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刘益飞 《廉政瞭望》2014,(18):62-63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用了两集篇幅搔出当年全国知青大返城场景,而云南兵团知青正是大返城的源头。作为当年的云南知青、兵团主管知青工作的青年处干事。笔者感慨万千,最初的事态。是从一名女知青的死亡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绝大部分知青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返回城市,其返城既是改革开放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由此来看,加强知青返城研究刻不容缓。如何开展知青返城研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有四条路径有助于开展知青返城研究:其一,制度史视野对知青返城研究具有统筹作用,能在前后左右的平衡中更好把握此问题。其二,知青返城与改革开放有着反复的互动关系,应进一步厘清这种上下左右的互动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和知青返城。其三,知青大返城有着显著的时空差异,这种差异是地方特性所致,构成了当代中国地方史书写的重要内容。其四,知青返城后的研究是知青返城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在继续拓展史料的基础上,以知青为中心,做好相应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3.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8):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初春华 《世纪桥》2009,(17):140-141
曾经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生提前步入社会生活,使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狂热和迷惘,给那一代人的身心留下了深深地印记,他们无法忘怀、无法回避那段历史带给他们的影响。知青文化热、各种知青联谊活动等的出现正是这种“知青情结”的体现;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命运以及返城前后现实的差距将他们联系在一起,是形成这一种情结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给与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幸运者     
正经过八年的上山下乡,我又回到了家乡哈尔滨,并在哈尔滨日报社拥挤的办公室摆下一张自己的桌子,自然是一个幸运者。全国1700万知青的大返城,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云南的知青大罢工并派出上访团进北京,邓小平听取了他们的意见,然后一挥手说:"让这些孩子回城吧!"于是饱经苦难的我们回来了,政府为我们安置了工作;又有部分更幸运者在恢复高考中金榜题名,再次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6.
孙仲 《党建文汇》2011,(10):45-45
近两年涉及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并不鲜见,特别是一部被誉为“最纯美爱情”《山楂树之恋》,硬是要把那段历史描述成为美好的“黄金岁月”。但在《返城年代》里,梁晓声却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  相似文献   

7.
城镇知青的上山下乡,曾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方向,全党重视,八方努力,成绩斐然。但教训也深刻,“文革”中更是问题成堆,为后来爆发知青返城浪潮埋下了种种隐患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高潮开始后,我国先后有1700万知识青年加入此行列。起初,因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各级政府都设有专  相似文献   

8.
出身于高干家庭,作为将军的儿子,只要自己愿意,他生活和事业的机遇很多很多,可是廷·巴特尔(意:英雄)却选择了只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无怨无悔,一直走过去。1974年,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下乡知青一样,廷·巴特尔带着青春的热望和稚嫩的理想,告别呼和浩特,踏上锡林郭勒大草原,来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雅嘎查(汉名月光大队)插队落户。光阴荏苒,岁月如诗。28年后的今天,当时嘎查的知青全部返城,只有廷·巴特尔不改初衷,在广袤的草原上圈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牢牢扎根于这块土地,把满腔的挚爱和赤诚奉献给牧民…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0,(8):100-104
1968年,在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奔赴农村和边疆。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的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10年。而张铁生、李庆霖、肖芸等的三封信却真实地影响了千百万中国知青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长达20余年,涉及人数几达2000万的运动。研究这场运动,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定宜庄的这部以1953至1968年为迄止时间的知青史研究专著,从严格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严肃客观的态度叙述了这段知青史的起因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革”之前知青运动的全景。全书共12章,分别为:第一个回合、向荒地进军、不平常的夏天、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难忘一九五八、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农村去安家落户、知青群体的形成、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第一次返城风、从红卫兵到知青。这本专著的分析重点,在于讨  相似文献   

11.
我做过几年知青,可每当提起自己的知青身份,总感到理不直、气不壮.原因之一是我只赶上了下乡的尾巴--在人家纷纷想方设法返城的时候,我们却哭着闹着要下乡,好像一群不知趣的孩子,看到大戏落幕了,观众忙着退场,自己偏要挤进去凑热闹.还有一个原因,我去的地方是父亲工作单位的系统为了安置子弟建立的一个小农场,套用现代京剧<沙家浜>胡传魁的话来说,统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间房(算上鸡窝猪圈鱼亮子).所以,后来我最尴尬的是别人问起我下乡的地方,说不出口.经了风雨见了世面的地道知青们常常讥讽我们不是上山下乡,而是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12.
"传奇掌门人"、"给员工鞠躬的老板",这是外界赋予王正华的头衔。王正华的传奇故事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演绎。亲力亲为1981年,作为上海市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王正华为了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投资2000元创办了春秋国际旅行社的前身——一间只有2平方米铁皮屋的春秋旅行社。那时,他已37岁,在机关工作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13.
工分情感     
丢失了,再也找不着了。那本工分簿,是我结束知青生活返城时,简陋行囊中的内容之一,当时只是郑重地想要保存它,匆忙中未及多想有什么意义。忽悠一晃,日子就过去二十多年,已是两鬓斑白时,好象悟到了点什么、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那是一本牛皮纸封面印制粗糙的小本,上面逐日记载着我17岁那年劳作血汗的数字。当年的工分,虽然只是对劳动成果的一种数字记录,但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也是难以置信的:1分就值几分钱、几厘钱(10分为满分)的工分,竟然可以让人为之拼命。世界真是进步了,当代青年对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因云南农场知青写给邓小平同志的公开联名信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知识青年回城事件,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这一事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这一事件,全国逐渐停止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在"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赞成将知青上山下乡作为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新方向,通过给知青写信、肯定有关上山下乡题材的剧本等方式,鼓励知青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他提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知青上山下乡纳入国家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知青的安置方向;深入总结知青上山下乡的基本经验,及时回答了在推进上山下乡工作中需要把握好的方向性、政策性问题;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拍摄有关知青题材的电影等途径加大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宣传力度;倡导"半农半读",推动下乡知青的合理布局。在指导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同时,周恩来对知青十分关心、爱护,尽力解决知青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确保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6.
她,一位优秀党员,一名返城知青,一位名校长。她是一个一经接触,就让你难以忘记的人:走路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谈吐简洁干练,待人坦诚热情。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双眼,还有时而发出的爽朗的笑声,总能让人感到她有一颗年轻而丰富的心。她就是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刘尚辉。  相似文献   

17.
《南京知青之歌》是南京知青任毅所作。这首歌真实地反映了知青们的思想和生活,很快就在知青们中间传唱开了。最让任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首歌曲竟然被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搜集去了,并每晚播送。很快,“四人帮”中的江青、姚文元知道了。他们在一份报告上作了“要抓紧意识形态里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实践》2015,(2)
<正>我国近200万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将实现医保"漫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4年12月24日发布消息称,人社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2016年将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是指长期在外工作后返回原籍并获得户籍的退休人员。据了解,这部分人员主要是返城知青、支内、支边人员,大约有200万人。意见指出,201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地市和省(区、市)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的年轻人对李庆霖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是全国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以及他们的父母亲人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年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毛泽东主席,陈述下乡知青们的艰难困苦,哭诉他们"无米之炊"的困境。这封信促成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知青政策及时作了调整,改善了当时千百万知青的生存条件,也改变了李庆霖自己的命运。毛泽东复信并寄钱1973年4月25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边阅读了由王海容转交过来的一封人民来信。之后,毛主席复信:"李庆霖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 "送你一束沙枣花,塔里木来安家。" 这是20世纪60年代每位上海支边知青都会吟唱的两首歌曲中的歌词。上海支边知青拜别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天山南北,屯垦、戍边、安家。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贡献了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