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疑难案件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犯罪嫌疑人拒绝供述自己所犯的罪行,同时也因为侦查主体在认定犯罪时证据不足。新形势下在对疑难案件的审讯中,应当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应当重视"党的领导、群众路线"的中国公安特色,应当提倡侦查审讯的措施和手段的出新其中,主要是掌握辨证的思维方法,科学地开展刑事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何家弘副教授最近出版了《审讯与供述》,《刑事证据大全》两本译著。这两本书都是何家弘先生组织国内青年学者翻译,由其审校定稿的。《审讯与供述》是根据美国弗雷德·英博教授1986年的版本译出。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审讯的策略和方法,书中提出的“九步审讯法”,以心理分析和行为分析为基础,充分运用各种计谋,对我国从事侦查、  相似文献   

3.
审讯中的心理接触方法是指审讯人员在与被告人的心理接触中,引起其积极心理活动的方法。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员与被告人之间面对面的尖锐斗争过程,是一种心理战。这种心理战的心理接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审讯的成功与失败。心理接触方法得当,对被告人施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其敬佩、信服,产生信任感,这就容易供述案件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讯目的。心理接触方  相似文献   

4.
在刑讯逼供备受关注背景下,虚假的认罪供述往往被认为是警察审讯压力的结果。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人们忽视了实践中长期存在的无辜者自愿进行的虚假有罪供述,往往将其当成真实认罪供述。自愿型虚假供述具有的主动性、隐蔽性等特点给刑事司法带来危害。影响自愿型虚假供述的因素包括现实功利性因素、心理因素、人格与环境因素、精神病理因素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又具有传统文化中重亲情轻法律的消极思想、工具理性泛滥以及心理需求膨胀等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过心理测试,嫌疑人主观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已不同于测试前。准确而清晰地把握这种差异性的变化,结合由心理测试所获得的嫌疑人心理信息,选择合适的审讯策略和技巧,会有效地瓦解嫌疑人拒供的心理防线,促使其作有罪供述、交待案情,提高案件的侦破速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刑事审讯中,有罪者虚假否认指控可以说是一种常态表现,无辜者做出虚假有罪供述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学界对后者所指称的虚假供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界定、分类、成因、识别等基础理论层面上,对虚假供述可控与否以及可控程度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虚假供述的可控性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探索虚假供述可控性的评价标准,以期对虚假供述的预防与控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渎职案件讯问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使其如实供述所犯罪行不仅是攻坚战,更是心理战。对此,首先要寻找嫌犯的"动情点",攻破其心理防线;其次要掌握审讯对象一般心理规律,根据其试探摸底、焦躁对抗和动摇反复等不同心理阶段采取不同的审讯策略;再次要选择特定审讯对象,确定案件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工作的重点是促使犯罪嫌疑人改变拒供态度,形成良好的供述态度,使不愿供述的犯罪嫌疑人态度发生改变,作出供述,从而获取口供。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态度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态度改变理论为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态度改变理论,说服教育的讯问方法从侦查讯问人员自身素质、说服的方式和犯罪嫌疑人的个体特征三方面促使犯罪嫌疑人改变拒供态度,形成良好的供述态度,最终作出自愿供述。  相似文献   

9.
供述动因论     
供述动因能否产生与侦讯双方的需要直接相关。警方需要甄别无辜,认定案犯;疑犯需要摆脱嫌疑,获得安全。案犯的供述动因非常复杂,常见的表现有争取主动、无奈求宽、侥幸求宽、心理逃避、抛小瞒大等。侦讯中,影响供述动因的涉案背景因素有案情证据等历史情况和审讯条件等现实环境。除了需要,侦讯双方的态度与供述动因的关系非常密切。侦查员的态度,是侦讯对策中调节气氛的最直接要素;案犯的供述态度,与其自认为作案保密度的高低、警方掌握案情证据的虚实、侦讯环境对其心理压力的大小、供述后刑事处罚的轻重等因素相关联。侦查员对供述动因的准确把握,是有效突破案犯心理防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人权保障与犯罪控制的价值冲突中实现和提高审讯的有效性是讯问的永恒主题。诉讼规则的变迁使审讯有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讯问中存在的虚假有罪供述则使审讯有效性问题更加凸显。为此,审讯人员应纠正对审讯有效性认识的偏差,树立新的审讯理念,强化对无辜者的识别,积极探寻提高审讯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软审讯法”中心理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交流沟通。传统的"硬审讯法"将被和谐沟通为过程,自愿供述为目的"软审讯法"所替代。审讯实战中,审讯员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通过灵活运用角色互换、亲和、正强化、牢骚、暗示、巴纳姆、第三人、面子等心理学效应,科学劝说,缓解审讯双方的对立矛盾,建立和谐沟通,达到审讯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审讯中,有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畏罪、侥幸、抗拒、绝望等,同时,有罪嫌疑人心理活动一般要经过对抗相持到动摇反复再到供述罪行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无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泰然自若、愤慨不满、忧心忡忡等。对此,审讯人员应根据嫌疑人的出身、自然简历、家庭组成、社会背景、审讯环境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判,以提出了相应的审讯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关于职务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的相关问题,对北京市监狱50名在押男性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原因、促使供述动机形成的因素、嫌疑人的自我评价、嫌疑人在审讯中的表现等方面。调查结论要求侦查人员在审讯中一定要从案件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运用合适的审讯方法与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辩护人在刑事诉讼法中法律地位和作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使得审讯双方地位趋向对等化,对侦查机关的审讯工作影响相当大。传统的对抗性的"刚"性审讯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为此,立足于新修订的法律和审讯现状,重新审视审讯关系、审讯步骤和审讯方法,探索构建全新的"柔"性审讯模式。"柔"性审讯模式是指建立在分析审讯的根本规律及犯罪行为人心理及行为特征基础上,为达到明辨真相、获取证据、感化教育的目标,审讯活动以说服犯罪嫌疑人,让其自愿进行供述的审讯模式,包括准备、接入、交锋、突破、善后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辩护人在刑事诉讼法中法律地位和作用、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使得审讯双方地位趋向对等化.对侦查机关的审讯工作影响相当大。传统的对抗性的“刚”性审讯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刑事诉讼法的要求。为此,立足于新修订的法律和审讯现状,重新审视审讯关系、审讯步骤和审讯方法,探索构建全新的“柔”性审讯模式。“柔”性审讯模式是指建立在分析审讯的根本规律及犯罪行为人心理及行为特征基础上,为达到明辨真相、获取证据、感化教育的目标,审讯活动以说服犯罪嫌疑人,让其自愿进行供述的审讯模式,包括准备、接入、交锋、突破、善后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影响犯罪嫌疑人做出真实和完全供述的心理活动,称为供述心理障碍(也称拒供心理).通过研究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心理障碍的原因、种类,侦查人员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讯问对策,选择和运用正确的策略方法,获取证据,证实犯罪,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18.
侦查工作离不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讯问。众多充满智慧底蕴的讯问策略方法中,细节讯问法看似平淡无常,却是最为基本的一种方法。然而,对细节讯问法的理论探索并未因它在审讯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笔者略抒管见。 一、细节讯问法的性质 讯问之初,犯罪嫌疑人一般有较强烈的抗拒心理,如畏罪、对立、侥幸心理。审讯人员针对不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组合各种策略、方法,抑制并逐渐削弱其抗拒心理,引导其权衡利弊,促其承认并供述犯罪事实。当实现从抗拒到认罪的心理转折时,一般的策略方法为细节问法所取代,后者的诉讼价  相似文献   

19.
从整体上审视审讯理论研究的现状,不难发现其结构上有“头重足轻”之嫌──不针对特殊对象的一般性原则、方法的综合性研究被给以广泛的重视,而类案审讯理论的研究则出乎意料的清淡。 笔者认为,忽视了类案研究的审讯理论必然由  相似文献   

20.
犯罪学是一门以研究多变的犯罪现象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当它被认识论这个工具重新挖掘的时候,犯罪学的基础理论就会稳定而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犯罪学认识论是可以帮助人们弄清犯罪学的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论和认识方式,并能够极大地促进犯罪学共同学科意识的形成。犯罪学认识论包括犯罪现象的认识论、犯罪原因的认识论和犯罪对策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