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过心理测试,嫌疑人主观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已不同于测试前。准确而清晰地把握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结合由心理测试所获得的嫌疑人心理信息,选择合适的审讯策略和技巧,会有效地瓦解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作有罪供述、交待案情,提高案件的侦破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累犯、惯犯有不同于其他嫌疑人的心理特点,成为一种特殊的侦查对象。累犯、惯犯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侥幸心理强、抵触心理重、功利心明显及有时的悲观绝望四个方面。讯问累犯、惯犯是一种对抗性活动。讯问人员要从审讯心理上做文章,完善证据体系,运用分解和递进式审讯策略和虚实转换审讯策略,始终处于讯问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侦查讯问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展开相互心理较量的过程。在这场心理博弈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侦查人员讯问策略的选择。侦查人员要从行动策略角度出发,可以通过讯问环境的设置,讯问人员的更换,异地审讯等技巧保持讯问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嫌疑人的心理结构,使侦查员的讯问目的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关于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的相关问题,对北京市监狱50名在押男性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原因、促使供述动机形成的因素、嫌疑人的自我评价、嫌疑人在审讯中的表现等方面。调查结论要求侦查人员在审讯中一定要从案件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运用合适的审讯方法与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相似文献   

5.
当前职务犯罪审讯主要面临着以下难点和问题:犯罪嫌疑人抗审能力增强、法律限制增多、缺乏有效的审讯方法、可用证据不足、侦查员的办案能力不高等。实践中常用的有效审讯方法主要有:使用证据、揭露嫌疑人谎言、同伙之间分化瓦解、情感感化攻心等。面对困难和挑战,侦查人员需要注重总结归纳审讯方法,提高审讯水平。  相似文献   

6.
情境'谈兵是运用于审讯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谋略。所谓"情境"疑兵,即是运用'"环境效应、原理.根据具体的案情和有罪被告人的心理状态.临场着意设计某种隐含情境·进而通过其隐含情境中的某种人、事、物和案情的隐秘而微妙的关系或联系的暗示,有意识地向被告人输出某种信息,进行,C理刺激。通过其心理刺激、窥探和了解被告人的现实心态及其变化,进而瓦解被告人的顽抗意志,促使其蓄意构筑的反审讯的心理防线土崩瓦解,从而实现其由拒供到认罪的转化。因此,研究和掌握'"情境"疑兵的心理谋略,对于审讯中攻克疑案、制服顽敌有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8.
公司、企业人员受贿案件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和情境心理千差万别,但基于受贿犯罪事实的客观共性,又处于受审讯的相同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审讯期间产生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变化和发展有着相似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嫌疑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适当运用一定的审讯策略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  相似文献   

9.
在一起投毒中引入心理测试图片进行对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利用图片刺激,受测人的反应清晰而强烈,对目标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结合测试问题及测试结论,重点强调了测试人员已经掌握了受测人对案件情节知情这一因素。测后审讯阶段让犯罪嫌疑人很快交待了整个犯罪过程,测后谈话和审讯工作有效配合起到了事半功信效果。  相似文献   

10.
“软审讯法”中心理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交流沟通。传统的"硬审讯法"将被和谐沟通为过程,自愿供述为目的"软审讯法"所替代。审讯实战中,审讯员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通过灵活运用角色互换、亲和、正强化、牢骚、暗示、巴纳姆、第三人、面子等心理学效应,科学劝说,缓解审讯双方的对立矛盾,建立和谐沟通,达到审讯目的。  相似文献   

11.
心理评价法在审讯工作中的应用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心理评价可以帮助审讯人员摸清被讯问人的某些个性特征、心理状态 ,有利于审讯人员针对不同的特征采取有效的讯问措施 ,提高讯问效率。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临场疑兵,即审讯中针对被审讯人当时的心理状态,临场设计,采取和运用灵活多变的疑兵心理战术,对被审讯人的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进一步打击其侥幸心理,破除其固守的心理防线,从而动摇其意志活动中的抗拒心理状态,促使其改变对抗审讯的态度,实现其从...  相似文献   

13.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审讯中的心理接触方法是指审讯人员在与被告人的心理接触中,引起其积极心理活动的方法。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员与被告人之间面对面的尖锐斗争过程,是一种心理战。这种心理战的心理接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审讯的成功与失败。心理接触方法得当,对被告人施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其敬佩、信服,产生信任感,这就容易供述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讯目的。心理接触方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人权保障与犯罪控制的价值冲突中实现和提高审讯的有效性是讯问的永恒主题。诉讼规则的变迁使审讯有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讯问中存在的虚假有罪供述则使审讯有效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审讯人员应纠正对审讯有效性认识的偏差,树立新的审讯理念,强化对无辜者的识别,积极探寻提高审讯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如果对审讯理论进行辩证逻辑的划分,则它由供述障碍(认识论)和审讯对策(方法论)两大内容构成。传统审讯理论偏重方法论研究,解决“怎样审讯”的实践性课题。明显薄弱的认识论研究则集中在审讯过程拒供现象特征及其表浅解释,例如,认为供述障碍包括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和对立心理。供述障碍实非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本能反应和静态现象,它的形成是复杂漫长的社会心理过程。众所周知,审讯方法论研究在当前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究其原因,当属供述障碍、尤其是供述障碍形成机制研究的欠缺。笔者认为,发展审讯方法论必须依托供  相似文献   

17.
行为的展示受心理的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研究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是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审讯过程中,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其往往表现出仇视社会、顶、扛、混和顾虑较大等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讯对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防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或造成更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 )讲究讯问艺术 ,注重审讯笔录的制作审讯笔录作为司法机关为查明犯罪事实 ,在依法讯问犯罪嫌疑人时用文字制作的反映讯问情况的记录 ,在贿赂案证据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讯笔录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嫌疑人翻供的可能。审讯笔录虽然在不同的侦查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记全、记明、记准、记透是制作笔录的原则。一要围绕犯罪构成要件 ,制作完整翔实的审讯笔录。在讯问贿赂案件犯罪嫌疑人和制作笔录过程中 ,应紧紧围绕犯罪构成要件 ,层层推进 ,做到“五清楚、五排除”。一是主体身份清楚 ,排除犯罪嫌疑人为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可能 …  相似文献   

19.
在审讯期间,审讯人员不仅凭借自己法律地位进行审讯,而且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策略同犯罪嫌疑人进行斗争。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罪责,必然要采取各种反审讯的方法,企图满混过关。审讯人员必须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制定审讯策略,如:试探摸底,加强心理攻势,施加心理压力,运用政策攻心,制造错觉,欲擒故纵,情感激发等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审讯中,有罪者虚假否认指控可以说是一种常态表现,无辜者做出虚假有罪供述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学界对后者所指称的虚假供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分类、成因、识别等基础理论层面上,对虚假供述可控与否以及可控程度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虚假供述的可控性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探索虚假供述可控性的评价标准,以期对虚假供述的预防与控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