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人在东南亚经商者,人数众多,失败者固然有,但成功的例子却数不胜数。华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与西方企业显著不同,出于文化历史相同,东南亚各地华人企业在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上,与香港、台湾有许多相似之处。 许多华籍商人出身闽、粤两省的农民家庭,过去并没有经商的历史,但后来却成为所在国的成功商人或企业家。其中原因何在?一般来说,华人企业经营成功主要有下列因素: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东南亚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随之迅速兴起,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是战后海外华人资本逐渐走向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海外华人资本发展规律必然反映。所谓华人人企业集团,是指以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华人企业群体。东南亚各国没有专门的企业集团的法律规定,因而难以准确界定华人企业集团的标准。另一方面,许多华人企业存在着与其他资本合资的形式。因此,华人企业集团一般是指以华人控股为主、由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第一个由外商投资的出口主导型电子产品生产厂始建于70年代早期,由来自美国的跨国公司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又称乔治市)建立。当时,槟城是主要由华人占支配性地位的、经济比较发达的自由港和马来西亚的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社团在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它是华侨华人报刊杂志、华文学校及华人企业经贸网络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早在1900年,印尼华侨华人正式成立了近代印尼第一个华侨华人社团——巴城中华会馆.  相似文献   

5.
李兴 《东南亚》2002,(1):16-20
东南亚国家华人中小企业众多 ,相对华人大企业来讲它们影响较小 ,但它们却在华人经济和当地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其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有效的控制性 ,经济繁荣时期 ,它们表现出很强的活力 ;经济低迷时 ,却难以抗拒风险。金融危机中 ,印尼 90 %以上的华人惨淡经营的中小企业被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骚乱破坏 ;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华人企业也遭到了较为严厉的经济整肃。很多人把华人中小企业低抗风险能力归咎于传统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本文从产权与控制权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方面 ,对华人中小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6.
1982年东盟地区共有人口2.7亿(接近美国和欧共体的人口),据估计,其中5.5—6%,即大约2000万是海外华人。(林凌甘博士在书中使用的海外华人定义是:凡在本地区定居并自认是华人的人,而不问其属何国籍,是否能说华语)。除了盛产石油的文莱以外,华人在经济中扮演着主导而显要的角色,这已成为各种文献的统计数字和详尽描述所证实。还值得注意的是,华人拥有东南亚最大的私人银行(盘谷银行),而谢氏二兄弟则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农业企业(卜蜂集团);此外,印尼最大的私人财团是林绍良和阿斯特拉财团。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及其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家族经营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家族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南亚华人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与传统上的家族经营相比较,华人企业集团已经吸收了很多现代的企业管理经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崛起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各界日益关注华人企业的治理模式与运营策略。重新审慎地评估族群性和文化在新加坡华人企业的跨国治理模式、行为与网络中的作用,旨在超越主要源自西方经验的商业和创业的主导范式,进而推进现有的国际企业与管理研究。虽然,族群性和文化仍然是塑造华人跨国企业的重要因素,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东南亚华人企业在与中国市场的跨国互动中采用了新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策略。在作出评估时不应通过东西方二元对立视角来看待华人的企业治理、管理与策略,使其要么向西方的商业模式靠拢,要么与之背道而驰;要强调共同的华人族群性和文化是支持新加坡华商不断采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跨国战略的根本,也是推动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构建与中国之间跨国网络的重要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4,(12):59-61
胡志明市是越南华侨华人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华侨华人文化的中心。该市的华侨华人文化历史悠久,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华侨华人活跃在该市的文艺舞台上,在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华侨华人教育事业也比较发达,华侨华人文化还与当地的越南本土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影响。这些都是胡志明市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整个越南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东亚各国的经济开发中,国家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实际上承担经济开发的是企业。这些企业按所有形态可分为各种类型,但主要是国营企业、民族企业(例如马来人企业)、华人企业和外资企业4种。4种类型的比率因国而异,引人注目的是,除了韩国之外,在所有国家中华人企业均占有一定的比率。这一地区华人企业的正式活动始于殖民地时代,在战后工业化时代的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又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日本对华人企业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但是,关于其形成、发展的因素,中国人似乎历来一般都以擅长做生意的“民族性”来说明。而本文的目的是根据它们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是东南亚各国中华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华人经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变化发展为主线,对1997~2008年期间新加坡华人企业集团变化和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同根异枝"的两个民族,他们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拥有着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在稻作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生产结构、饮食结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礼仪、语言方式、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等方面内容。随着民族的迁徙与分化,壮泰两个民族在稻作文化方面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文章主要从稻作文化的视角来比较壮族与泰族的稻作文化差异,分析稻作文化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郑一省  叶英 《东南亚》2011,(2):20-25
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华人和马来人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共生状态。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虽有族群间矛盾,但两者已基本上形成彼此忍让、相互共处的局面。这种共生态势,主要表现在两者在政治上合作、经济上渗透和文化上交流。共生态在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马来西亚经济稳定增长为本地华商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华商资本的绝对值不断增加,华族依然是国内拥有有限公司股权最多的族群。不过由于国有资本和土著私人资本的扩张,华商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华商大企业行业分布广泛,保有强大实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但总体实力与官联、土著大型企业相比稍逊一筹。华商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发展空间广阔,在马来西亚经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赵英兰 《东北亚论坛》2007,16(5):116-120
在清代,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多个民族(满、汉、蒙、朝等)三种经济文化(渔猎、游牧、农耕)并存且互动的格局。这一民族格局并非是静态,各个民族在保持自身传统的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不断碰撞、交融,大致经历了满化、汉化,最后形成了东北地区民族多元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农业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农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层面提出要搞好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构建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以及从企业层面提出要慎选投资国家及农业投资领域、做好可行性研究、利用华商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华商网络对于促进国际贸易与FDI的作用。众多文献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社会资本理论、现代进化生物学以及博弈论等角度对华商网络如何克服国际贸易与FDI中的非正式贸易壁垒作出解释;而在经验研究方面,现有研究不仅关注华商网络的静态有效性,而且也考虑其动态无效性。  相似文献   

18.
Using a human security le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and post-conflict, post-crisis societies. It demonstrates how TNCs influenc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rough impacting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security, creating multiple and ambiguous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Examples of two foreign corporate engagements: carmaker Fiat’s investment in Serbia and steelmaker ArcelorMittal’s takeover in Zenica in Bosnia-Herzegovina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densit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global companies, host governments, civil society and local communities whose effects extend beyond economics to broader aspects of the conflict space, and have a bearing on the tran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genda. Our findings question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isation policies championed by post-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pproaches, and challenge the assumption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investment, by foreign companies in particular, will necessarily deliver peaceful transition.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scholarly debate abou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and to policy discussions about appropriate means for reviving economies within externally led peace-building and conflict prevention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   

19.
The “new” global capitalism is transforming the ways in which commerce is conducted and organized. Business enterprises have to perform and compete in a largely unregulated global market economy if they are to survive, let alone prosper, and contend with higher levels of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isk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have come to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commanding immens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employing tens of thous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ffairs. TNC executives—the global corporate elite—crisscross the planet as they manag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present and advance their global interests in myria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TNCs are now interacting with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n a broad array of issues and problems (many far removed from the core business). As global actors with distinct and clear interests, they have had to develop their own representational mechanisms to manag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that mark today's global system.  相似文献   

20.
The “new” global capitalism is transforming the ways in which commerce is conducted and organized. Business enterprises have to perform and compete in a largely unregulated global market economy if they are to survive, let alone prosper, and contend with higher levels of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risk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have come to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commanding immens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employing tens of thous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glob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ffairs. TNC executives—the global corporate elite—crisscross the planet as they manage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present and advance their global interests in myria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TNCs are now interacting with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n a broad array of issues and problems (many far removed from the core business). As global actors with distinct and clear interests, they have had to develop their own representational mechanisms to manage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that mark today’s global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