,尝试由"乡政村治"向"乡村共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