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3)
基于现实情况,主要探讨在不可避免的赛博浪潮中,人类如何在其中自由游弋的问题。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赛博空间释义,具体介绍赛博空间的缘起及特性,期望读者对其有个清晰而直观的了解。第二部分,束缚的自由。第三部分,乌托邦的实现,针对第二部分人在赛博空间中的异化问题,作者试图提出解决方式,最后总结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路径的生成是在实践基础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是多种具体实践过程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落实,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的具体探索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马春如 《学理论》2009,(20):15-19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发现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伟大事业一步步地推向深入,使马克思主义自由途径理论在中国有了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齐艳娟 《学理论》2009,(24):7-8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由发展的最终实现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是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时间,自由时间是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为人的普遍交往提供了现实可能,促进人的需要与个性全面发展。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出现了自由时间资本化,自由时间被消磨、浪费,消费异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摒弃自由时间异化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视野里,自由发展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是人的内在本质规定.是通过人的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而表现和不断实现的。因而人的自由不是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的自由。人的自由发展需要社会历史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文明体系正在为人的自由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7.
张莉 《理论导刊》2005,(2):48-50
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的现实逻辑应该与政治契约的一般逻辑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扩展.前者在思想意识上体现了政治契约的时代要求,后者则是从实践方面对政治契约进行现实强化,以此让我们当前的政治制度和执政模式为人的自由的全面扩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互联网世界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随之不断走向无限领域,其包含内容愈加丰富.主体缺场或不在场的次数和机会逐渐增加,呈现为虚拟性.虚拟主体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主体的逻辑性,而呈现出精神性、空间性、契约性、可能性、世界性、自由性的超越现实的虚拟性.深入理解虚拟主体的多维存在不能脱离现实基础,它同样具有创造性和正义性,亦即经历一个选择做什么样人的过程,是网络治理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可以做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是人所固有的、不能剥夺东西,而自由又无处不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人自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现实的资产阶级社会严重阻碍了人的自由,必将被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社会所取代。自由主义拒斥他人强制,主张秩序的自然生成,反对社会革命和制度设计。将两者作比照,有利于更好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能够为推动当代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思想启发。  相似文献   

10.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虚拟社会得以形成。虚拟社会的公共性、自由性、开放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公民在虚拟社会进行利益或意见的表达,彰显了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虚拟社会中公民公共责任的公共性、目的性、低成本性、异化性等特性,比较容易促成责任的实现,有利于虚拟社会的治理;同时虚拟社会中的公民因利益驱动会实现伪公共责任,导致虚拟社会的失序进而影响到现实社会的治理。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义的制度、公民的角色意识、网络媒介的素养、公民的责任引导,将促进虚拟社会中公民的公共责任实现,有助于现实社会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佘晔 《学理论》2014,(4):48-49
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学视角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内涵、以"实践性"为根本特征的科学的人道主义自由观。在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认真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人学意蕴,有助于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更积极地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梦"的达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4.
郭天秀 《学理论》2013,(29):259-260,354
费希特教育思想以"实践"和"自由"为两翼。教育是人塑造自我的一种实践活动,致力于使人成其为人。在实践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上,实践是自由的,教育也是自由的。然而"实践"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意义上却与以自身为目的的要求,即"实践"和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完满性自由相矛盾。为解决此矛盾,费希特从"技艺"出发,提出教育应培养一种"科学的知性应用的艺术",使"实践"重获完满性自由,并完成人的使命、实现社会的共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吴宝玲 《理论导刊》2008,42(5):124-126
网络技术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空间使文学创作者挣脱了传统文学发行体制的束缚,获得了自由传播与言说的权利,但网络的自由是"有限性"的,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同样也受到外部环境与个人素质的制约,网络的自由性也不能保证网络文学创作具有无功利特征,忽视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则不利于网络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不管他们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有多大的差异,都在尝试扩大公民对政策制定的参与途径。在各种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中,立法听证会能够满足公民知情权,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行政听证会则是行政机关在制定某种政策方案时,征求国民或居民意见的重要手段;论辩会是通过逻辑性的辩论来说服对方,由此达成共识的过程;“赛博”则是通过网络交流,让公民自由议论政策议题的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17.
自由幻象     
史苗苗 《学理论》2014,(3):55-56
在货币哲学视域中,货币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魔力,可左右人的生存与自由。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诉求,追求自由是人生命本质的永恒奋斗目标。自由与必然是对立与统一的,并且自由是对必然的超越。在货币经济时代,人类追求的永恒的价值目标变成了对货币的追逐,人的尺度的评价标准被货币尺度所取代,自由异化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诸多著作中,人,尤其是现实的个人,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中,他更加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当前,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个人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对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薛德合 《理论探索》2007,1(3):27-29
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认为自由是人的类特征。而自由主要是在创造性实践中实现。在创造性实践中,人才能更好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从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是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的过程。人的自由发展的最终实现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为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