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时碧 《传承》2014,(2):70-71
"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对当代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正确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中国梦"的前提下,分析高校党建工作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探讨高校党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创新路径,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真心拥护,在国内外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梦已经成为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围绕着精神家园构建这一主题,探讨"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及其世界意义,从而认识到"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在于它是中国人的家园之梦,"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在于它能够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不仅成为中国的大众话语,也引起了国外官方、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人称赞"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也有人批评中国梦是美国梦的复制、个人梦的终结,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噩梦。毫无疑问,"中国梦"在国内释放了无穷的正能量,然而,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不能忽视世界的声音而自说自话,必须正面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猜疑与非议,阐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合理宣传"中国梦",探寻"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探讨和梳理"中国梦"的青年向度,是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从事者和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年"中国梦"的形成,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青年"中国梦"的践行,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既饱蘸一腔热情、热血,又充满干劲、冲劲;青年"中国梦"的实现,筑基于每个人的奋斗汗水之上。在对青年"中国梦"的形成、践行和实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推动"中国梦"融入青年文化,成为青年文化的主题,是"中国梦"思想引领青年的必由之路。青年面对"中国梦"的行为取向也是青年研究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提出"中国梦"以后,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学术界的积极讨论。"中国梦"的提出也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高校党建工作在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起着核心保障作用,理应承担起中华民族追梦、逐梦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正>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卡尔.马克思刚刚学会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天朝国民",却在屈辱中开始了"中国梦"。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世界上,真有"中国梦"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开  相似文献   

7.
马列主义并非"过时"的理论,帝国主义身处危机但给人类构成了巨大威胁,无产阶级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发展模式,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国梦"不能遵循美国的发展模式,而应该致力于在尽快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下满足社会需求;GDP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因素,但合理的发展不仅仅来自于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而且还要扩大GDP结构合理变化的范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阶级分化是导致"中国梦"极大差别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是一切中华儿女在现阶段对个体、集体和整体愿景的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全新概念,更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梦"囊括了整体、集体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愿景,熔炼了三个层面的梦想,成为一个梦想的集合体。就三者的辩证关系来说,整体梦是目标导向,集体梦是组织保障,个体梦是行动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激发个体的创富热情和行动活力,在合法框架下尊重个体的需求并提供其实现个人愿景的公平机会;其次要顺应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化潮流,在市场体制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的利益整合和保障功能;最后要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凝聚共识和力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9.
当代的"中国梦"蕴藏着一个古老的哲学主题,即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一方面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整体的价值追求,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攀比之风在本土的滋生。"个体"与"整体"的天秤开始倾斜并有倒向前者的趋势。调整天秤的平衡是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点也是难点,保持天秤平衡是"中国梦"区别于"美国梦"的优势所在。"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同时关照"个体"与"整体"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它赋予了"大同"梦以新的时代内涵;而"大同"梦作为"中国梦"的古典表达,也昭示着过往中国人生活的追求。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仍有必要从"大同"梦中汲取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1.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追求。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中国梦"的愿景目标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长,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也包含无数匹非公有制企业小马,非公有制企业的小马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又离不开员工健康可持续成长。亿阳集团经过20多年的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创新超越和顽强拼搏,从一个民办研究所,发  相似文献   

12.
党史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门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史国史记录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觉醒到不断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发展道路;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宏伟目标。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追求"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的三个维度中:国家富强是人民物质幸福的基石;民族振兴是人民精神幸福的依托;人民幸福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时下,正值改革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有助于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民族向心力,激发国民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个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恩斯特·布洛赫通过对人类文化精神和各种哲学观念的提炼与总结,概括出了自己的哲学主题,即以"尚未存在"为基础的乌托邦精神和希望哲学。从布洛赫希望哲学的潜在性与需要、期待与可能性、希望与新奇性等几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入手,以哲学的视角全面剖析"中国梦"的理念,旨在唤醒中华儿女内在的希望本性或乌托邦精神,并在希望的驱动下,自觉地向着可能性领域前进,通过实践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精神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梦"有诸多契合之处。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以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引领"中国道路",以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驱动"中国实践",以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观念凝聚"中国力量",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情怀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靳道亮  田华丽 《传承》2014,(4):36-38
作为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中国梦"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元素,承载着千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人的许多精神意识。从历史语境分析"中国梦"蕴含的精神意识,能够提高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的历史自觉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关怀。每个人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中国梦"的实现蕴含了,在社会公平体制机制环境下,人人平等享有经济利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民生服务和生态文明成果。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会自觉而坚定地把"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一致起来,并为之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闫莉 《理论月刊》2014,(1):30-33
"中国梦"的主旨内容和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的提出符合我国基础国情,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为理想与现实、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从而得出实现"中国梦"的应然路径,即"把中国梦付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寻找中国梦与中国力量的共同支点"和"把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相融合"。厘清"中国梦"生成的逻辑、精神实质及其实现路径,对于引导民众正确理解中国梦内涵本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国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在教育改革、校园文化活动、拓展"中国梦"教育新载体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探索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的关系、关于中国梦的实现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在"中国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中国梦"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加强"中国梦"的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