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努力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2.
《天津律师》2005,(6):1-1
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的法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传承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历史追求,并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实践,更系统地把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的本质特征,从而赋予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和平崛起的认同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掌握力。和谐社会基本要素的结构关系表明,社会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法治》2005,(6):1-1
维护社会稳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地政府都提出了宏伟的建设目标。然而,建设和发展的每一步都对社会安全提出要求。保持社会稳定、安全是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而且,和谐心理建设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把和谐心理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奠基工程纳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因此,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加强和谐心理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庞卫华  陈彦芳 《法制与社会》2011,(14):182+210-182,210
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本文介绍了构建社会维稳机制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维稳机制工作中的障碍,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维稳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帷幕已经全面揭开,准确、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监狱工作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监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价值,其实现有赖于彻底改革监狱传统体制,净化监狱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的理解、支持、配合。  相似文献   

9.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05-105
王绍臣、于进水在2005年1月31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该文认为,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政府和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该文从4个方面论述了法治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社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以说,和谐社会的这六大特征,都和我们司法行政担负的职能密切相关。司法行政应当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司法行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司法行政是与司…  相似文献   

11.
方向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18-19,74-77
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乎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反对社会的无序化与无序状态。因此,和谐社会在本质上足法治社会。实行法治,严格地遵守法制,就可以最大幅度地降低或者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严格地实施法制,就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纷争,使不和谐的状态归於和谐。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稳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安详的治安环境,建立和谐社会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侦查监督部门既是检察机关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又是刑事诉讼监督的前沿阵地,在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稳定、促进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3.
布仁 《内蒙古检察》2007,(4):52-53,36
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各成员之间和睦以对,各尽所能,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先驱先哲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党中央在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和谐社会应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即民主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得民心,顺民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4.
《天津检察》2006,(6):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刚刚闭幕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就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天津作出了具体部署。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各项职能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察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直接体现。我们要进一步认清检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提高服务和谐的能力和司法保障的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王宏志 《政府法制》2010,(19):46-46
一、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 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刘凯亚 《法制与社会》2010,(16):192-19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更要抓住关键。《决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健在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的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伦理建设,实现司法公平,司法公正。同时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为社会主义司法伦理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赵大程 《中国法律》2007,(3):10-12,83-8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实施好这一工程,既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推进法制建设来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证》2007,(12):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些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崇高理想,又是一种为之奋斗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文化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长期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千百万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习惯,往往决定着社会的走向,这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列宁曾讲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十分可怕的。这启示我们,如果整个社会有一种积极向上、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形成一种大众的社会文化倾向,那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比较容易了。普遍的社会文化意识和舆论,会形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